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業學生的實訓項目,對接企業生產任務,既解決專業的實訓項目來源,也為企業培養就業適崗員工技能;生產性項目任務鍛練專業學生職業素養與崗位必需技能,通過融合校企雙方資源,探索專業人才適崗需要的育人發展途徑,并為專業創新教科研服務提供一體化的良性教學教育鏈。
關鍵詞:校企協同;生產基地;人才培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并曾多次強調“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李克強總理也指出,人力資源培訓和開發屬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內容,在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帶來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等新經濟蓬勃發展影響下,新興產業發展對人才的創新性、實踐性需求日漸滲透融入到人才培養各個環節,迫切要求高職院校創新教育內容向社會深度延伸,更好發揮教育對產業轉型升級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叭绾斡萌恕币殉蔀槲覈呗毜娜瞬排囵B模式教育核心問題:校企共育人才,聚焦調動企業參與積極性,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教育和產業聯動發展,引導產業需求融入人才供給,支持校企協同開展人才共育培養。
為滿足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地方通信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創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與浙江電信10000號運行中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針,全力推進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實踐,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養學生奮斗精神、弘揚勞動精神、歷練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通過企業建立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基礎上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機制。
一、校企共育人才具體措施
(1)圍繞職教文件精神、轉變教學教育理念。校企教師團隊深入學習與理解掌握國家相關職業教育會議與政策精神,轉變教學教育理念,并在實訓基地指導學生實踐中成為團隊職業教育思想行動指南。
(2)創建真實生產場景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緊扣企業現狀,對接行業態勢,利用企業生產場景任務,與專業建設委員會商討,確定全真實的生產性任務的人才培養方案,并不斷進行修正優化,對接行業需求,滿足企業崗位技能需求,校企共同培養就業崗位需要的應用性人才。
(3)探索競賽促教學、培訓提實力的教學目標。跟蹤通信行業信息,關聯行業競賽動態,不斷進行競賽項目的設計組織,提高專業師資團隊綜合實力,通過觀察企業難點與急需點,重視企業培訓項目申報與組織落實,讓師資力量跟上企業生產任務,接入實訓項目,提高專業技能保鮮度。
(4)推行校企團隊教學共研、成果共享的合作氛圍。日常加強與企業聯動,調研與實踐中跟上企業生產任務,引進企業專家擔任師資團隊人員,共同備課、共同參與研討,實訓項目研發與對接,滿足企業專家職稱評定及晉升的需要,共享合作開發成果。
(5)實行雙高名師制,激發師資內在動力。利用學院政策推動,以高職稱、高學歷為目標,教學名師為努力方向,引導師資團隊發揮內在動力,激發專業教師內在力量的自覺性,全力進入實訓基地育人工作提升自身專業技能水準。
(6)構建校企合作培養無縫對接就業崗位體系。專業人才培養以生產性任務為教育教學內容之一,行業企業應用程度高,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明顯,校企合作進程中切合度高,培養的專業人才提前以崗位職業技能為學習對象,對接就業崗位粘合度強,企業認可度高。
(7)借力企業資源,夯實專業內涵措施。通過生產性任務的安排,借力企業資源,充實專業教學內容,借用企業設備、企業自身資源成果 ,共同豐富人才培育的內涵,推進人才培養朝設定目標深入。
(8)對接主管部門、深挖行業企業潛力。利用行業優勢,依托主管部門,緊扣通信政府行業主管優勢,挖掘行業企業潛力,充實專業力量,增強育人效果。
(9)創新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推動現代學徒制模式建設。對接產業行業前提下,容納資源多,社會應用度廣泛,專業扎實緊靠行業企業,拓展生產性任務項目、圍繞企業資源與企業專家力量,研討、研究對策,成果成效針對性強。以解決行業企業實際任務為載體,提高師資水平,推動現代學徒制育人體系建立。
(10)強化軟實力培訓教育,提高學生職業遷移能力。行業產業的優勢,崗位職業性特征明顯,職業發展通道的設立,培養學生職業軟實力,強化職業前景的遷移力,增強自身職業崗位后發力。
二、校企共育人才具體辦法
(1)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建設的總指導方針,校企師資團隊通過不斷調研企業、歸類統計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優化培養方案、以國家職業標準、行業規范、企業職業崗位人才需求標準作為專業培養目標,研究各就業崗位對素質、知識、技能、職業能力的要求。讓專業人才緊跟移動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態勢,完善與充實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2)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適應移動信息化的發展需要,融入生產場所的實訓需要,提高專業為產業轉型的服務能力。對接產業需求改革課程內容,優化系列課程的教學內容,課程標準建設以企業用工標準為依據,結合企業職業崗位技能鑒定,達到課程內容傳授與職業崗位技能相符要求。形成日校教學課程與企業培訓課程的銜接提升,使課程優化內容更符合產業發展的需要。
(3)配全實訓生產基地:校企合作項目實施,爭取到主管部門專項建設資金,推進專業建設向產業服務的轉型需要。校內外實訓條件得到顯著提升,配套建成實訓室、培訓室、休閑吧、活動室,工作室等實訓場所,與企業聯合成立的產教融合創新實驗基地,完成生產性實訓課程,實現知識技能從理論到實戰適應過程,從而無縫對接專業教學與崗位就業的距離。
(4)融合隊伍擁現科研:對接產業需求,實現校企師資互聘互動,專任老師堅持每年赴企業實習、累計每年一個月以上。共同參與教學及科研探究,師資團隊業務能力提升顯著。發表論文、主持課題、、精品在線、軟件著作權、教材、指導學生參賽獲獎等各類榮譽與成果不斷。
(5)增強服務產業數值:與合作企業互動增強,產業對接加深,專業教師采用下企業送教上門,到校集中培訓等方式,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實習單位進一步增加,提供堅實的成長平臺和發展空間。實現了專業服務企業的職業教育功能。
(6)擴大專業人才影響:產業需求推動,改進教學實踐,構建人才培養質量,企業用人單位評價高、教育部門專家組肯定培養模式,項目實施有利促進人才培養,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7)突破創新創業項目:產業對接,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增設創新創業課程,利用行業優勢,對口專業學習,通過鼓勵成立工商注冊公司,創業營業廳承包經營,與合作企業創新智能化參賽項目等途徑,突破傳統教育的育人培養現狀。
(8)創設專項能力認證:經市人社局審核完成客戶服務專項認證,推動職業領域能力體系認證。充分體現崗位群能力要求,全面反映企業職業崗位要求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通過涵蓋專業知識、職業素養和技能操作的測定,夯實學生可持續遷移發展能力。
三、校企共育人才創新體系
(1)創設“真實項目訓練、專業人才成材”的培養體系 。充分發揮校企合作融合的優勢,對接行業標準,融入生產過程,以 “企業真實項目訓練技能,生產場所訓練企業崗位思維”為主線,開發“企業真實項目”與 “訓練項目”相融合的技能融合項目,構建職業崗位訓練專業課程體系,實現 “教學過程對接產品生產過程”、 “教學訓練過程對接崗位實操過程”、“人才評價對接行業標準與企業崗位標準”的 “三對接”。通過工作室、創新班、學徒制班、企業訂單班等教學載體和以工代課、以證代課、以項目代課、以雙創代課等一系列靈活認定方式充分體現了“工學結合”的現代職教理念,促進專業人才成材。
(2)建立“校企課證融通、對接職業崗位”的教學體系。應對市場的變化,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思路,實踐專業的培養新體系,實施“校企聯動、課證融通、行業為標”人才培養新模式,根據“課證一體、工學結合”的要求,構建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結合、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證結合、實訓內容與崗位技能融合的課證融通的課程體系,課證融通”的方式以企業培養人才與考核人才的標準來培養、考核在校學生。讓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其知識、技能儲備與行業需求相一致,最終實現畢業生專業對口高質量就業的目標 。
(3)推進“服務行業企業、提升專業內涵”的培訓體系。
強化“校企合作”,專業教師與行業專家的雙向交流機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全要素閉環人才培養體系,雙聘企業專家參與理論和實踐教學,由專業教師入企業參與產品開發、設計和生產,充分實現校企間資源的共通共享。抓住“互聯網+”發展契機,將企業經營模式向“互聯網+”創新模式轉型,為企業提供優質培訓服務,提升專業自身內涵。
(4)探索“專項能力開發、融入政府認證”的評價體系。充分結合企業、崗位需求及行業專業應用能力標準體系,調整專業課程體系,精簡專業理論知識基礎課程、加強實踐、創新能力提升訓練;按照地方社會發展需求,調整專業課程內容,重點對接行業特點及企業需要,優化教學大綱、革新教材內容,主動對接市人社局,開發專項能力應用認證,積極組織制訂主要技能指標領先、技術水平領先的高水平標準,并推廣認證標準的先進性和適用性;
四、校企共育人才應用效果
(1)畢業生素質高,得到企業高度認可。經過真實項目的訓練、相關國賽、省賽等競賽參加,學生職業技能得到證明,專業學生素質符合企業需要,畢業即就業,無試用期,直接錄用正式員工
(2)高級職稱師資增加。對接行業企業,提供訪問工程師、課題研究、企業培訓等項目來源,提高教師科研問題能力,成就了高級考評員、高級職稱評定等成功機會。
(3)示范幅射作用明顯。校外有湖南、江蘇、四川、廣東等院校參觀考察、交流合作、方太公司、中通通信、中移動、廣電公司等企業取經,參與競賽項目多,與市內外通信公司交流增多,影響力趨深,點名需要畢業生的公司大幅度增加。
(4)社會服務項目厚重。真實項目的引入,校企間更深入的了解,增進友情,雙方的合作有深度,不斷推進新的項目;內容顯廣度,項目實施中朝更深方面探索,行業創跨度,通信、電力、銀行等因為校企合作優良成果,吸引其它行業參與;前景擁粘度,不同的行業企業加入,校企間真誠合作項目,切實提高企業的積極性,企業對學校的粘合度增強明顯,雙方合作配合成果喜人。
五、結語
實施對接行業、融入生產過程的工作場所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是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落實校企共育人才的要求,發揮合作企業的主體地位和積極性,緊貼行業產業特點、市場和企業崗位需求,圍繞行業、企業、學校和學生4個主體,通過實訓場所、課程內容、教學管理與企業生產活動融合設計,因崗施教,調動合作企業的資源優勢,培養適合行業企業崗位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并得到政府部門專項認證,提升專業人才培養的內涵,最終實現人才培養質量適合企業需求并保證人才遷移力發展的動能。
參考文獻
[1] 丁海防.電信服務與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建設的實踐探索[J].現代營銷,2019(10).
[2] 周瑾怡.“校企聯動、課證融通、行業為標、訂單為主”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信息學院計算機網絡專業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2).
[3] 徐暢,解旭東.產教融合視角下職業教育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8(10).
基金項目:文章為2020年度紹興市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現代學徒制模式下校企生“責權利”問題研究-萬號大學項目為例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GJ2032。
作者簡介:丁海防(1970- ),男,浙江余姚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電信市場營銷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