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篳路藍縷、砥礪奮進,在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同時,也不斷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要繼續深入做好“結合”文章,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凝聚人心、指導實踐,讓21世紀馬克思主義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機活力。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0年走過的風雨歷程也是馬克主義中國化篳路藍縷、砥礪奮進、成就輝煌的70年?;厥撞憠验?、砥礪奮進的70年,帶給我們許多深刻的啟示。
一、俄國十月革命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仁人志士從救國救民真理中逐漸認識、接受并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時中國工人運動和革命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指引著中國人民走出了漫漫長夜,使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1921年建立中國共產黨,1949年成立新中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大地扎根、開花、結果,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其契合了“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近現代以來中國國情的迫切需要。中國一百多年的近現代史發展,足矣雄辯地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二、新中國成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
(一)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堅定信仰者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在一大上就將“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最先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
1.毛澤東同志提出“兩步走”發展戰略。1964年1月,毛澤東在三屆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兩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用15年的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20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2.鄧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鄧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3.江澤民同志提出“新三步走”發展戰略
江澤民提出繼續推進“三步走”發展戰略,根據世紀之交發展戰略任務完成的情況和新世紀的目標任務,把“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又分出兩小步:一是實現2010年的目標任務,二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
4.胡錦濤同志提出新世紀新階段發展戰略
胡錦濤提出新階段發展戰略。在接續推進“新三步走”戰略中尤其重視新世紀頭20年的我國發展,在實現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5.習近平同志提出“新三步走”發展戰略
習近平提出了新時代“新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戰略目標是從2017年召開的十九大開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步戰略目標是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第三步戰略是在2035年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在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堅定實踐者,才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堅強核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流砥柱,成為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引路人。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不斷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體系。
1.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工業化實踐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在1945年中共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2.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實踐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新時期改革開放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指導思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孕育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為治黨治國積累了新的寶貴經驗。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些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重大理論成果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又一次歷史性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并作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三、新中國成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經驗啟示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變中國的命運和影響世界的歷史
70年相對于一個人的人生是漫長的,但70年相對于人類發展史卻只是一瞬間。在1955年,毛澤東曾質疑地問:“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而經過70年的努力奮斗,新中國以大國姿態億立世界東方,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位列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有廣闊的疆域國土、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即將要實現與“10億級人口規?!毕嘟Y合的現代化?!疤煅邸碧娇?、“神舟”飛天、“蛟龍”探海、“嫦娥”奔月橫空出世,科學技術創新發展欣欣向榮。新中國的快速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大就要有大的樣子”,彰顯了新中國走向世界的足夠自信和底氣。
中國人民已經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新中國70年發生的翻天覆地巨大變化,不僅改變了中國自己的命運,而且為全世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條不同與西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中國的繁榮富強進一步添磚加瓦,作出巨大的貢獻。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功經驗的啟示
我們黨之所以能夠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歸根結底是科學的回答“如何在新中國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問題,70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程中,我們黨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啟示。
1.黨的領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有力保障。中國共產黨從一成立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塑造了獨特的政黨類型,即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以實現民族富強、國家的解放、國家發展、人民富裕為自覺使命,始終注重學習借鑒與反思總結,始終注重批評與自我批評強調高度的黨性修養與高效的貫徹執行,以不甘落后,趕超先進的奮斗精神,去實現共產主義與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終使命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所在。中國共產黨無論在理論上的重大發展,還是改革開放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息息相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沒有止境,它是不斷通過實踐檢驗真理、發展真理,并運用真理指導實踐的進程。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適應實踐的發展,自覺從環境、思想、體制、等多個層面入手,糾正革除那些錯誤的、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打破過時的僵化體制和習慣做法,破除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消除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方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所在,只有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勇于在實踐中探索發現發展真理,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才能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客觀實際,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要求,更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目標。
3.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遵循。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是為人民謀解放、為人民謀幸福。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的決定性力量,馬克思主義只有扎根于群眾,服務于群眾,才能獲得綿延不絕的生命力。只有依靠群眾,才能轉化為改變世界的現實力量。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從群眾中去的實踐路線汲取智慧,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火種播撒到群眾當中,夯實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群眾基礎。
(三)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實踐發展無止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有進行時,沒有停止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腳步永不停歇。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必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新時代。為此我們需要用馬克思主義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和勝利。要繼續深入做好“結合”文章,把馬克思主義與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相結合,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與中國現實國情相結合,讓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機活力。
參考文獻
[1] 嚴書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七十年的啟示[J].光明日報,2019.
[2] 武力.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的勝利與發展[J].黨的文獻,2019.
作者簡介:秦祎姍(1984- ),女,四川遂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