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經濟開發區作為貴州省銅仁市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主要承接地之一,將迎來德江縣、石阡縣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共26468人。截至目前,大德新區、德龍新區和龍江新區3個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已迎來搬遷群眾4465戶20689人,其中黨員107人。近年來,大龍經濟開發區以“民心黨建”工程為統攬,圍繞“一構架三清單”及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服務“1+7”系列文件,創新探索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的建設“五全”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確保了搬遷群眾安得下來、融得進去、和諧發展。
一、組織體系全覆蓋
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完善組織體系,確保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一是搭建三級組織架構。搭建縣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基層治理領導小組、鄉鎮(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工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區黨總支的三級組織架構;在縣級層面,成立由開發區黨工委書記任組長,副書記任副組長,區直有關部門、搬出地和遷入地鄉鎮(街道)為成員單位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基層治理領導小組;在鄉鎮(街道)層面,通過撤銷大龍鎮設置大龍街道和麻音塘街道,成立了2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工委、街道辦事處;在社區層面,成立2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總支,根據實際情況成立5個黨支部,3個社區居委會,以樓棟為單位設立14個黨小組,推行網格化管理,不斷健全完善了基層組織體系。二是推進跨區域聯動管理。建立大龍開發區、德江縣、石阡縣、玉屏縣的“一區三縣”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聯席領導小組,由遷出地、遷入地各明確1名副縣級領導任組長,兩地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抽調90人聯合脫產辦公,開展雙向聯絡、雙向調度,形成遷出地、遷入地共商、共建、共管格局。建立安置地服務聯絡站,市級層面統籌調配13名醫療服務編制、34名事業編制、78名教育編制到安置點工作,從遷出地抽借調36名教師到遷入地支教,并同步啟動干部、教師等人員的招錄、選調,著力解決安置地教師、醫務人員短時間緊缺問題。三是統籌黨群一體建設。按照黨的組織和政權組織、經濟組織、自治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同步建設的“六個同步”要求,緊緊圍繞為搬遷群眾提供好公共服務、綜合治理、特色文化等服務,及時成立群團社團組織6個,各類經濟組織5個,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5個,充分發揮各類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在德龍、龍江2個規模較大的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同步規劃建設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一站式”為民服務中心、黨群活動室、文化活動室等綜合性場所,集中化為民提供黨建服務、合作醫療報銷、就業就學和水電費代繳等服務。
二、工作力量全保障
采取超常措施配強安置地黨建工作力量,確保將最強的領導力量、最優的幫扶資源向安置地傾斜。一是配強安置點干部隊伍。高規格配備領導班子,由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副縣級班子擔任安置地所在地大龍街道、麻音塘街道黨工委書記,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擔任安置地社區黨總支書記,并按照新時代好干部標準,擴大選人用人視野,已將政治素質過硬、熟悉扶貧政策、善做群眾工作的8名人員選配為安置點黨總支委員,27名人員選舉為黨支部、居委會、監委會委員。注重把離任村干部、年輕黨員群眾、致富帶頭人等選配為居民小組和樓棟負責人,實現將黨的政治優勢轉為服務群眾的工作優勢。二是下派駐區工作組。整合開發區組織人事、扶貧、生態移民、民政、司法、教育等部門及遷入地、遷出地部門(鄉鎮)精銳力量組成4個駐區工作組,選派4名優秀科級黨員干部擔任第一書記,12名優秀干部擔任駐區幫扶隊員,配合抓好搬遷群眾的幫扶、管理和相關政策的銜接保障,切實增強基層工作力量。同時,從德江、石阡、玉屏三縣抽調精干力量蹲點開展工作,幫助搬遷群眾克服入住初期東西部口音、生活習慣差異等困難,配合加強易地搬遷過渡期和后扶管理。三是創新智慧黨建管理。強化安置點黨員教育培訓和管理,依托銅仁智慧黨建一體化、銅仁組工微信、銅仁黨建直播間等平臺和載體,加強對安置點黨組織和黨員“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銅仁黨員活動日和網絡學院等的管理和服務,逐步形成易地扶貧搬遷黨組織線上管理、黨員掌上學習、黨員訴求直達的一體化黨建工作新模式。截止到目前,開發區3個安置點開展“三會一課”110余場次,銅仁黨員活動日45次,專題培訓12期,必須和選修課參學達6.2萬人次。
三、政治引領全方位
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旗幟鮮明講政治的要求全面融入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各項工作。一是創新“民心黨建+X”社區治理。推行“民心黨建+X”社區治理模式,積極構建黨工委主導、部門主抓、多元主體參與的社區治理模式,定期組織黨建“一幫一”、團建“一籍雙支”、工會“手拉手”、婦建“1+1”等幫扶聯誼活動。建立社區居民公約,定期組織開展“文明樓棟”“好媳婦”“好鄰居”等評比,引導和支持居民開展居民自治。積極探索以居民代表大會、群眾會等形式的民主決策制度,建設3個群眾談心室、3個說事室,調動轄區內企業、春暉人士和黨員群眾共同參與社區治理。二是建設大鄰里服務圈。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益為主,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方式,統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推進平價菜場、平價超市、快遞物流等進安置地,創辦“四點半學?!薄⒅驹刚叻罩摇⒗夏耆嘶顒又行?,為搬遷群眾提供吃、穿、住、行、樂等方面的優質服務。組織開展體育健身、方言說唱、“新年新氣象·德龍新區龍燈起舞鰱魚塘”、金錢桿等鄰里文體活動,不斷滿足搬遷群眾多樣化需求,逐步構建多元一體的便民服務生活圈。三是開展“兩走進·兩感恩”活動。以“走進搬遷群眾家里、走進搬遷群眾心里·感恩黨中央、感恩總書記”活動為載體,把黨的政策好、人居環境好、社會風氣好、干群關系好“四個好”作為重要內容,走進搬遷群眾家里開展感恩、道德、文明禮儀、家庭美德等教育培訓,引導搬遷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將4465戶搬遷群眾新、舊住房對比相框懸掛于客廳醒目位置,讓搬遷群眾從今昔對比中增強獲得感,促進搬遷群眾從內心深處知恩感恩。截至目前,安置點駐區干部走訪慰問搬遷群眾12.34萬余人次,入戶開展“兩走進·兩感恩”宣講1.4萬余次。
四、制度機制全鏈條
堅持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建立完善了“全鏈條”的結隊幫扶、聯系服務、關心關愛等工作制度。一是建立溝通協調機制。開發區所轄大龍街道、麻音塘街道與德江縣、石阡縣涉及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37個鄉鎮(街道)建立了易地扶貧搬遷溝通協調機制,從德江縣選調2名干部、玉屏縣選調2名干部、石阡縣選調1名干部任大龍街道、麻音塘街道黨工委班子成員,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召開協調會等方式,配合抓好搬遷群眾的幫扶、管理和相關政策銜接保障,切實解決好涉及搬遷群眾社區黨建、居民利益、公益事業、社區治安等重大事項共同商議。截至目前,已解決處理就業及欠薪問題31件、民生保障問題61件、生活設施問題555件,群眾滿意度得到鞏固和提升。二是建立聯系服務群眾機制。建立開發區機關支部、街道機關支部、安置點周邊村黨支部和安置點支部聯建,開發區規模以上企業、德江工作組與安置點新區聯建的“3+2”三級組織和企業、工作組聯建新模式。制定黨建工作服務清單,將辦事流程和辦事需知印發成小卡片,推行社區干部、黨員、樓棟長一對一服務搬遷群眾工作制度,幫助搬遷群眾克服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語言表達差異等困難,盡快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建立開發區領導包片、機關部門聯系網格、機關干部負責樓棟的服務群眾工作機制,第一時間處理搬遷群眾的困難訴求。截至目前,聯建支部開展走訪慰問10次,幫扶干部為搬遷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問題18個。三是建立干部關懷激勵機制。制定出臺《關于做好脫貧攻堅一線干部關懷激勵工作實施辦法》,在培養使用、表彰獎勵、待遇保障、人文關懷、撫恤救助、能力提升、創新創業、容錯糾錯八個方面強化正向激勵,提振干部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為決戰貧困、決勝小康提供堅強組織保障。截至目前,開發區安置點社區“三職”干部平均月報酬為3250元,社區辦公經費每年不低于5萬元,組織干部參加教育培訓74人次,將社區干部納入全區脫貧攻堅一線干部激勵關懷范疇全部購買人生意外傷害保險,表彰激勵3名干部。
五、責任壓實全過程
緊緊扭住黨建工作責任制這個“牛鼻子”,扣緊責任鏈條,全過程壓實黨建責任。一是壓實三級責任。把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黨的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規劃,成效納入黨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內容。明確了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第一責任人、街道黨工委書記具體責任人、安置點社區黨委書記直接責任人的三級責任鏈條,全面構建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多部門聯合服務責任體系。通過定期調度總結、不定期抽查暗訪、適時開展民意測評等方式,有效推動安置點各項工作落實落地。二是強化考核評價。建立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分級約談制度,黨委會每季度研究部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建工作1次以上,召開4次工作調度會、經驗交流會、現場觀摩會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建工作。加強督查督辦,加強對部門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的督導,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黨的建設和搬遷群眾服務工作重視不夠、措施落實不力的單位和個人的懲戒力度,以作風的大轉變促責任的全落實。三是抓好示范建設。圍繞社區組織健全、班子選優配強、換屆按期實施、發展黨員規范、教育培訓經常、日常管理到位、組織生活正常、管理制度落實、政治功能突出、便民服務落實、保障措施到位等方面制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要點,在全區5個支部開展了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工作,建立示范點2個,通過示范點的輻射作用,以點帶面,提升開發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黨建工作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