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出生的一代,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已經是高校教育和管理面臨的一大重要課題,造成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高校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對于此類學生的教育和引導要多向發力,用愛和耐心幫助學生擺脫網絡游戲成癮,擁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和正常的人際關系。
關鍵詞:網絡游戲成癮;案例分析;工作思考
一、案例簡介
小杰(化名),男,在學校比較孤僻,與人交流較少,大一第一學期晚自習打游戲被筆者抓到,找其談心談話,該生表示因為身高、長相和掛科而自卑,認為班里同學看不起自己,筆者對其進行了思想上的疏導。學期末小杰三位室友來找筆者,敘述小杰幾乎每晚打游戲到凌晨2點多,邊打游戲邊大聲說臟話,影響他們睡覺,與其溝通小杰不聽勸轉而罵室友,三位室友不堪忍受要求調宿舍。
二、案例分析
通過和小杰談心談話,向班內其他班委、學生了解情況,與其父母溝通、交流等,針對小杰同學網絡游戲成癮的原因,做如下分析:
(一)性格孤僻、自卑,借助網絡游戲尋找成就感
該生在班里獨來獨往,不善與人交往,內心渴望融入班集體,但因為身高、長相而自卑,知識面狹窄,與室友沒有共同話題,怕表達觀點被嘲笑。將負面情緒通過網絡游戲“對罵”發泄出來,通過在網游中取勝獲得成就感、滿足感。
(二)父母過分溺愛,學生我行我素
該生高三暑假沉迷游戲,父母說教無果,便任由其發展。大學時,該生不會在網上購買火車票,每次都是其父親購買好紙質車票寄送給該生;該生手機摔壞寄回家,父親去售后店修理好后再寄回該生。諸如此類的事情反映出父母的教養方式過于溺愛,很多事情都替孩子包辦了,導致該生缺乏主動性,比較懶惰,經歷的事情也比較少。
(三)自我約束能力差
該生能如實表達自己的情況,也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但是自我管理能力差,有想過改善,但靠自己的力量最終失敗。
三、解決辦法
小杰不善人際交往,自卑怯懦的性格、父母過分溺愛等像一個個“反作用力”使小杰沉迷于虛擬世界的游戲,筆者思考要借用多種外力持續的作用于小杰,給其“作用力”,幫助其回歸現實、達到平衡。
(一)多方聯動,多向發力
(1)采用多種形式與小杰談心談話。如共進午餐、帶他看電影談感受,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明白同理心,要求他記錄玩游戲時間,并逐周減少,不要說臟話影響室友生活學習,并與其商定讓室友A監督。每次談話詢問近期表現、學習情況、內心想法等。(2)聯系家長,與家長共同探討轉變該生的“良策”。與家長溝通過分寵愛話題,建議家長“少做些”,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3)聯系班主任和班干部,共同探討幫助小杰的“行動策略”。班主任從學習情況入手,找其談心談話;班干部平時主動與其交流,有活動喊上他,增強小杰對班集體的歸屬感。(4)聯系室友,共同監督。每周向室友了解小杰在宿舍的情況,建議室友多與小杰溝通交流,促進感情。
(二)尋求專業心理老師幫助,精準施力
筆者建議小杰去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找心理老師聊聊,小杰表示愿意去。該生去心理中心談話后,筆者向心理老師了解到類似該生情況有過幾例,比較難改變,好在小杰有自我反省意識,只是自控力差,各項功能完善,沒有調動起來。心理老師建議可以讓其多做點事情調動主觀能動性。
(三)調動主觀能動性,持續助力
筆者安排小杰做輔導員助理,空余時間來辦公室幫忙做些事情,如匯總表格、整理資料等;學院的志愿活動,比如會場布置、物資準備等都會喊上他。雖然是一些簡單的事,但總會給他一種被認同感,增強其自信心,在輔導員助理工作和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增強其積極情緒體驗。鼓勵其周末和同學出去玩一玩,不要老待在宿舍打游戲,或者去圖書館看看書,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四)嚴明紀律,夯實定力
筆者向小杰表明一直以來,為了幫助他改善自身問題所做的一些工作,老師、家長和同學都在幫助他、包容他,如果他仍舊我行我素,不為別人著想,與他商量只能辦理校外住宿,家長陪讀。
四、最終效果
對于小杰的改變,筆者和同學們都是看在眼里的,在辦公室他對交代的工作比較認真,接受任務由起初的“沉默少言”轉變為主動詢問;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由被動轉為主動,在活動中與其他同學溝通合作;進入大學以來第一次“出遠門游玩”,主動去其他高校找高中同學游玩,表示出去玩玩心情挺舒暢的;室友反饋小杰晚上打游戲時間減少,不會超過11點,也不再說臟話了,會和他們一起聊天,有時也會主動挑起話題。有次志愿活動結束,小杰給筆者發了一條長長的短信,其中他寫道:老師,起初我不敢在別人面前說話,不是慫,是害羞,我知道自己的問題,但是我沒有朋友也沒人管我,謝謝你拉了我一把。期末考試結束,小杰主動在qq上詢問筆者辦公室是否還有事情要做,他可以晚回家幾天,在辦公室幫忙做些工作,筆者對他表示了感謝并夸贊了他的積極性。
五、案例啟示
在小杰的案例中筆者深刻體會到堅持的力量!學生不正常的表現像是一種呼喊:“誰來幫幫我!”沉迷網絡游戲的“小杰們”內心是渴望交流、渴望走出網絡世界,但是他們自卑、自制力差,他們需要社會支持力量來帶帶他們。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這是借力最好的詮釋,利用杠桿原理我們可以省力做很多事情。筆者愿意成為或者給予“小杰們”支點,給他們一些“力量”,這些“力量”能牽引著他們回歸正道,直到自己勇敢前行。相信教育會讓他成長,教育的結果可能會滯后,但充滿希望之光。
六、案例思考
據文獻報道,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原因有人格特質[1]、人際交往[2-3]、家庭教養方式[4-5]等。作為高校輔導員,要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內在和外在原因,有針對性的一一緩解和突破。加強外環境如班級、寢室、家庭環境等建設,以及內環境建設如增強溝通能力和自信心,提高自我約束能力等。
(一)營造良好的班級和寢室氛圍
加強班級建設和寢室管理。大學生與班級同學和寢室同學相處時間相對來說較多,引導班委能關注到、多關注些不善交際的同學,積極開展增進班級同學熟識度和凝聚力的活動,營造互幫互助、尊重包容的班級氛圍。加強文明寢室建設,建立“寢室長直報”制度,如果有網絡成癮的學生要及時上報輔導員,聯合室友共同幫助網絡游戲成癮的學生回歸正常生活和學習。
(二)提升大學新生人際交往適應能力
每個大學生初入大學都會有一段適應期,個體面臨的問題不同,適應期的長短不同。對于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的學生,會把精力和空余時間放在網絡游戲上,成為班級“不合群”的學生。開展班級團體輔導幫助新生互相認識、熟悉,建立信任關系,鼓勵新生投入班集體,積極參加班級活動,有助于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適應能力[6]。
(三)加強家校聯動共凝教育合力
許多網絡成癮的學生與家庭教養方式有很大關系,例如案例中學生小杰,其父母對其過分溺愛,事事順其而行,屬于包辦式、順從式父母,小杰高三暑假開始沉迷游戲,日夜顛倒,父母見狀,勸說無果,便不再干涉。與父母及時聯系溝通,一方面及時發現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原因,對癥下藥。另一方面,與家長共同探討轉變該生的“良策”。
(四)借助多方力量助力回歸現實
在實際工作中,對于網絡游戲成癮的學生,不能單靠輔導員的說教和監督,可以借助心理咨詢中心、班主任、學生干部、室友等的力量。心理咨詢中心可以給予學生必要的心理支持與輔導,要切實發揮學校專業心理咨詢的力量。聯合班主任共同關注和施策,安排班級干部主動觀察關心網絡游戲成癮學生的上課、學習情況,在班級活動中積極帶動該類學生的參與。室友可以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通過室友反饋,及時掌握學生情況,寢室人際關系是大學人際關系最基本的環節,融洽友愛的寢室氛圍也有利于網絡游戲成癮學生慢慢由虛擬世界走向現實世界的人際交往。
(五)錘煉品德修為重塑新自我
帶動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校內外志愿服務有利于錘煉自己各方面能力和品德修為,作為輔導員,要積極主動聯系網絡游戲成癮的學生,把他們帶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使其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長處,獲得自我認可,提升品德修為,找到生命的真諦和人生的價值,不斷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六)增強網絡游戲成癮的危害認知
網絡游戲成癮會對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危害[7]。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如視力急劇下降、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等,長期熬夜打游戲會使免疫力低下,身體素質下降;網絡游戲成癮者深陷虛擬世界,缺乏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交流與互動,不利于人格健全發展,還可能會引發偏執、抑郁、躁狂、自閉、強迫癥等心理障礙。沉迷網游還會影響大學生學業,筆者身邊有不少因為沉迷網游而掛科、留級甚至被退學的學生。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高校要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網絡游戲成癮對自身的危害,如開展主題班會、辯論賽、演講比賽,觀看相關視頻、聽講座等形式。
(七)提升積極人格特質
善于發現網絡游戲成癮學生的長處、優點,幫助其多關注自己積極、光明、正性的方面。讓學生從自己擅長的事情中找到樂趣和自信心。文章案例中由于父母的溺愛,學生在生活中比較懶惰,但是很聽老師的話,對自己的情況能如實匯報,也明白自身存在的問題,在交談中能發現學生內心想改變,奈何自身約束能力差,小杰很信任筆者,對筆者交代的任務認真上心,便讓其幫助輔導員、班主任或者班長做一些學生工作,通過一些簡單的事,如信息匯總、表格制作等,讓學生獲得認同感,在工作中增加溝通和自信心,同時在工作中也發現學生認真、細心的優點,不斷給予學生正向反饋和鼓勵,提升積極體驗,塑造積極人格特質,提升主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張耀元,何興杰.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行為的調查及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7(19):73-75.
[2] 楊眉.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原因剖析及其對策[J].西南大學學報,2010(05):70-71.
[3] 馬薇薇.2007.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與人際交往能力、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
[4] 丁婧.大學生家庭教養方式與網絡成癮的關系研究[J].科技資訊,2017,15(13):195-196+198.
[5] 夏潔.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原因分析及其對策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2(10):44-45.
[6] 宋建容.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人際適應的應用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7):181-182.
[7] 劉京雷.網絡游戲成癮對當代青少年的危害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6(04):10-12.
作者簡介:張慧麗(1992- ),女,漢族,河南商丘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