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這里素有“內外兩個臺山”、“中國著名僑鄉”之美譽,這里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魚米之鄉”……臺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鄰港澳,南臨南海,常住人口95萬,有160多萬臺山籍鄉親旅居海外及港澳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名副其實的華僑之鄉。
這是一座充滿詩意的城市:漫步于歷史街區中,中西合璧的騎樓建筑,古香古色的琉璃彩窗戶和外墻雕花,僑鄉歷史韻味迎面而來;這也是一座幸福滿滿的城市:人人支持創文,人人參與創文,鄉風文明,友愛互助,處處皆景,安居樂業……
僑鄉臺山緊緊圍繞“中央要求、灣區所向、三地所長”思路,堅持“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理念,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東北振興合作典范,全面激發全域旅游創建活力,切實推進舊城保護、活化、提質,城市詩意日益濃郁,居民幸福感日見充實……
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臺山是一座看得見山、望得到海、記得住鄉愁的城市。在首屆美麗中國田園博覽會美麗田園發展峰會上,臺山入選“十佳田園城市”。
近年來,臺山市城市品質提升行動成效顯著,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美了
舊街活了,道路暢了,市場凈了,廁所靚了……為切實推進舊城保護、活化、提質,恢復臺城的歷史風韻,增強老百姓的幸福感,臺山采用微改造“繡花”功夫,對歷史街區進行“原汁原味”修復,完成臺城余下的33條歷史街區修復工作,激活舊城活力。
全國文明城市評選標準中,有一項是“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生態環境優良”。自2012年臺山啟動創文以來,這座200多年的歷史小城,日益煥發新顏:完成歷史老街活化提亮、推進南新區“三縱四橫”交通道路網建設、推進城區擴容提質、拆除違章建筑等,城市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流光溢彩、四衢八街,不負“小廣州”的美譽……
歷史老街煥發新活力,游人多了,旅游也旺了。一直以來,臺山把“旅游強市”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全面激發全域旅游創建活力,培育出“海島度假、濱海風光、僑鄉文化、溫泉養生、田園生態、特色美食”六大旅游名片,致力打造“處處皆景、內外共美”的宜居宜業宜游城市,連續八年被評為“廣東省旅游綜合競爭力五強市”。臺山還將“臺山浮石飄色”“廣東音樂”“臺山民歌”等優秀民間藝術非遺項目搬上藝術舞臺,將傳統文化和旅游巧妙相結合,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城市變靚,僅僅是外在的表現,而臺山人的精氣神,則在一點一滴中盡顯無遺。

臺山市臺城歷史街區
“這一年來,臺山的變化可真不少……我成為了一名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成為了一名小小宣講員,我和同學們經常利用周末時間,到校門口的歷史文化街和南粵古驛道——海口埠去宣講美麗臺山。”這是一封“銀信”出自臺山市一名小學生梅豐樂。像梅豐樂這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不少,2019年第二屆“知臺山曉文明——銀信傳情 接力臺山”書信節舉辦,1600多封臺山市中小學生寫給世界各地鄉親和朋友的信件向世界講述祖國和家鄉臺山的新變化。
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臺山緊扣“華僑之鄉”特色打造“臺山模式”,創出一條兼具“僑”味、“鄉”味、“趣”味、“情”味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之路。該市貼近群眾開設“榕樹講堂”,走進田間地頭開辦“田間學堂”,結合海島特色為漁民創立“漁港課堂”,打造“快樂社區”品牌項目,以親子教育的形式走進社區,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讓新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
按照國務院的安排部署,廣東省對口援建黑龍江省,臺山市對口援建勃利縣。2019年7月,黑龍江勃利縣考察團到臺山考察交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工作。據了解,臺山將進一步推動雙方在文化交流融合、研學旅游線路包裝、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合作,推動更多項目落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東北振興合作的典范,共同講好“臺山、勃利”兩地新時代文明實踐故事。
僑鄉,因文明而美麗,而這,又為新征程積聚了澎湃動力。
“白浪沖海灘,千鶴等蝦跳;風吹草浪起,白鶴立草叢;彩霞入云天,海鶴歸巢叫。”2019年2月,澳門廣大中學粵港澳大灣區內首個生態文明實踐基地正式落戶臺山盤皇島。地處大灣區,臺山和港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盤皇島旁,就走出了一位情系臺山、香港、澳門的名人陳炳權。澳門獨特的經濟、科技、文旅資源與臺山的土地、海洋、文旅資源可無障礙對接,實現兩地資源共享。
為了打好這張“僑”牌,臺山宣揚國策,凝聚“僑”力量;把華僑“請進來”,用好僑資;打造“特色”僑鄉,傳承僑精神;激發海內外臺山人的家國情感,傳揚新時代文明風尚。
《小康》記者了解到,臺山成功舉辦中國首屆“廣僑文化”學術研討會、首屆“廣僑文化”藝術節、廣僑文化系列展覽、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等廣僑文化活動,為海內外鄉親搭建溝通交流平臺,宣傳推介臺山投資環境和創文成果。通過開展“僑務+系列活動”、“暖僑義工”服務、海內外青少年夏令營、締結“姊妹學校”等系列項目,開創僑務工作新格局,打造文明城市創建新亮點。充分利用僑刊、挖掘銀信文化、活化利用僑校、打造臺山高鐵站等多種方式擦亮僑鄉文化品牌,大力弘揚愛國愛鄉的華僑精神,展現臺山日新月異的變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增進海外華僑與家鄉的聯系。(梁園園、甄偉杰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