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資順 段嘉煜
摘 要:“新冠肺炎”的迅速蔓延給人們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為了杜絕學校學生群體性病毒傳播,教育部宣布推遲開學,實行停課不停學制度,鼓勵學生在家學習,學生在家宅久了,部分學生便會表現出復雜的行為活動和心理變化。文章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的心理特點,找出問題所在,并提出相應的教育措施,以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新冠肺炎;心理問題;疏導措施
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在我國武漢爆發,病毒借春運迅速向全國擴散,數以萬計的人確診住院,嚴重危及人的生命。為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全國多省市實行“封城”,停運城際交通,并鼓勵居民禁止群體性活動、減少出門,做好居家防護持久戰的工作。與此同時,為了防止開學后學校發生群體性學生感染事件,切實保護好學生,教育部發布延遲開學通知,各省繼而推出高校、中、小學等延遲開學的時間,高校大學生的寒假也開始“無限期”延長。在這國家高度重視、抗疫前線高度緊張、疫情形勢十分嚴峻的時刻,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勠力同心,展現出了面對疫情必勝的決心。高校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祖國發展、民族復興的希望,雖處“象牙塔”,但是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仍然特別容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新冠肺炎”的傳播,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幫助和疏導,使得大學生能夠遠離本次疫情帶來的心理層面的沖擊,從而健康成長。
一、“新冠肺炎”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危害與成因
“新冠肺炎”自開始傳播以來,全國范圍內死亡和重癥人數持續增加,被隔離人數也日益增多,并且其傳播速度快、傳播方式多樣(包括唾液、接觸、氣溶膠等)、潛伏時間長的特點,極大的挑戰著人們對病毒的防御能力和心理壓力,病毒不分男女老幼,更不分親戚朋友,不論何時何地,有接觸便有可能感染。在目前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的情況下,耐心地宅在家中成為最好的選擇。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早期由于人們對該病毒的認識不足,網絡上傳播了很多負面信息,導致公眾出現焦慮,大學生便首當其沖。自2003年“非典”以來,我國沒有經歷像“新冠肺炎”一樣大規模的傳染病,大學生是本次疫情中重點保護的團體,各大高校積極采取措施,重點關注重大疫情區的同學,同時每日關心非疫情區同學的安全,大多數同學也能夠積極配合輔導員、老師們的工作,認真匯報,真實反饋,有些同學也能夠在疫情中通過做志愿者、捐款捐物來貢獻自己的力量,用積極向上的心態,迎接疫情的挑戰。但是仍然有一些同學處在焦慮、迷茫、恐慌等心理狀態中,也有一些同學對疫情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存在僥幸心理,不利于疫情期的自我保護,也不利于疫情后的健康發展。
(一)懈怠心理
大學生的懈怠心理主要包括思想松散、意志減退、目標模糊和精神疲軟,這些主要是和大學生對自身的認識不足、對社會的認知不足、自身定位不準確、心理不成熟、沒有清晰合適的生涯規劃以及沉迷虛擬世界逃避現實有關,同時也與社會環境有較大的關系。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延長了大學生的假期,打亂了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的節奏,學生可能會長期游離于自身建設和發展之外,喜歡網絡的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沉迷于虛擬世界,必然會產生懈怠心理,影響自身建設的同時,給學校的德育建設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二)僥幸心理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有些同學對病毒的認知不足,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傳播方式、防治措施等認識不足,沒有嚴格要求個人衛生,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部分非嚴重疫情區的同學認為感染是“小概率”事件,國家已經重點治理,多省市也已經進行了“封城”隔離,個人就沒必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國家再三強調居家隔離的情況下依然外出,增加了自身風險,同時也對家庭和社會帶來風險隱患。
(三)焦慮心理
隨著社會快速變化和發展,我國大學生出現抑郁癥和焦慮的狀況逐漸上升,社會環境的變化和社會事件的產生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帶來沖擊。本次疫情發生以來,“新冠肺炎”讓大學生都變成為了“宅男”和“宅女”,自我封閉時間久、防治壓力大、疫情程度嚴重以及對假期期待的落差都紛紛困擾著大學生的心理,時間久了變回導致焦慮產生。
(四)恐慌心理
“新冠肺炎”自武漢爆發以來,呈快速傳播的狀態向全國蔓延,病毒爆發后武漢市沒有及時做出相應的應急措施,以及部分媒體對輿論的導向,造成人們心理的負擔你,導致全國人民一度處于恐慌之中。作為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新冠肺炎”經歷了“確診”、“爆發”、“擴散”、“防控”等階段,國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防治。大學生每天在家中“自我封閉”,每天憑借網絡媒介接收消息,觀察每天的確診病例、新增病例、死亡病例,加上一些媒介上的不良信息,因此大家對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瘟神”持有懼怕和恐慌的心理。
(五)盲動心理
在疫情的防治過程中,網絡和現實中都會存在“帶藥”的情況出現,一些媒介在“新冠肺炎”防治初期散播口罩的質量對比,導致N95等口罩脫銷,進而傳播蓮花清瘟膠囊等藥物的抑制效果也導致各地藥店被搶空,一些存在盲動心理的同學也在此之列。在這些同學之中,有的同學濫買藥物、有的同學過度健身、有的同學亂服中藥,有的同學甚至出現疲憊、頭暈、拉肚子等狀況。
二、“新冠肺炎”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的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中帶來的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文化引領工作帶來了壓力和挑戰,同時高校通過此次疫情中對大學生的引導和幫助,提升學校在應急工作過程中的專業化水平,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思想文化建設的升級和發展提供了機遇。
(一)教育內容和形式方面的機遇和挑戰
疫情迅速蔓延,導致假期延期,學生不能按時返校上課,高校按照要求進行線上教學,雖看似簡單,背后任課教師的錄制、備課直播,學校教務處的監督管理、學生的數據統計、學生網課困難統計與協調等都是挑戰。但是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互聯網時代到來,網絡慕課和線上教學也漸漸成為一種主流,高校借此機會改變傳統的線下教學,即順應了時代發展,又為一些老教師提供了豐富教學方式的學習機會,而線上教學品牌的打造,也能成為高校宣傳自己的平臺。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的機遇和挑戰
疫情將大學生“困”在了家中,給高校心理中心開展工作帶來了壓力和困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不得不轉線下為主攻網絡平臺和電話熱線,這給心理問題篩查和幫助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但同時也為豐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提供了機遇。
三、“新冠肺炎”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對策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成為高校教育的重點,由疫情帶來心理問題亦是高校亟待攻克的課題。本次疫情期間,部分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牽扯到的層面也很多,影響不僅在當下,而且牽扯到大學生能否在疫情結束后健康成長。一方面學校要做好學生在家線上學習的安排,建設好晚上心理中心“安撫站”,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向學生傳遞正向信息,引導學生遠離“垃圾信息源”,養成良好的心態,正確面對疫情的挑戰。
(一)搶占網絡陣地,正確做好學生思想價值引領
高校在育人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將德育落實在日常工作中,但是由于疫情爆發,學生更多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因此,高校要搶占網絡思想教育陣地,占領輿論平臺,引領學生在思想上和行為上都做好正確抗擊疫情的準備。面對“新冠肺炎”在全世界蔓延,更可怕的卻是網絡負面新聞和歪曲事實的輿論的肆虐,因此,高校應當在新聞訊息發出后,率先閱讀和理解,對事件進行評析和判斷,然后將正確的方式對學生傳達,并進一步宣傳正向訊息,增強大學生的安全感和社會責任感。
(二)普及防疫知識,培養良好衛生習慣
新冠肺炎的迅速傳播,給人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同時也為人的衛生習慣敲響了警鐘。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飛沫、氣溶膠、身體接觸等,與個人良好衛生習慣也休戚相關。不良的衛生習慣容易導致細菌的滋生,諸如飯前不洗手、接觸臟東西不洗手、隨地吐痰等,不僅對自身健康不負責任,對他人也造成危害。高校作為學生進入社會的最后一站,應當督促和培養學生養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在與“新冠肺炎”戰斗的關鍵時期,積極宣傳防疫知識和技巧,教育老師和學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強調保持個人衛生和公共環境的重要性,為國家取得抗擊疫情勝利奠定基礎。
(三)構建家校聯動機制,有效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
疫情當下,教育部發布了延長學生假期的信息,所有大學生均要響應國家的號召居家防疫,疫情的壓力導致學生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緊張,人際交往、學習和生活的變化也會導致情緒上的變化,影響到身心健康,使免疫力下降,因此,疏導心理壓力成為緩解學生在疫情期間不良心理問題的重要手段。面對學生居家防疫的特點,學校應同家庭建立聯動機制,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幫助家庭建立良好的成長環境,適當開展學生在家庭小游戲和活動,引導學生走下網絡,走出煩悶,緩解心理壓力。同時學校要向家庭宣傳疫情期間不法分子通過網絡進行詐騙以及誘導學生進入傳銷組織的案例,幫助學生和家庭養成良好的法律意識。
(四)完善心理咨詢熱線機制,更好的提供“解憂”服務
面對疫情期間大學生居家防疫和學習的現狀,很多高校已經采取了網絡心理工作平臺建設,以公眾號的形式向學生宣傳心理知識,傳遞正能量,幫助學生建設健康的心理防疫防線,但是同時高校也需要完善心理咨詢熱線機制,以便更好地為學生提供“解憂”服務,尤其是面對不幸患病的學生以及在疫情區的學生,以專業的知識和熱情的態度幫助學生。寒假后很多大學生面臨畢業、就業等選擇,疫情難免會帶來影響,因此,學校心理中心利用心理熱線做好一對一服務,傳遞生活中預防心理問題的技巧,像朋友一樣交流互動,對大學生的問題進行詳細的了解和解答,幫助修復矛盾心理,讓學生的心理壓力有地方傾訴和發泄,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心態面對“新冠肺炎”,增強大學生面對重大事件時的心理反應機能。
(五)構建多維疏導路徑,貼心服務廣大學生
在“新冠肺炎”防治過程中,高校成為主要的戰斗堡壘,不僅為防治一線提供產品、技術和人才,而且還要擔當起保護好祖國棟梁的任務,因此,學校應當探索多維路徑以破解大學生在疫情期的心理問題。首先要發揮研究生導師作用,利用多種平臺對學生進行指導,主動關心學生開題、畢業論文和課題論文的進度,并按照學校要求指導疫情信息反饋;其次發揮專業導師的作用,在“停課不停學”的要求下,開展專業、細致的線上教學輔導,指導學生選課和在線學習,并能與學生溝通問題反饋;第三發揮輔導員的作用,及時掌握學生在家的狀況,及時向上級反饋,及時與學生溝通,用電話和網絡筑起溝通的橋梁,關心和指導學生的發展,同時密切關心疫區學生、其他重點關注學生以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動態,做到“精準聯絡、精準治療、精準扶貧”,做好低年級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和高年級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第四發揮班主任的作用,利用線上平臺開展主題班會、專題研討、班級交流等,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交流增進彼此感情,舒緩緊張情緒。
當代大學生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心理方面的引導和幫助,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就給高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當下,全國人民都要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同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一份力量,幫助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順利度過居家防疫和線上學習,培養大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承受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更好的適應二十一世紀的時代特征和社會特點,從而具備再社會上生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建林,王輝,馬寧.“非典”時期大學生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226-229.
[2] 徐強. 傳染病控制的國際環境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
[3] 劉清華.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方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3.
[4] 蘇姍,柳昊.網絡甲流疫情報道對網民恐慌心理的影響初探[J].今傳媒,2010,18(10):36-37.
作者簡介:趙資順(1993- ),男,漢族,江蘇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學生工作;段嘉煜(1996- ),女,漢族,陜西咸陽人,南京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