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妍
全球疫情引發糧食供應安全的擔憂。據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底,至少已有14國發布農產品及食品出口限制。農業農村部多次提到,當前國內主糧供應充足,“米袋子”有保障。不過,在全球貿易收緊、自然災害頻發、病蟲害風險加大的背景下,糧食生產、供應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壓力。

近日,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11部門單位聯合印發《關于2020年度認真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通知》,以國家高度,要求各地各部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順利實施。
穩面積就是穩民生。河南省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確保全省耕地面積穩定在1.2億畝以上。
穩政策就是穩生產。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各地推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黑龍江今年拿出1.2億元資金,對水稻智能集中催芽給予補貼,著力提高水稻生產標準和質量。同時提早釋放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信號,引導農民及早確定種植意向。
廣東也是產糧大省,而且以出產高品質的稻米為主。行走在廣東東莞市中堂鎮四鄉村的農業生態園里,能看到數百只白鷺在農田里覓食,繪就了一幅和諧共處的生態畫卷。這在往年并不多見。由于中堂鎮大幅提高鎮級種糧補貼標準,增加種糧補貼項目,原本種植經濟作物及蔬果的農田里,農民開始改種水稻。如此一來,既保持了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的穩定,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提高了水生態環境,為村民創造了美麗村居環境。
穩流通就是穩信心。疫情期間,企業停工,產銷運輸各環節受到一定程度影響。黑龍江通過政府牽頭,向省內外各類涉糧企業、合作社、種糧大戶、農民等多元主體,開設網上交易專場,拓寬農民售糧渠道;并通過電子商務企業介入,啟動“數字糧倉”計劃,最大限度地縮短了農戶和消費者的距離。
中國人靠自己的雙手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了不起的成績。盡管糧食連年豐收,但基礎還有短板,如何優化糧食生產結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讓農民種糧不吃虧、地方抓糧不吃虧,是我國農業大省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