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冰瑤



摘 要:0-3歲嬰幼兒托育問題是影響家長生育二孩意愿和家庭幸福指數的重要因素。為了解本地家長在孩子0-3歲期間教育和養育方面的困難和所需支持,為改進我國3歲以下兒童保教支持政策提供依據展開調研,發現家長對優質且價格親民的托幼服務較為迫求;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與生理健康,忽略其心理發展;重視教養服務的支持,忽視自身科學保教知識的學習;家庭教養中男性角色缺失是調查中突出的幾個問題。基于此,為完善國家育兒支持體系,家長應終身學習,男女合作育兒;國家堅持公益化托育服務的方向,完善監督立法;社會在建構普惠性兒童福利體系的同時,鼓勵教育科學大眾化。如此才能為解決當下家庭教養困難以及教育資源匱乏等問題提供潛在的可能。
關鍵詞:0-3歲嬰幼兒;教養需求;保教政策;托幼服務
一、問題提出
在新時代“全面二孩政策”提出的背景下,我國人口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可以看出在人口政策落實的過程中廣大家長對于生育二孩的意愿較低。已有研究指出公共服務體系的不完善成為人們放棄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其中,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的可及性成為影響人們是否生育二孩的關鍵問題。目前“幼有所育”成為民生之首,盡管國內一些發達地區逐步完善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體系,但在區域發展差異較大的環境下,仍有大部分地區未能享有科學保教托育體系帶來的民生福利。因而,本次調研目的是為了解本地0-3歲幼兒家庭教養方面的困難和所需支持,為健全我國兒童保教支持政策提供依據。
二、研究結果中的理論分析
(一)對需求原因的分析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在滿足基礎需要后會對更高層次的需要有所追求。對教養服務有需求的家長出于對兒童教養有目標,追求更高的教養質量,但在經濟文化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優質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導致家長有心無力。
(二)對需求內容的分析
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至少擁有八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與自然觀察智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當注重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相比于興趣與才藝啟蒙,家長更加注重孩子的生理健康與智力發展,從反面也能看出多數家長忽視了孩子除語言、邏輯--數理以外的其他智能,較為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調查對象及基本情況
(一)研究對象
采用抽樣問卷調查的方法,選取江蘇鹽城市響水縣部分家庭的幼兒家長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65份,回收64份,回收率98.46%,其中有效問卷64份。
(二)基本情況
幼兒基本情況
家長在孩子0-3歲期間的工作狀況以及看護情況
四、調查結果
(一)家長對育兒服務需求的原因、形式與內容
(1)需求原因
①家長對育兒服務需求的原因主要表現為對兒童教養有目標或期望提高教養質量的需求(80.33%),其次則是由于工作、身體狀況、個人原因、家庭內部原因等(9.84%),部分家長持中立態度(9.84%);②家長不需要育兒服務的原因大致有:更傾向于自己帶孩子且有老人幫忙帶、尋求育兒服務成本高、當下市場上托幼服務不專業等。
(2)需求形式
家長最需要的育兒服務是集中托管、看護服務(39.34%)和專業教育機構提供的教育產品(39.34%);其次是家長培訓、指導(13.11%),需求較少的是家政看護、家教等形式的上門服務(6.56%),需求最少的是咨詢、查詢等信息服務(1.64%)。
(3)需求內容
家長托幼服務內容的需求主要是衛生保健(44.26%),其次是智能發展(24.59%)和營養飲食(18.03%),對興趣與才藝啟蒙需求較少(13.11%)。
(二)家庭在基本生活、兒童娛樂、教育的月支出
(1)家庭在基本生活的月支出
家庭基本生活的月支出在500-1000元之間的最多(42.62%),其次是基本生活支出在1000-2000元之間(34.43%),基本生活支出在3000元以上(11.48%)與在500元以下的較少(6.56%),在2000-3000元之間的最少(4.92%)。
(2)家庭在教育、才藝啟蒙的支出。在教育、才藝啟蒙的月支出在500-1000元的家庭最多(34.43%),其次是在1000-2000元(27.87%),在500元以下(21.31%)與在2000-3000元之間的較少(8.20%),在月支出在3000元以上的最少(6.56%)。
(三)家庭尋求育兒服務的動機與預期
(1)育兒服務為家庭和教養活動可能帶來的益處。①工作、事業:將會獲得就業機會,更加專注、放心的投入工作,抓住晉升、進步關鍵期,不留遺憾。②個人和家庭生活:將會緩解教養壓力、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增加生育孩子的意愿;緩解家庭因育兒產生的各種矛盾;獲得一定的個人時間;建立適宜的育兒觀念、目標;獲取科學的的育兒知識、技巧;建立更加健康的親子關系。③孩子發展:可以促進孩子的身體、智能、情緒等方面的發展;讓孩子獲得比在家庭更好的教養環境;在營養飲食、規律生活、衛生保健等方面提高孩子的生活質量。
(2)家庭尋求育兒服務的動機與預期
①動機。39%的家長對于托育服務的標準是政府購買最基本的服務之后,家庭承擔一部分,36%是作為公益普惠性質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收取費用,25%是作為市場商品根據內容、層次、質量等收費不等。由此可見,多數家長注重孩子身體、智能、情緒等方面的發展且對于親民的托育成本以及優質的服務內容的需求很高。
②預期。家長通過獲得科學的教養服務,緩解婦女壓力,增加家庭收入,并且能夠得到科學的保教知識的指導,以直接的教養方式與科學安全的教養環境促進0-3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五、調查中凸顯的問題及思考
(一)問題
(1)托幼服務:目前市場上托幼服務不專業、家長尋求育兒服務成本高;(2)育兒理念:雖然有部分家長追求更高質量的保教服務,但因本地優質教育資源匱乏,而有心無力,同時也有家長在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與生理健康的同時忽略其心理發展。另一方面家長相比于自身科學保教知識的學習,更重視外在教養服務的支持與孩子的成長;(3)責任分配:母親往往是孩子的主要看護人,而父親的參與比較少。故幼兒看護難以真正做到男女義務與責任的平等。
(二)思考
雖然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很多家庭不能享受優質的教養服務,全面地促進孩子的發展,但家長本身作為能動的個體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科學的育兒知識,因此家長本身在育兒方面需要重視。對于托幼服務成本高而一般家庭難以承受的情況,政府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同時社會組織在孩子的教養方面也可起到輔助作用。
六、分析與建議
(一)分析
家庭是學前兒童教養的主體,同時社會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社區等一系列社會組織的發展過程中。基于實踐,三者在責任分配中的問題表現如下:(1)原生家庭是早期兒童照顧的核心主體,但由女性承擔了兒童照顧的主要職責;(2)國家鼓勵培養未成年人全面發展,但在立法和監管方面仍存在一定漏洞;(3)社會在困境家庭兒童的照顧問題上發揮著主體作用,但也或多或少存在其作用發揮不足的現象。這些問題只有正視起來,才能從兒童的利益出發,進行公私責任的分配,從而逐步完善0-3歲嬰幼兒教養支持體系,保證其良性運轉。
(二)建議
(1)家庭層面。①家庭育兒以女性為主體,男女合作育兒。②家長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及時更新保教知識,和幼兒共同成長。基于傳統觀念,女性承擔了更多的教養子女的責任,但在現代社會,作為社會化的角色,伴隨著男性在教養中責任的缺失,女性壓力較大。因此,應強調履行男性以及社會的責任,尤其是發揮社會的作用,通過逐步完善社會福利政策加以彌補和解決。通過相關產假制度的完善以及賦稅減免和兒童照顧津貼等經濟支持手段來支持女性有更多的精力進行兒童教養。
(2)國家層面。堅持公益性的托育服務方向,完善相關監督立法。調研結果表明,本地家長對于親民的托育成本以及優質的服務內容的需求很高。因此,基于公益性,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①由國家撥款,政府通過買下專門服務,將其轉換成不同面值的代金券向不同經濟收入的家庭發放,使幼兒和家長可以在規定區域內的早教機構里獲得相應的托育服務。②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做好帶頭作用,協調組織好教育、民政委等部門形成與0-3歲嬰幼兒托幼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③鼓勵現有幼兒園開辦托幼班,建議以地方婦聯為主管領導單位,教育、工商、發改委等本部門共同參與,在社區建立非營利且專業的托幼中心。在市場監督方面,除了對托幼行業的專業性和安全性嚴格監督外,還需鼓勵和支持多元服務主體,這將有助于早教服務年齡段的普及和消除在可及性上的城鄉與地區差異。在國家完善立法方面,可制定針對于0-3歲嬰幼兒的法案,參考如《兒童權利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成文法案,結合相關立法調研結果逐步制定針對性的政策與法規。其中需要涉及到0-3歲嬰幼兒照料、保護、教育及教養責任分配等內容。
(3)社會層面。①建構普惠性的兒童福利體系,向教養困難的家庭提供社會補助。如:為殘疾兒童,二胎家庭,貧困家庭等提供援助津貼。②鼓勵教育科學大眾化,普及科學保教知識。調研結果表明,很多家長由于缺乏科學育兒知識,在孩子教養方面有心無力。基于此,可以由政府鼓勵,早教工作者帶頭,邀請專家作為保教顧問,定期將科學的保教知識以講座、訪談、印冊傳閱、制片宣傳、公眾號推選優質育兒文章等途徑進行普及。同時專業人士可以將前沿育兒資訊進行推廣,更新民眾育兒知識體系。
七、結語
針對在調研中發現的問題,為完善國家育兒支持體系,家長應在終身學習的同時支持女性在家庭育兒中的主體地位,鼓勵男性責任;國家堅持公益化托育服務的方向,完善監督立法;社會在建構普惠性兒童福利體系的同時,鼓勵教育科學大眾化。因此,我國0-3歲嬰幼兒教養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需要政府、社會、家庭的合力。只有明確三者責任,正視其中存在的漏洞,繼而結合我國0-3歲嬰幼兒教養的實際情況,尋求解決的方法,才能進一步攻克當下家庭兒童教養困難、社會教育資源匱乏等社會問題,向營造男女合作育兒、社會和國家協調育兒的良好環境,提升民眾的生育愿望和教養質量的理想化模式靠近。
參考文獻
[1]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50-56.
[2] [美]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新視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5-37.
[3] 胡敏潔.學齡前兒童照顧政策中的公私責任分配[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9(02):76-82.
[4] 劉中一.全面兩孩政策下我國托育服務發展的對策建議[J].湖南社會科學,2017.
[5] 岳經綸,范昕.中國兒童照顧政策體系:回顧、反思與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8.
[6] 記者調查:全面二孩一周年,生育意愿低何解?[N].新華網,2017-01-04.
[7] 周志平,伍瓊琳,雷鮮.三歲以下兒童早期發展與保護的調查分析[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04):77-90.
[8] 楊雪燕,井文,王灑灑,等.中國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實踐模式評估[J].人口學刊,2019(41):5-19.
基金項目:文章是西北政法大學教育立法研究基地“0-3歲嬰幼兒家庭教養需求調查”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