張玉榮
正午時分,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的村民張鐵垣在榕樹下休憩,他向《小康》記者說道著宏崗村的民生實事。“經常看見有干部和志愿者路過,走訪看望我們村的貧困戶或者孤寡老人,疫情期間也很頻繁。”這樣的場景,在南海區民政工作中很是常見……
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承擔著解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最后一道防線的重要職責。《小康》記者獲悉,近年來南海民政局吐故納新再發力,提振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精氣神,打造民政領域“大救助、大養老、大兒童保障、大慈善、大社會治理”五大工作體系,推進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獲得感有所增強,百姓對民政工作的滿意度有所提升,有力服務了南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家住九江的小馮,是一名肢體殘疾人員,以前的他對生活不抱有希望,可現在他在半愛社會企業擔任技術指導骨干一職,成為重點栽培的技術性人才,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小馮感慨道:“政府幫我們自信地融入社會,讓我們獲得實在的幸福感。”
保障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美好生活,是南海民政的重點。基于殘疾人群體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南海區殘聯與區勞動就業服務中心聯合熱心企業,為殘疾人搭建就業雙向選擇平臺,促進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殘疾人就業。單是2019年南海區優化殘疾人就業扶持政策,發放各類殘疾人就業補貼獎勵達2560多萬元,惠及3300多人;加強殘疾人就業援助服務,8000多名殘疾人納入實名制就業和培訓登記管理。
40多歲的李海(化名),是貴州人,精神異常的他常露宿天橋或隧道,勉強靠乞討為生,被南海區救助站救助后,他順利與家長團聚。自南海區救助站2018年“開站”以來,不但為受助者提供臨時食宿、返鄉乘車憑證、護送返鄉等幫助,還有部分受助人員由于精神、身體等原因,無法說清家庭地址,救助站還綜合運用失蹤人口比對、DNA比對等多種途徑為這些無法回家的“無名氏”尋親。2019年一年,區救助站共救助335人次,護送及接領141人,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針對不同的弱勢群體,南海區實行相應的救助和保障。從2019年1月起,南海區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980元/人·月提高到1060元/人·月,低保補差水平為603元/人·月;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由1924元/人·月提高到2093元/人·月;城鎮臨界低保家庭特殊人員補助標準調整為808元/人·月;農村臨界低保家庭特殊人員補助標準調整為662元/人·月,適時共享南海區經濟發展成果。

南海區翠頤社區黨委聯動頤景園街坊會和物管,召開樓道茶話會,營造小區鄰里關愛的情誼,4 個物管的管理主任輪流參與手機居民建議,共同邁出了小區治理的第一步。
家住南海大瀝的李伯上廁所時不慎跌倒,當時四下無人。忍著疼痛,他按下了隨身攜帶的南海區智慧養老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推出“移動終端呼叫器”的紅鍵。南海區智慧養老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接線員阿娟接到求助電話后,立即把老人的情況向120急救中心反映。過程中,阿娟一直追蹤詢問進度。兩小時后,她再次進行回訪,進一步確認老人狀況。
一個遇到緊急突發事件的居家老人,在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幫助下及時化險為夷。借助“互聯網+智慧養老”,南海不斷升級“一網三層”的養老服務體系,一臺手機,一個電話,一臺設備為南海老人提供多樣化的養老服務。“一網三層”養老服務體系中,“網”是南海養老平臺,“層”是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社區養老為依托,居家養老為基礎的三個層面。
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要求,南海結合自身實際,以“南海區智慧養老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建成使用為標識,現已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南海區普惠型養老服務體系”。
而今,通過“南海區智慧養老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南海區養老機構實現了安全消防通道視頻可視化、陽光食堂視頻監控可視化、養老床位價格網上公開;社區養老實現了社區活動信息實時播報功能。社區幸福院各項評比指標均納入平臺;居家養老實現了執行服務監督等功能,形成服務多樣的養老服務供應商、形成服務發布、老人選擇等的全流程管理方式……滿足不同層次的社會養老需求逐步走進現實。
一項數據顯示:南海現有養老機構22個,養老服務床位9783張,民辦養老機構的比重達36%,實現首家公辦民營養老機構的突破;社區幸福院掛牌建成205家,覆蓋全區70%的城鄉社區,服務社區老人涵蓋14萬人;居家養老服務老人3000多人,實現居家照護服務可視化。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和福利是全社會的責任。南海民政局秉承著“一切為了兒童、為了兒童的一切”服務理念,履職盡責、主動作為,不斷推進兒童福利各項工作的進展。
切實做好孤棄兒童的接收送養安置工作。南海民政局嚴格執行廣東省民政廳、公安廳的相關規定和院內相關制度,嚴謹把關,積極協調配合相關部門接收安置孤棄兒童、困境兒童。積極開展孤殘兒童的家庭寄養工作。
醫養結合,保障兒童健康成長。兒童醫療保健方面,兒童100%購買醫療保險,并有“明天計劃”項目資金保障。每名兒童有詳細的體格檢查報告,診治方案,形成健康檔案。規范預防接種工作,5月份為全院兒童進行年度體檢。為90名智力障礙、運動功能落后或腦性癱瘓、唐氏綜合征等嬰兒、兒童進行康復治療。”南海區民政局兒童院相關負責人告訴《小康》記者。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開展特殊教育工作。南海民政局對殘障兒童分班教育,“養教康治”融合,不斷調整創新教學方法,培養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形成院內分班教育,適齡兒童義務教育、送教上門等方式,保障兒童受教育權益。

通過區智慧養老平臺清晰掌握老人在機構的情況。
豐富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工工作有特色,采用“雙工”聯動,以兒童需求為向導,以社工+義工的“雙工”聯動機制,鏈接社會資源,為兒童提供豐富多彩的院文化主題活動,豐富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們確保業務操作標準化,接收兒童規范化,康復治療精準化,特殊教育個性化,‘醫護康教養置結合一體化。我們的目的是讓兒童健康成長,最大限度回歸社會。”兒童院相關負責人說,他們非常注重提升孤殘兒童護理水平,特殊教育技能,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進行業務學習及團隊建設,養育進一步規范員工崗位職責,提升業務水平。
“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每到元宵佳節,在南海總能看到一群群志愿者哼著歌在街上開展湯圓義賣活動。實際上,以“慈善+志愿+飲食”舉辦的“元宵節全城送湯圓”活動在南海區已舉辦6年,吸引了近2萬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為全區數萬名巴士司機、環衛工作者等長年無休提供公共服務的群體送上湯圓,傳播覆蓋面超100萬人次。
“今年因疫情原因送湯圓活動暫停,改為派點心慰問醫護人員。”南海區慈善會副秘書長李立對《小康》記者說,“在系列活動中,我們將慈善與運動、文娛、民俗文化等跨界元素相結合,比如‘慈善+籃球、如益動垂馬、潮跑金沙島等大型‘慈善+活動。一直以來,本會積極開展慈善募捐、扶貧濟困、賑災救災等活動,廣泛發動社會各界踴躍參與。”
據悉,近年因《慈善法》出臺,慈善概念延伸至環保、科教文衛體等領域,該會通過組織開展多元化慈善項目及活動,讓慈善走進社區、學校、單位、家庭,帶動了全區慈善氛圍營造,逐步形成“大慈善”的良好發展格局。六年來共開展近200場公益慈善活動,累計參與人數破15萬人次,影響覆蓋面達150萬人次,取得了豐碩成果。
六年來,南海區慈善會通過各類傳統品牌項目及活動開展募捐,營造出良好的慈善氛圍。同時,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募捐項目基礎上,開辟了一條新路徑——網絡募捐。為進一步擴大救助范圍和提升救助質量,南海慈善會不斷探索救助新路徑,向專業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將“物質幫扶+精神幫扶”、“鏈接資源+專業服務”相結合,打造“雙軌慈善”,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提升品牌建設,惠及更多群眾。比如,南海慈善會聯同區民政局六年來連續通過選拔優秀創新的社會服務項目給予資助,連續六年資助842.8萬元,合計資助項目79個,覆蓋自閉癥兒童、殘疾人、困難長者、貧困家庭子女、單親母親家庭和外來工家庭等群體。

“南海慈善大使”街頭募集善款。
位于南海區丹灶鎮的羅行社區,前身為羅行墟,曾以竹籮編織行業盛名,故此舊名曰“籮行”。為了聯系群眾更緊密,該社區在合并后保留原有的兩個黨群服務中心,堅持黨建引領,強化黨建陣地建設。目前,該社區已建立15個黨組織,其中書記、主任實行“一肩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和經濟社黨組織覆蓋比例均達到100%。
在黨建引領下,“三項機制、三個平臺、三項保障和五在社區”等做法讓羅行社區入選“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百強榜。“比如搭建三個平臺,我們注重‘零距離聆聽群眾呼聲。”羅行社區黨委書記杜瑞泉對《小康》記者說,羅行社區搭建社區服務中心平臺,統一設立綜合服務窗口,實施“一窗通辦”服務模式;搭建社區訴求平臺,設立丹灶鎮領導干部駐點聯系室與人大代表聯絡站,每周二下午直接聯系群眾;搭建社區智能服務平臺,利用“互聯網+”,創新便民服務。
同樣,里水鎮宏崗村通過推動村民參與自治協商,實現基層治理。宏崗村黨委書記李漢榮告訴《小康》記者,為改變以往村中車輛亂停亂放、交通堵塞的狀況,村黨委決定推動村民自治社區協商,去年開始通過戶聯系收集意見,由村黨委提出關于規范停車的初步方案,并在村黨委領導下召開社區協商與班子聯席會議商議制定方案,再到廣泛征求黨員意見,經村民代表會議審議后進行表決通過,方案試行了3個月,最終10月1日正式實施,得到了當地村民和外來人員的支持。
近年來,南海區不斷鞏固以“三社聯動”為主題的“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實驗成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有關部署,以社區治理和服務為著力點,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深化基層治理,為推動南海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夯實基礎,構建起“以黨組織為核心、自治組織為載體、黨群服務中心為平臺、經濟組織為支撐、群團組織為輔助、社會組織為補充、公眾參與為路徑”的基層治理新體系,形成了一套集“發展、治理與服務”三位一體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吳婉姍、張慧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