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厚江
陳日亮先生說過:我即語文。我曾以為這是那些杰出語文教師的理想和境界。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發展,這現在已經成為對所有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參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建設,積極利用與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提升H身的教學水平……形成與教材相呼應的開放性教學格局,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建構和發展。”這就告訴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具有開發課程的能力。
那么怎樣才能開發出屬于白己的語文課程呢?張蘭芳老師的《電影筆記》一書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發。
一是要站在課程的最前沿發現屬于“我”的語文課程。
開發屬于自己的課程內容,既要從“我”出發,但又不是隨心所欲的“為所欲為”,必須要從語文課程出發。首先要立足于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理念,立足于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和課程目標。2017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便是提|Ln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核心素養以及十八個任務群的學習內容。蘭芳老師敏銳地發現,借助電影藝術培養學生的這四個核心素養,尤其是對于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兩個核心素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十八個任務群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是必修課程七個任務群中的一個指向學習方式的任務群,而電影欣賞是運用這種學習方式完成這個任務群的最好路徑之一。因此可以說,蘭芳老師的電影筆記課程,便是她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和前沿,根據語文課程的性質,從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出發,指向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培養和課程目標的實現,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和提煉的成果。
二是行走在語文的邊界上發現屬于“我”的語文課程。
開發屬于“我”的語文課程,如果僅僅局限于“語文”本身,在某種意義上是沒有多大價值的,它至多是“通用”課程和教材的附屬品或延伸品。但是,如果脫離“語文”去開發課程,那么便不再是“語文課程”,對于課程建設和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都缺少實際意義。因此,語文課程的開發,既要立足語文,又不能脫離語文。一般來說,在語文的邊界上最容易發現屬于“我”的課程。電影就是語文邊界上的一個領域。蘭芳老師的電影筆記課程正是抓住了這樣的特點,同時又體現了這樣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影自然是語文;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影又不是語文。蘭芳老師在電影和語文課程之間找到了非常切合的連接點:基于學生的寫作去欣賞電影,觀照電影,發現電影中的“寫作方法”,便使電影成了語文課程的內容。大概這也就是語文課程標準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跨媒介”的體現。
三是以“我”之眼去發現屬于“我”的課程資源。
課程開發,關鍵在于眼光。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領域、一切資源都可以開發為語文課程,就看教師是否具有這樣的眼兆。
我想,蘭芳老師能將電影開發為課程,無疑她一定是喜歡電影的,更重要的是,她是帶著白己的語文之心和語文之眼去“看”電影的。我曾經也是一個電影迷,而且也曾經借助《海上鋼琴師》進行過記敘文寫作的實踐,自己感覺效果很不錯。但我只是偶爾為之,淺嘗輒止,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就遠離了電影,更沒有想到將電影開發為一門課程,因為我只是把電影當作電影,或者說我并沒有把“語文的我”傾注在電影之中。要把“我”傾注其中就要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實踐,而蘭芳老師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她以“我”之眼,以語文之心,看待電影,理解電影,于是有了自己獨到的課程發現;她又有著豐富的課程實踐,于是便有了這樣的成果呈現。
在名義上,蘭芳老師是我的“徒弟”,而她又是常常讓我享受到“師傅”那種感覺的徒弟。她那一聲聲“師傅”,那一份份體貼和關心,給我溫馨,讓我滋生一種滿足和驕傲,也增添了我的一份責任和對她疏于關心的愧疚。她的著作問世,囑我寫一篇序。盡管雜事纏身,我還是欣然接受。
一番絮叨,權且為序。歲在己亥季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