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舒亞
詩歌,作為人類文明的瑰寶之一,它的一觴一詠承載著歷史的興衰沉浮,同時它的韻律和結構還帶給人們一種如歌如樂般的審美體驗。然而,那些經典的詩歌通常與我們有著一定的時空距離,如何能夠真正領會其精髓呢?尤其是外國詩歌,從“會讀”到“愛讀”再到“讀懂”,這中間還存在著語言的、文化的甚至是精神上的差異。本文以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的代表作《當你老了》為例,歸納分析學生在賞析外國詩歌時難以避免的一些障礙,以期探討對此進行改善的教學策略。
一、走進原詩,避免翻譯過程的“隔岸觀火”
葉芝的這首《當你老了》,有冰心、傅浩、袁可嘉、楊牧、裘小龍、飛白等人的多個翻譯版本。其中,最受推崇的是袁可嘉的譯本,人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用的就是這個版本,就連那首人們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趙照的《當你老了>卜也明顯是以此為藍本改編的。
然而,不得不說,袁可嘉的這篇譯文也并非盡善盡美:意象上,第一小節的“shadows deep”似乎是遵從原文,直譯成了“濃重的陰影”,但在中文語境中,“陰影”一詞常含貶義,放在此處略顯不妥,少了許多美感;音韻上,第一小節的“沉”和“影”,笫二小節的“心”和“魂”,以及第三小節的“逝”和“子”,都沒有按照原詩格式進行押韻;結構上,原詩中只出現了一次的“dream”,而譯文中使用了兩次“回想”一詞,這種中文式的重復容易使詩歌變得散文化。如果參照聞一多先生提出的詩歌的“三美”原則——“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那么,最受推崇的袁可嘉的譯文,也未能完美地在意象上體現“繪畫美”,在音韻上體現“音樂美”,抑或是在結構上體現“建筑美”。事實上,無論如何貼近原詩,外國詩歌的翻譯過程都不可避免地成為帶有譯者主觀理解的二次創作。正如茅盾先生所說:“詩經過翻譯,即使譯得極謹慎,和原文極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詩的Retold(譯述),不能視為即是原詩。原詩所具備的種種好處,翻譯時只能保留一二種,絕不能完全保留。”
即便是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外國詩歌的賞析,也不應該完全脫離原文。不僅要鼓勵學生去閱讀原詩,對于高中及以上的學生,還可以鼓勵他們以自己的語言進行翻譯和互評;甚至可以與英語教學進行配合,開展一場跨學科的外國詩歌主題學習。在語言的搜索、揣摩和轉換之中,在朗誦、翻譯、賞析之中,必將增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鑒賞能力,也將切實提升他們對于語言的運用能力。此外,多個版本譯文的對比賞析,也不失為一舉多得的教學辦法,一方面在對比分析中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和審美水平,另一方面在看到不同譯本差別的同時,或許能夠借由“取長補短”而更接近詩歌原初的樣子。
二、搜集分享,揭開背景知識的“撲朔迷離”
這首《當你老了》是詩人葉芝獻給無數次拒絕了自己的茅德·岡的一首熱烈而真摯的愛情詩篇。茅德·岡是一位駐愛爾蘭英軍上校的女兒,她在感受到愛爾蘭人民受到英裔欺壓的悲慘狀況之后,毅然放棄了都柏林上流社會的社交生活而投身到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中,并且成為領導人之一,這便使得茅德·岡在葉芝的心目中平添了一份特殊的光暈。了解了這些,便更能明了那句“But one man loved che pilgrim soulin you”,除了表達矢志不渝的愛意,也飽含著一份贊賞與敬慕。
對于這位一見鐘情的女子,詩人鐘愛一生卻終不可得。茅德·岡一次次地拒絕葉芝的求婚,甚至在葉芝辭世之時,她也堅決拒絕參加他的葬禮。如果不了解詩歌背后的凄涼故事,很可能被文字表面的浪漫與溫情給“欺騙”了。事實上,詩中流露出的是一份現實中對于愛情的哀傷與無望,只能寄予對老去后的想象。
因此,在賞析外國詩歌之前,有必要讓學生充分搜集與詩歌相關的背景知識,不僅要了解詩人的生平和創作風格,也要對詩歌的創作背景——包括宏觀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微觀的個人境況、心理特點等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整理分析,可以通過課堂上“一分鐘分享”的形式,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主題沙龍,在交流分享之中互通信息有無,提高學習效率。如此,還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中的意象及其背后的深意,構建對于詩人的精神、詩歌的特點、歷史的無常、文化的差異等更為全面和深刻的認知。
三、抽絲剝繭,讀懂詩歌文學的“天生含蓄
詩歌的本質絕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堆砌,它還是一種關于“想象”、關于“含蓄”的意識形態。除了詞句的簡潔凝練,詩歌創作也常常離不開隱喻和象征的運用,而這里面常常浸染了詩人的認知、感情和想象,也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現實、文化思潮和歷史進程。只有準確剖析出隱喻和象征背后的深意,才能夠真正抓住詩歌的內核,真正走進詩人的精神世界。也正因為詩中的隱喻和象征與歷史背景有關,與社會文化、詩人閱歷有關,當我們解讀外國詩歌時,通常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與詩人在認知模式、概念體系等方面達成共識或是產生共鳴。
比如,對于詩中“che pilgrim Soulin you”(你那朝圣者的靈魂)的解讀,就有賴于對“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這一歷史背景以及女主人公放棄富貴安逸的生活而積極投身運動的品格的認知;第三節中的“Love”一詞首字母大寫,所指的便是愛神,這來源于西方神話傳說人物的意象,也略帶有宗教的意味,需要讀者對于詩人所在的文化系統有一定的了解;它與后文的“星星”一起將讀者從人間引向天堂,象征著詩人對茅德·岡的愛圣潔而永恒,也仿佛寓示著一種愛的升華,即從男女之愛到世間大愛的升華。
除了一些固定的連接事物與意義的解釋體系,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詩人認知結構的變化,一些意象也會被賦予新的解釋和寓意。再加上由于一些特殊的時代背景,詩歌的創作不得不考慮“政治傾向”,大量的隱喻使得詩意更加撲朔迷離。比如《當你老了》這首詩,詩人在述說一個無望的愛情故事的同時,是否也在隱喻英國與愛爾蘭的關系呢?
綜上可知,“含蓄”已然內化為詩歌創作者的一種精神。因此,在專門的外國詩歌品讀之外,還需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了解西方的宗教、神話、文學流派,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等。
四、深入分析,理清結構格律的“不拘一格”
由于語言結構、語法規則、書寫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外國詩歌在格律和形式上的特點與規律通常不是一眼便能看透的。即便是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都有嚴格規定的格律詩,呈現出來的效果也很少如中國的絕句或律詩那般T整,不分行、不押韻的散文詩和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的自由詩就更令人分不清了,再加上詩人時不時“任性”地創新,想要準確把握外國詩歌的音樂美和建筑美,對鑒賞者的專業度要求就非同一般了。
不難發現,葉芝的這首《當你老了》其實是仿法國詩人龍薩(Ronsard)的《給愛蘭娜的十四行詩》而作的。嚴格的十四行詩由一個八行詩節和一個六行詩節組成,每行均為抑揚格、五音步詩行。然而《當你老了》全詩只有十二行,雖然采用的是英詩傳統的抑揚格、五音步,但詩的第三、四、五、六、八、十行中有一兩個音步或沒有重讀,或沒有輕讀,這樣的變化只是為了更加突出其他重讀音步下詞語的意義。尤其最后一小節開頭的“Murmur”一詞,采用揚抑格,更利于吸引讀者的注意,也更為生動地刻畫出了“你”年老時嘮嘮叨叨、喃喃白語的神態;全詩的尾韻是最常見的單韻,且單節按抱韻體ahha、cddc、effe押韻,這樣的押韻十分精致,表現出詩歌的正式和莊重,甚至有點圣歌的韻味,但從韻腳上看義不像法國古典格律詩聯韻體,似乎是二者的綜合。此外,第一小節在描寫眼神的時候,出于韻律和節奏的考慮,詩人將句子拆成了三、四兩行,似乎突破了語法秩序,打亂了句子結構,卻也增添了詩歌的韻律美和靈動感。還有詩中反復使用的“and”一詞,看似沒什么深意的連詞,卻讓結構更緊湊,讓我們意識到全詩其實就是一個長句,也感受到詩人的愛之濃烈與深切,以至于如此一氣呵成,如此情思泉涌……
誠然,這樣的“不拘一格”,容易給譯者或是閱讀原詩的讀者增大理解的難度,但筆者仍然認為,解讀外國詩歌時,結構分析值得作為一個重要的抓手。詩歌的結構形式一如詩歌的骨骼,是詩人思想和隋感的載體,對于詩歌結構和形式的理解,有時候可以成為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甚至是一條捷徑。
五、不求甚解,善用讀者世界的“二度創作”
一切文學其實都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而詩歌作品的內涵本就具有豐富性、寬泛性和不確定性,這就使得詩歌語言天然帶有多義性和深長的意味,這也恰恰是詩歌的魅力所在。然而,“二度創作”的結果不可避免地受到讀者的認知水平、審美情趣、生活體驗等多重因素影響。
比如,趙照創作的《當你老了》,靈感便是來源于葉芝的這首《當你老了》——北漂多年的他,偶然讀到這首詩,腦海中浮現的是昏黃爐火旁年邁母親的模樣……然而不得不承認,對于大多數還未走出過校園、從未離開過父母的學生來說,很難做到如趙照一般“青出于藍”的二度創作,甚至可能因為生活體驗的貧乏,而無法想象詩歌中所描述的情境,無法與詩人感同身受,甚至對詩中的意象也只是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前文提到的指導學生搜集學習相關背景知識外,也須引導學生豐富自身與詩歌內容相關的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比如角色扮演,觀看相關的影視劇,挖掘身邊的類似故事,等等;甚至可以“變劣勢為優勢”,組織一場名副其實的“二次創作”——鼓勵學生憑借個人理解和所長,將詩歌改編成劇本、歌曲、繪畫等形式,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舉辦小型的展覽或是展演。無疑,在這個看似“不求甚解”的過程中,其實增進了學生對詩歌本身及其背后故事的理解,也提高了他們對詩歌的形式及其內涵的認知。
“詩無達詁”。當我們開始解讀詩歌時,它便已經開始失去它原本的樣子;加之翻譯過程的“隔岸觀火”、背景知識的“撲朔迷離”、詩歌文學的“天生含蓄”、結構格律的“不拘一格”、讀者世界的“二度創作”等多重因素,我們只能竭力靠近,卻很難抵達外國詩歌的靈魂深處。但一切研究和努力都是值得的——當我們醉心于一首詩歌時,不僅享受著字里行間的語言之美,也感受著與詩人“對話”的心有靈犀,在不經意間鉤沉著歷史,交融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