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院校貧困生因其成長環境的特殊,物質、教育資源的緊缺,自我能效感低下的人群特質,成為了學生心理情緒問題的高危人群,近年來高校貧困生因自我認知、人際交往、升學就業等各方面壓力,頻發心理危機。文章以生態系統理論為研究視角,完善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機制,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生態系統,偏重從個體與生態系統的交互作用的視角來研究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事件的成因,從而針對性的探索出處置策略,同時也從新的角度創新高等院校危機干預工作的模式。
關鍵詞:生態系統理論;心理危機;高校貧困生
隨著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社會競爭的日益劇烈,在這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高抗壓、高情商、高能效,高視域的人才需求標準使得當代大學生心理沉重不堪。在巨大的社會環境壓力下心理危機事件頻發,作為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貧困生心理危機事件是社會和高校近年來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一項重大挑戰。貧困生心理承受力薄弱,缺勢的群體性質,環境資源的匱乏,自我效能感的低下,導致心理危機事件頻發。貧困生在面對心理問題時,因自我錯誤的認知,對周邊環境系統的作用無法客觀的分析,缺乏有效的因應策略,最后以灑脫極端的方式去解決,最終不但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安定,給家庭帶來無盡的傷害,也給貧困生本應美好的未來帶來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一、本研究的現實性意義
教育部2011年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要求各高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明確工作流程及相關部門的職責。提出要努力構建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人群預警機制。尤其對于新生、貧困生、特殊(殘疾)學生要特別關心、教育、引導,防范意外傷害。做到心理問題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可見,國家對心理危機事件控制的緊迫程度。而面對高危人群中,貧困生心理危機事件的預防,探究貧困生自身的原因是不夠的,與貧困生成長歷程中環環相扣的各個環境系統都起著重要的影響。
本研究從生態系統理論出發,以貧困生聯接的各個系統的相互作用著手,提出有效的預防策略來應對貧困生心理危機事件。一方面充實當前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研究的理論,另一方面為當前高校進行貧困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時提供借鑒,增強其工作的實效性,以幫助貧困生冷靜地應對危機,并從中汲取經驗,讓貧困生產生積極的質變,獲得自身的發展和成長。
二、 生態系統下的心理危機事件的形成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在20世紀70年代最早提出了生態系統理論,該理論解釋了個體與環境互相影響的模式,個體是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其心理的發展自然要受到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之間又是交互作用的。因此,把握個體的心理發展,必須要將它置于現實生活的背景中來進行。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把人生活于其中并與之相互作用的不斷變化著的環境稱為行為系統,這一系統可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微系統 、中系統 、外系統以及宏系統,這四個環境像洋蔥一樣層層疊加,從微觀環境到宏觀環境把發展的個體逐層包裹起來,從微系統到宏系統,對個體的影響也從直接到間接。它強調了個人發展的動態性、情境性,是在自然環境和具體的社會背景下探討個體發展問題的一種研究取向。
(一)微系統指對大學生產生影響最直接的環境,也是最密切的,主要包括家庭、同學、學校、及網絡等。眾所周知,家庭教育對子女的人格的養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越是貧窮的,父母養育子女的經歷就越艱辛,所承擔的生活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一般會傳遞到子女身上,造成心理的困擾,且多數孩子從小就比同齡人容易產生膽怯自卑的心理問題,且積累到成長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在高校中,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容易被看成是弱勢群體。他們不僅表現為物質財富的短缺,也包括權力、認可、信息獲取等方面的相對劣勢。這使得貧困生在學校政治、文化、生活等層面上參與的機會較少,表達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訴求力較低。有些貧困生因自卑內向,其主張或聲音很難表達在公眾面前,即使表達也讓人覺得有人微言輕。這種對學校生活的低影響度,將導致他們排斥甚至拒絕集體活動,導致人際關系冷漠,且滋生自卑自閉甚至嫉妒仇視他人的心理。
(二)中系統是指學生與其所處的微系統及微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的過程。大學的校園環境多是自主獨立發展與成長的,學生在大學里主動的學習,交友,咨詢老師,且標志著大學生獨立自主生活的開啟,沒有父母的幫助及呵護,一切要靠自己的雙手。與基礎教育不同的是教師不會經常與家長主動聯系溝通,學生和家長也因大學與家庭的距離不能常聚,父母不可能時刻了解子女的行為和舉動,同學之間一入學被分到不同地域,不同語言,不同生活習慣的混合宿舍。以上種種因素都導致環境不適應,思鄉情緒的產生,異域生活習慣的不協調等心理問題,當遇到負性生活事件時,不良情緒的累積會導致心理危機驟然爆發。
(三)外系統是指并未直接參與但卻對其發展有著間接影響的環境。例如:面對性格偏執、人際關系惡化的某貧困生時,發現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竟是長期以來家庭關系緊張,父母情緒不良引起的。而其父母關系不好,是因為家庭的捉襟見肘,生活矛盾日漸凸顯,導致時刻影響到子女的情緒,貧困生將家庭的困擾和煩悶帶到學校,在校園生活中表現出來,周邊同學的不理解會將其消極的心理問題擴大成嚴重的心理危機。
(四)宏系統則是指所處的整個社會的組織、機構、文化、亞文化的背景以及意識形態。它涵蓋了前述的各個系統,對它們發生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的心理發展。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宏觀環境是最大的、最外圍的環境系統,在處理心理危機上看似影響最小。但事實上這一層次的影響力有時卻是巨大的,也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如文化、政治、教育、經濟等大環境。例如:一個人際交往意愿極低的貧困生,不愿與同學交往的原因是多數同學崇尚人際關系,金錢至上。而家境貧寒、省吃儉用的他沒有資本與同學交往,只能自我封閉。這就是不良的社會風氣與拜金的學校亞文化氛圍造成的。
三、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事件的因應策略
與貧困生成長有密切關系的生態系統有學校、家庭、社會、網絡。然而,這幾個系統并不是獨立的或者共同影響的方式,而是在貧困生的成長發展中交互作用的。為此,貧困生的心理危機因應策略不能僅從單一的系統出發,而是需要各個系統共同合作干預。學校是貧困生心理危機干預的主導。在這個危機干預過程中起著統籌的作用,學校系統除了院系、班級和社團、宿舍等層級之外,還要與社會、家庭、網絡系統共同協作,維護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一)家校聯系平臺的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的跟蹤
人類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家庭。心理學研究表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來源于童年的背景。換句話說,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主要形成于家庭,表現于學校。為此,貧困生的心理危機干預離不開家庭系統的輔助。學校應建立家校聯系平臺。通過電話或微信、家校Q群等方式,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知識,使得父母通曉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也懂得如何辨別異常的心理和行為,進而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危機發生。家庭應更正“孩子送到了大學,學校應全權負責”的錯誤觀念,積極配合學校的管理,加強與子女的聯系,為貧困生的成長提供強大的心理后援,尤其是在其心理危機發生時提供強有力的情感支撐。
學校在早期預警階段,應建立詳實的心理檔案,不僅要注意向家長了解該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狀況、家庭氛圍等,還要提醒家長,如發現異常情況(如在電話中透露異常信息,行為古怪)時,要及時向學校反映或向醫療機構求助。在危機干預階段,學校應第一時間聯系家長,利用親情的力量來排解心理危機,避免出現傷害生命的危險。如果危機發生,學校應指導家長對當事人進行全程監護。此外,如發現家庭是導致貧困生心理危機產生的關鍵因素時,學校應積極引導家庭進行相應的改造,避免類似危機再次發生。
(二)黨班團組織的悅納,宿舍文化的構建
貧困生在公眾表現力上的缺勢,使得無法在,班級、黨、團、學生組織和各類社團中脫穎而出,各級組織應根據其特殊情況,注意培養吸納這類型學生,鼓勵和給予他們同等的表現機會,并根據個人能力和特長優勢,給他們提供鍛煉的平臺,給予適當的職務,使其在團體活動中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體驗合作的快樂,進一步增強自信心和進取心,感受與同學積極融合的氛圍。學校如有條件,在新生入學初,根據新生檔案反映出的實際情況,安排相似家庭背景的宿舍成員,以減少貧困生滋生孤立自卑心理的可能。班級干部和輔導員要主動關懷本班的貧困生生活,通過衛生檢查、宿舍走訪等途徑觀察異常情況,及時向上級反饋,共同解決問題。學校要引導學生,對于同宿舍的貧困生本著平等和睦、互助友愛的心態交往,既要主動關心、排憂解難,又要把握尺度、相互尊重。學校可以以宿舍為單位組織一些文體活動,如:宿舍文化節、文明宿舍評選等,加強貧困生與宿舍同學的合作,增強宿舍認同感、歸屬感與榮譽感,增強宿舍同學的凝聚力,營造和諧的宿舍氛圍。在學校層面,專門為貧困生設立單項的各類獎學金,自強之星、勵志之星等獎勵,讓貧困生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標,鼓勵貧困生逆境中健康成才。
(三)社會健康正能量的擴散,學校社會的共同合作
社會主要通過社會價值體系、青少年的亞文化、大眾傳播媒介(如電視、網絡等)及社區風氣等對大學生產生影響。為此,學校和社會相互合作,社會和家庭相互聯系,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來預防貧困生心理危機的出現,為貧困生構建良好的成長環境。一方面,社會要弘揚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念,避免傷害性的及有針對性的亞文化的形成,為貧困生構建綠色的網絡環境,避免影視傳媒以相似的家庭背景下發生的自殺、傷害情節的過渡渲染,加強生命觀教育。以積極向上的政策及風氣的導向,為貧困生構建一個有益于心理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作為貧困生危機干預的主導系統,學校要引導貧困生能正確對待社會不良風氣,抵制消極影響。在危機干預階段,學校要及時對處于心理危機中的貧困生進行干預。如學校干預能力有限時,社會醫療機構能夠密切配合,接受學校的轉介。在后期跟蹤階段,學校對處于恢復期的心理問題貧困生給予充分的支持和理解,并定期進行跟蹤回訪。而社會應形成寬容、支持的氣氛,積極接納危機后復原的個體,且社會醫療機構等也為學校的心理危機干預提供后期的支持。
(四)家庭關注心理發展,社會及時援助支持
作為社會的子細胞,家庭受到社會的影響,進而影響貧困生的心理發展。為此,貧困生的心理危機干預也要加強社會與家庭的聯系。在預防教育階段,社會要傳達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矯正大眾的“看心理醫生就是心理不正常”的錯誤觀念,提倡有心理困惑時要積極尋求協助。傳達正確的家庭教養觀念,促進和諧、民主家庭氛圍的形成。此外,街道社區通過開展有益身心的文娛活動,增進家庭內部、家庭之間的聯系,形成健康積極和諧的社區文化。在早期預警階段,社區管理機構應重點關注經濟困難、家庭結構不全等特殊家庭并給予援助,防止由家庭因素引發心理危機。在干預階段,社會要健全其心理援助體系,使貧困生即使在校外發生心理危機,也能獲得相關社會機構的幫助。此外,社會機構也應給危機貧困生及其家庭提供相應的支持,指導實施有效的家庭互動互助,協助貧困生戰勝危機。
綜上,貧困生心理危機事件的干預工作是個系統、復雜的工程。貧困生的心理變化并不是由某子系統或子系統的某因素單獨起作用的結果,而是受到系統中各因素相互影響的,為此,貧困生心理危機干預是需要其生態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協調合作,只有這樣,才能長期有效地防范心理危機的產生,在心理危機出現時有效的進行干預,最終促進貧困生自身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 劉杰瑞,董成文.生態系統理論下的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探析[J].社會心理科學,2015(07):30-34.
[2] 田昊.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思考[J].商,2014(08):265.
[3] 王喆.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醫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D].南方醫科大學,2012.
[4] 羅恩·阿德納,創新的生態系統風險[R].商業評論,2006(08).
[5] 宋鳳寧,黎玉蘭,羅鋰.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生態體系構建[J].高教論壇,2011(09):123-127.
作者簡介:呂萌,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助理研究員,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