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費環境和營商環境不是二選一的問題,而是促進經濟增長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分別發力的抓手。狹義的消費環境可以從消費者權益角度理解,消費者在購買和消費的各個環節都可能面臨自身權益被侵犯的風險,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的目標則是盡可能消除這些風險點,讓消費者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當前消費環境的薄弱環節在立法、執法、司法、監督機制等方面都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因此從法律法規及執法司法體系建設、監督機制建設、宣傳教育等角度提出了我國消費環境改進的方向。
關鍵詞:消費環境 市場監管 消費者權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由此可見,促消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尤其在當前全球經濟不景氣、國內產能結構性過剩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不僅需要從供給側著手優化營商環境,更需要從需求側著手優化消費環境,使營商環境和消費環境相輔相成。但是當前我國存在著重視營商環境,不重視消費環境,甚至為了招商引資而有意無意忽略消費環境的情況。這實際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路,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消費,生產的產品只有在消費之后才能實現其產品價值,社會再生產才能繼續。因此營商環境和消費環境并不是二選一,如果沒有良好的消費環境,即使營商環境再好,生產出來的產品也無法對接消費市場,經濟增長將會成為無源之水。
一、消費環境的概念與內涵
對消費環境的理解,不同學者有不同視角,目前尚沒有達成對消費環境定義的共識。通過文獻研究,消費環境可以從兩個層面定義:一是廣義的消費環境,即對消費產生影響的各種外部因素,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二是狹義的消費環境,即將消費者有效需求轉變為實際購買行為的消費環境。
廣義的消費環境可以從經濟、社會、生態等不同維度概括。經濟維度包括國內經濟增長形式、國際經濟環境、消費者收入水平和增長速度等,如國內經濟快速增長,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提升,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都會增強;社會維度包括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消費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如社保體系健全,消費者的應急儲蓄下降,用于消費的收入相應增加;生態維度包括環保政策、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等,如空氣污染對汽車消費的約束。
西方經濟學中對消費的研究主要以理性經濟人為前提假設,從消費者效用切入,理性經濟人在收入約束的條件下通過追求消費者效用最大化來做出理性的購買決策。但是實際生活中,消費者在進行購買決策時并不一定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如各種營銷策略和其他消費者的“示范效應”。因此,狹義的消費環境可以簡單理解為與消費者直接相關的市場交易環境。市場交易涉及供給側和需求側雙方,供給側主要涉及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產品供給總量和結構、商家的營銷策略、以及后續服務等,需求側主要涉及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購買意愿,即有效需求。將供給側和需求側進行有效對接的交易環境,將消費者的有效需求轉變為實際購買行為的市場交易環境即為狹義消費環境。
狹義消費環境的好壞涉及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如市場交易前,消費者需要獲取產品和服務的相關信息,涉及消費者的知情權;市場交易過程中,消費者需要貨比三家和自主決策,涉及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等,在市場交易完成后,消費對產品使用過程中涉及的安全保障權,如果產品出現問題涉及消費者的依法求償權等。狹義消費環境的各個環節都會涉及消費者在購買和消費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點,只有在這些風險點逐漸消除的情況下,消費者才會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宏觀消費環境的改善需要經濟、社會、生態等多維度的綜合改革,需要長期發力,久久為功。狹義消費環境的改善則可以通過市場監管等手段,在產品質量、安全、價格、消費者維權等方面著手保護消費者權益,讓消費者放心消費,進而使促消費的政策可以在短期內見到成效。因此,本報告對消費環境薄弱環節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狹義消費環境。
二、消費環境的薄弱環節分析
消費環境薄弱會導致消費者的權益受損,因此消費環境的薄弱環節分析可以從市場交易涉及的各環節入手,分析各環節中消費者權益可能受損的風險點,如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安全保障權、依法求償權等可能被侵犯的情況。
(一)消費環境的薄弱環節
本文從市場交易前涉及的消費者知情權,市場交易中涉及的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市場交易后涉及的消費者安全保障權、依法求償權等入手分析我國消費環境的薄弱環節。
1.市場交易前涉及的消費者知情權。消費者在購買決策過程中需要獲取足夠的商品和服務信息,對信息的質量要求及時、準確、真實、全面。但實際情況是消費者獲取信息主要依靠廠商和經銷商的各種廣告,導致廠商和經銷商決定了各種信息的質量。其中的風險點是廠商和經銷商可能提供虛假廣告,或者在廣告中隱藏產品的相關信息,誤導消費者,從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
2.市場交易中涉及的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消費者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涉及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等,其中自主選擇權是指消費者可以自主決定是否購買某件產品或服務,公平交易權是指在交易過程中產品的質量要有保障、價格要合理、計量要準確等,不存在顯失公平的情況。實際情況是,在自主選擇權方面,消費者在購買商品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套餐式捆綁銷售”等強買強賣的霸王條款,使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受到侵犯;在公平交易權方面,消費者經常會遇到“以次充好”、“假冒偽劣”、“價格欺詐”、“缺斤少兩”等情況,使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受到侵犯。
3.市場交易后涉及的消費者安全保障權、依法求償權。在交易完成后,消費者在使用商品的過程中涉及安全保障權和依法求償權等,安全保障權是指消費者在使用商品過程中不會因為商品的瑕疵受到財產損失或者人身傷害,依法求償權則是指消費者在使用商品過程中因為商品的瑕疵導致消費者的財產損失或者人身受到傷害之后,對生產廠商或者經銷商依法要求賠償的權利。實際情況中,在安全保障權方面,消費者可能會因為商品的質量問題導致消費者的財產受到損失甚至是人身受到傷害,如汽車等商品的質量一旦出現問題,不僅對消費者的財產造成較大損失,嚴重情況下會對消費者及其家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嚴重隱患;在依法求償權方面,消費者往往存在取證難、求償成本高、相關責任方相互推諉責任等情況。
(二)社會調查結果及消費者投訴情況印證我國消費環境薄弱環節
2013年在北京進行的一份社會調查滑錫林.市場法律與消費環境的改善——消費環境社會調查數據分析及思考[J].電子商務,2015(02):18-21.顯示,受訪者提及的前六種迫切需要管理的商家行為是:1.食品安全、食品過期;2.商品質量問題;3.售后服務、服務質量、服務標準;4.價格控制、價格行為、價格欺詐;5.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山寨產品、欺詐行為;6.明星代言虛假宣傳、商業欺詐行為、促銷行為、不誠信行為。
中國消費者協會的公開數據《2019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http://www.cca.org.cn/tsdh/detail/29098.html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消費者協會收到消費者各類投訴情況,其中售后服務問題占30.5%,質量問題占24.9%,合同問題占19.3%,虛假宣傳問題占7.1%,價格問題占4.5%,安全問題占4.5%,假冒問題占2.8%,人格尊嚴占0.9%,計量問題占0.5%,其他問題占5.1%。
將以上社會調查結果和消協投訴數據與前文的狹義消費環境對比,可以發現當前我國的消費環境薄弱環節確實集中在前文分析的三種情況中,即市場交易前的消費者知情權,市場交易中的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市場交易后的消費者安全保障權、依法求償權。
三、消費環境薄弱的原因分析
根據狹義消費環境的概念,消費環境薄弱表明市場交易環境存在薄弱環節,也就意味著市場監管相關的制度體系和執行體系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
(一)立法原因:立法不完善
當前對消費者進行保護的最重要的法律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另外還有相關的《合同法》、《產品質量法》、《食品衛生法》、《藥品管理法》、《價格法》、《計量法》、《廣告法》等。對照前文消費環境薄弱環節,發現相應的法律制度基本都已經建立,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建立起了全方位的法律制度。但是通過文獻分析發現:一是相關法律制度存在定義不清、執行難等問題,如對“知假買假”的行為,不同法院處理不一。二是法律法規之間存在標準不統一或者相互沖突的問題,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產品三包的條款,在汽車消費領域有市場監管總局制定的《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家用汽車三包規定),在實際情況中存在的問題是現在消費者購買汽車之后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合同法》中的相關條款消費者是可以退車的,但是家用汽車三包規定一旦被使用,往往就變成了不符合退換要求。三是某些新業態立法不及時,導致新業態缺失法律依據,消費者權益難以保障,如互聯網金融、網絡購物等新業態。
(二)執法原因:執法不嚴格
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的執法方面原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執法力量薄弱。長期以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相關執法力量薄弱,如之前的工商局、質量技術監督局等機構的人員配置無法滿足常態化的執法需要,而且相關的行政管理機構分別設立,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無法形成合力。二是執法力度不夠。對于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侵權行為,其賠償力度和懲罰力度不夠,導致對侵權者的威懾力不足,也因此導致消費環境無法持續向好,假冒偽劣、價格欺詐、虛假宣傳、強制交易等侵權行為屢禁不止。三是利益執法治標不治本。有的地方出于發展地方經濟,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對當地的假冒偽劣等侵權行為視而不見,或者在執法過程中搞利益執法,對侵權行為以罰款為主,無法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三)司法原因:司法成本高
司法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消費維權的簡易訴訟程序缺失,大部分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的案件一般金額較小、案情簡單,對于此類案件,很多國家針對性地建立起了適合消費訴訟的簡易程序和機構,如新加坡針對2000美元以下的消費爭議案件建立了小額申訴裁判庭,但是我國在這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處理消費爭議只能適用一般性的民事訴訟,對消費者來說往往過于復雜,費時費力,因此導致消費者對侵權事件往往是忍氣吞聲。二是消費者維權成本較高,消費糾紛的一個問題是取證難,在適用一般民事訴訟的情況下,消費者的訴訟成本高,即使訴訟成功后,也面臨賠償和補償力度不夠,得不償失的情況。
(四)監督機制原因:監督機制不完善
在監督機制方面存在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日常的監督機制缺失,主要體現在全覆蓋的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對企業和消費者的誠信約束缺乏強力支撐,日常的監督手段主要是抽檢等方式。二是地方政府監督的悖論,這主要是因為地方政府要發展地方經濟,有的地方政府就會對當地企業存在的各種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三是社會監督機制尚未建立,即全民參與的社會監督機制尚未建立。不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自媒體的發展,社會監督力量在逐漸提升。
(五)宣傳教育:各方認識不到位
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宣傳教育不到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生產者和經營者來說,缺乏契約意識和誠信意識,沒有充分認識到“顧客就是衣食父母”的問題。二是對消費者來說,缺乏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有的消費者在權益受到侵犯之后忍氣吞聲,導致侵權者得寸進尺。三是對市場監管者來說,對經濟增長的規律認識不清,主要體現在沒有充分認識到經濟增長是供給側和需求側相互對接的結果,如果單從供給側出發對各種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會對消費環境造成傷害,從而導致消費下降,供給反受其害。
四、我國消費環境的改進方向
根據前文對我國消費環境薄弱環節及其原因進行分析,可以從法律法規及執法司法體系建設、監督機制完善、加強宣傳教育等三個方面針對性的找準我國消費環境改進的方向。
(一)法律法規及執法司法體系建設
法律法規及執法司法體系建設可以從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的立法、執法、司法三個方面來進行。
完善法律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的法律制度體系,一是要從頂層謀劃,“多規合一”,避免法律條款之間出現沖突;二是要根據司法實踐情況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存在的定義不清的條目進行修訂;三是要及時將新業態納入法律監管范圍,防止“野蠻生長”,損害消費者權益;四是提高對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對違法者起到震懾作用。
有法必依,嚴格執法。2018年3月,根據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機構的職責整合,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機構之間的協調難度,為消費環境的改善保駕護航。頂層設計還需要強有力的執法隊伍支撐,因此建議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的執法隊伍建設,為落實市場監管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供支撐。另外,在實際執法過程中,要嚴格執法,做到有法必依,對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從重處罰,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和公平的競爭環境。
簡化消費維權的司法程序。消費糾紛大多案情簡單,金額較小。因此,一方面建議簡化消費維權的司法程序,降低消費者維權的難度和成本;另一方面建議借鑒新加坡等過的經驗,設立處理小額糾紛的申訴裁判庭。
(二)監督機制完善
在日常監督機制建設方面:一是要利用大數據、數據共享等手段構建全覆蓋的誠信體系,對于不誠信的行為在市場準入、賠償損失等方面加強管理;二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有的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對當地企業的違法行為視而不見,或者搞消極執法、久拖不決等,因此有必要通過黨風廉政建設加強對執法者的監督,堅決糾正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情況;三是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的社會監督渠道,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監督,共同維護良好的消費環境。
(三)加強宣傳教育
加強宣傳教育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對企業家的法律宣傳教育,提高供給側各類主體的守法意識;二是加強對消費者的普法教育,提升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意識;三是加強對公務員及黨員干部的宣傳教育,讓其充分認識到“裁判中立”的重要性,在供給側和需求側要做到不偏不倚。
參考文獻:
[1]陳偉偉,張琦.系統優化我國區域營商環境的邏輯框架和思路[J].改革,2019(05).
[2]丁俊發.加速建立健全國內消費長效機制[N].經濟參考報,2019-05-22.
[3]王湘紅,宋愛嫻,孫文凱.消費者保護與消費—來自國家工商總局投訴數據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8(06).
[4]滑錫林.市場法律與消費環境的改善—消費環境社會調查數據分析及思考[J].電子商務,2015(02).
[5]徐華亮.以改革創新激發居民消費潛力[N].中國經濟時報,2019-04-17.
[6]張林山.《“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實施以來市場消費環境評估[J].中國經貿導刊,2018(34).
[7]張銳.國內消費新格局與政策調整新聚焦[J].決策與信息,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