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衛林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德育的主陣地,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尤其要注重和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培養。根據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凸顯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和品格塑造。
關鍵詞: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道德與法治學科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這門課除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基礎知識教學外,更重要的是承擔著育人的艱巨任務。道德與法治課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習得良好的思維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將品行積淀為自身的獨特人格。
一、著力凸顯價值引領
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德育的主陣地,是塑造和培育學生靈魂的課程。為了踐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己任,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從正“心”開始,讓學生明白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哪些認識是不科學的,哪些是國家明令禁止的……只有這樣,才能為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打好政治底色。
1.正面引領,弘揚正氣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深情地回憶起自己在上初中時,一位政治課教師在他們班級講授焦裕祿的事跡時數度哽咽,給同學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習近平總書記說:“這節課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記,對我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響。”道德與法治課的任務就是要向學生宣傳先進事跡,傳播正能量,要理直氣壯地向學生傳播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講好中國故事,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懂得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如在教學“公民義務”“少年的擔當”等內容時,可以抓住當下的教育契機,大力弘揚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時各條戰線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尤其是一線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精神。如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身患漸凍癥,生命進入倒計時,但不顧自身病情,不分晝夜搶救病人的感人事跡。通過讓學生談感想和體會,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從小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
2.側面澄清,擺明事理
由于青少年學生年齡小,社會經驗不足,認識事物的水平和能力有限,因此看問題、辦事情的時候往往缺乏辯證的思維能力。有時會瞎子摸象,只看部分,不看全面,以偏概全;有時在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現象中,不能明辨是非,盲目跟風。如有的學生看到社會上個別貪官貪贓枉法,就覺得“天下烏鴉一般黑”;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人口、環境、資源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就片面夸大問題的嚴重性,缺乏全面看待問題和理性思考問題的態度。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對學生進行側面澄清。如在教學“理解權利義務”時,教師列舉了這樣一個事例:2月初,太倉及周邊地區微信朋友圈內流傳一張文字截圖,文中稱“太倉板橋高速路口兩輛大巴車上的70個湖北人跳高速路口柵欄逃了。現在整個太倉板橋封了,一級戒嚴”。信息被大量轉發后引起市民恐慌。經查為虛假信息,當事人受到嚴懲。教師通過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到,要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公正、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3.反面批判,引以為戒
要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可以通過正面引領,用正確的價值觀消滅不良思想傾向。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果斷理性發聲亮劍,特別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決不能猶豫不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還可以通過列舉反面實例,讓學生知道哪些行為是違法犯罪,從而防微杜漸。通過警示教育,引導學生明辨是非,遵紀守法,負責擔當。
二、著力凸顯思維啟迪
為了落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注重學生良好思維能力和思維習慣的培養,凸顯思維啟迪。
1.問題開路,變灌輸為啟發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學生思維的求新、求活、求變,源自教師的教學行為。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簡單化地采用填鴨式和滿堂灌開展教學,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就會變得呆板、模式化和僵化,不善思考。為此,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要改變學生單向靜聽,一灌到底的教學行為,努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不斷生疑、探疑、解疑中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問題是紐帶,是思維的導火線。教師要巧妙設計問題,尤其是通過猜想性問題、爭辯性問題、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小心求證,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梯度和靈敏度。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思維變得開闊、見解變得深刻、眼光變得敏銳、想法變得獨到。如在教學統編教材“網絡生活新空間”時,有教師一改直接公布答案的做法,就“如何正確利用網絡”組織學生舉行了“中學生上網利弊談”的辯論賽,學生躍躍欲試,通過唇槍舌劍,在參與、爭辯、質疑、討論中明白了道理,發展了思維。
2.活動體驗,變被動為主動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往往被禁錮在狹小的教室里,足不出戶。教學中教師習慣于一廂情愿地灌輸,學生習慣于被動記憶,獲得考試的高分數,教師教什么,學生背什么,學生跟著教師亦步亦趨,馬首是瞻。漸漸地,學生變得沒有主見,思維遲鈍,棱角逐漸被磨平,創新能力漸漸消失。在新情境、新問題、新現象、新事物面前,學生束手無策,舉步維艱,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
因此,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轉變教學方法,大膽采用體驗式教學,鼓勵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受,獲得直接經驗。要大膽放開學生手腳,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同時,也要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到廣闊的社會中去體驗。如在教學“網絡生活新空間”時,有教師在課前采用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全班乃至全校學生中開展調查,了解學生對網絡的態度、看法、困惑、使用情況等,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辯論。學生通過設計主題、明確任務、合理分工,在獲得一手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分析、比較、歸納。這樣的學習,讓學生的思維變得主動、靈活,逐步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探究。
3.思維創新,變單一為多維
教師的教學方式決定著學生的思維方法,教師的眼界決定著學生思維的境界。由于受慣性和定式的影響,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安分守己,謹小慎微,按部就班地在教師圈定的范圍內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務,不敢越雷池半步,漸漸變得墨守成規。學生習慣聽從教師的指令依葫蘆畫瓢,照著教師的標準答案死記硬背,缺乏創造性思維地發展。
為了激活學生思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努力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標準答案,要敢于向教師挑戰,向權威挑戰,敢于標新立異,突破常規,遇到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讓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要鼓勵學生反彈琵琶,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要鼓勵學生敢想敢問,培養學生批判思維能力;要鼓勵學生不茍同,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要鼓勵學生理性判斷,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鼓勵學生多角度考慮,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要鼓勵學生普遍聯系,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等。在教學“網絡生活新空間”時,教師鼓勵學生不唯書本,拋開現成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給以鼓勵和表揚,激發了學生創新創造的動力和勇氣。總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爆者,道德與法治課要成為學生創新創造的發源地。
三、著力凸顯品行養成
“行”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的外在成果和表現。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最終效果要落實在學生的行為表現上。
1.以例導行,行有所學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通過古今中外先進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激勵、喚醒、鼓舞學生,讓學生深受啟發和教育,從而樹立起優良品格。如在教學“國家好,大家才會好”時,有教師采用讓學生“講中國故事”的方法,交流自己對學習先進人物的感悟,自覺喚醒學生的“中國心”,弘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為國家、為人民而奮斗的意識和責任擔當。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不僅可以通過“高大上”的人物,給學生樹立標桿;同時,也需要以學生身邊聽得見、看得到的先進例子為榜樣,通過對身邊先進事跡的學習,給學生樹立參照對象,在平凡人物身邊上學會怎樣踐行高尚理想情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以理導行,行有所據
道德與法治課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傳聲筒”,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通過給學生講道理、析原理、說觀點,讓學生明白道理,提高認識、能力和覺悟。在不斷地說理教育中,筑牢學生的思想籬笆,讓學生做事情、想問題時做到有理、有節、有據。當然,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教育絕不能等同于簡單的說教和理論灌輸,而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引發學生情感共鳴,成為理性思考的“發聲器”。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觸發學生的靈魂,道德與法治課的理論聲才能入耳、入心、入腦,真正讓學生心悅誠服,讓學生的行為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不偏離科學的軌道和方向。
3.以己導行,行有所范
教師就是一面鏡子,要塑造學生的良好品格,教師就要率先垂范,做學生表率,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學生。如在教學“親情之愛”時,有教師把自己作為故事主人公,通過一系列自己與家人的感人故事,啟發學生要自覺做到孝親敬長。學生的內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動,潸然淚下,明白了孝敬父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律的要求。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養,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等六種素養嚴格要求自己,做學生行為的領路人。
4.以評導行,行有所倚
評價就是指揮棒,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徹底摒棄“唯分是從”的思想,不把道德與法治課看成唯知識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的功能和特點決定了評價學生時要看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評價、教師綜評等方式全面評價學生。有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采用紙筆考試的同時,創造性地采用課堂內外觀察記錄、模擬情境測試、各類活動表現等途徑綜合評價學生。通過優化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將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興奮點自覺轉移到行為的落實和表現上來,真正做有品格、有品行和有品位的學生。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