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陽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要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核心在讓農民增收。農民增收一直是學術界和政府研究的熱點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農民增收指明了方向,但是還有很多細節工作和具體政策需要研究。
一、黑龍江省農民收入現狀
(一)農民收入總體概況
2018年黑龍江省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804元,同比增長9%。其中,工資性收入3009元,同比增長5.9%,對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貢獻為1.34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7053元,同比增長5.4%,對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貢獻為2.84個百分點;財產凈收入679元,同比增長22.8%,對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貢獻為0.99個百分點;轉移凈收入3062元,同比增長18.8%,對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貢獻為3.82個百分點。
(二)農民收入結構性分析
雖然十八大的開局之年應該為2013年,但是由于2014年農民收入的統計口徑發生變化,數據在時間序列上出現了不可比的問題。因此,本文將2014年作為十八大的開局之年。
1、十八大之前農民收入結構性分析
2000—2013年,黑龍江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長率為12.8%。從收入來源占比來看,家庭經營性收入占比一直維持在80%左右,是構成黑龍江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主力軍”。其中,農業收入中的種植收入是家庭經營性收入的主要來源,一直維持在76%以上,而牧業收入占比一直維持在8%—18%之間。工資性收入占比一直維持在8%—11%之間,并一直高于財產性收入占比和轉移性收入占比;從收入來源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來看,除2006年、2009年外,2001—2013年家庭經營性收入對黑龍江省農民收入增長貢獻率維持在76%—96%之間,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2001—2013年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對黑龍江省農民收入增長貢獻率成相互交織的狀態。
2、十八大之后農民收入結構性分析
2014—2018年,黑龍江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趨勢有所放緩,年均增長率為7.2%。從收入來源占比來看,家庭經營凈收入仍然是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第一來源,但是其占比迅速下降,由2014年的63.1%下降至51.1%。工資性收入占比比較平穩,基本上維持在20%左右,財產凈收入占比也比較平穩,維持在4%左右,變化最大的是轉移凈收入占比,由2014年的11.1%上升至22.2%,增長100.5%;從收入來源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來看,黑龍江省農民經營凈收入貢獻率在2016年失去了第一動力的地位,由2015年的70.6%下降至2016年的-84.7%,之后維持在30%左右。取而代之的是工資性收入、轉移凈收入交替成為主要增長拉動源。
3、十八大前后農民收入結構對比分析
與十八大之前相比,黑龍江省農民各收入來源的占比更加扁平,原有的家庭經營凈收入“一枝獨秀”的情況有所改善,工資性收入占比和轉移凈收入占比均有所提升,財產凈收入一直是黑龍江省農民收入來源中占比最低的;黑龍江省農民各收入來源的增長貢獻率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家庭經營凈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一枝獨秀”的情況徹底改變,分別由工資性收入和轉移凈收入替代,而財產凈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仍然最弱,但也處于不斷上升的階段。
二、黑龍江省農民持續增收面臨的問題
一是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面臨壓力較大。黑龍江省種植結構以玉米、大豆、水稻等傳統作物為主,且農產品產業鏈和價值鏈均面臨“短、斷”的問題。規模化、功能化、現代化農業園區較少,家庭農場呈點狀分布,輻射帶動性較差,同時鄉村游、生態游、農產品電商均處于發展初期,拉動當地農民增收的作用還不明顯。另外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和農產品價格不穩定也是黑龍江農民增收面臨的主要問題。二是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不穩定。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許多農民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被迫”返鄉的現象逐步增多,黑龍江省農民落后的知識結構與現實用工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了農民增收之路上的“攔路虎”。三是農民財產凈收入增長乏力。土地確權后,“空殼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乏等問題制約了土地作為農民財產提高收入的能力。同時,由于歷史政策執行導致的遺留問題更需要周全考慮解決途徑。四是農民轉移性支付增長不暢。由于國家越來越重視“三農”問題,十八大之后黑龍江省農民的轉移凈收入快速增長。隨著扶持政策的增多,也出現了政策交叉、重疊、“打架”、部分政策落地難等一系列問題。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黑龍江省農民持續增收的對策建議
(一)挖掘農業產業潛力,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
1、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機制。結合農業科技培訓、農業種植大戶言傳身教等培養形式,建立新型職業農民科技、金融、政策輔導集一體的幫扶機制,打造一批本土化、專業化、高效化的職業農民隊伍。依托家庭農場、連片種植等方式發展農業規模化種植,以“完善供應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原則,大力發展“精品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全產業鏈農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加大特優綠色品牌建設
以綠色食品引領農業品牌化,以品牌化帶動農業標準化,以標準化來提升農產品安全水平,推動綠色食品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綠色和有機食品品牌,通過企業合并重組,打造綠色農業品牌巨頭,增加品牌國際競爭力。扶持創建若干個上規模、標準化的原料生產產地,鼓勵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把黑龍江省建設成國內外知名的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基地。
(二)促進農民就業創業,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
1、強化政策保障和技能培訓
鼓勵建立不同體制、不同層次、不同模式的農民工培訓機構,圍繞稀缺性技能崗位,開展保底的職業技能培訓,增加農民就業籌碼;進一步優化鄉鎮企業發展環境,大力降低企業運營、生產成本,為企業減輕負擔,推動本地鄉鎮企業健康發展,為農民工返鄉就業增加機會,從而提高本地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加強法律宣傳,鼓勵企業自覺遵守勞動法律法規,防止拖欠工資現象的出現。
2、鼓勵農民創業
優化市場主體登記服務,積極引導農民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支持注冊農產品商標,創立自主品牌。推廣“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商標+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引導優勢農產品企業通過商標品牌運作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實現品牌富農。以新項目、新業態帶動新產業發展,創造出新機遇,促進返鄉農民工等人員創業。創建農民創業保險和補償機制,分散創業風險。鼓勵支持農民季節性從事農產品流通中介服務和經紀活動等。
(三)梳理整合惠農政策,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
1、建立統一的惠農政策平臺
建立全省統一的惠農、支農補貼平臺,將涉及黑龍江省農民的各項補貼、支農資金等政策統一梳理整合,并將平臺與各鄉鎮公共財政信息平臺對接,實現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的實時監控。通過平臺的梳理整合,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統計工作的準確度,做到應統盡統,從數據統計的源頭降低統計誤差。加強農業政策性保險補貼,及時足額發放省級重點公益林、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規模種糧補貼等惠農補貼,對糧食生產主體的糧食生產貸款給予貸款貼息。
2、加快促進重點群體增收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研究扶貧開發長效機制,提高黑龍江省農村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加強財政投入、貸款貼息、項目扶持等多種政策扶持方式,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低收入群體參與程度高的特色產業,徹底改變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狀況。強化政策兜底保障,制定動態的低保覆蓋政策;鼓勵引導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支持引導鄉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企業團體吸收殘疾人就業,提高農村殘疾人收入。
(四)深化農村改革,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
1、制定與農村產權改革相配套的產權交易機制
繼續推進黑龍江省農村土地確權工作,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明確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持續開展宅基地及住房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開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建立和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制定農村產權交易制度和保障細則,真正將農民的土地資產化,使其擁有真正的現金價值。積極創新村民入股農村合作社、鄉村企業等經營主體的機制,使農民可以長期享受資產產生的收益,形成穩定的財產性收入。
2、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因地制宜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形成“董事會+經營班子”的制衡模式,建立農民股份重組、繼承、抵押、擔保、有償退出等機制。在村級財務開展規范化培訓和審計工作,實施村級賬務公開制度,每年年初向農戶公開,維護農民權益。開展全覆蓋的減輕農民負擔整治行動,壓縮集體經濟中非生產性開支,控制管理費、招待費等費用支出,真正做到減輕基層負擔。
(作者為黑龍江省發展規劃研究所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