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欣妍
(福建三明林業學校,福建 三明 365001)
竹柏(Nageianagi(Thunb.)O.Kuntze.)又名羅漢柴、鐵甲樹、山杉等,為羅漢松科竹柏屬常綠喬木;竹柏因其種子含油率高,是我國重要的生物質能源樹種,因其樹形優美、枝葉濃綠,觀賞價值高,是我國主要的綠化樹種[1,2]。目前,國內在竹柏種群生態研究、良種篩選、種苗繁育、山地造林技術方面已有相關報道[3~15];但不同立地質量等級杉木林冠下竹柏造林試驗未見報道。為此,本試驗于2016年開始,參閱相關研究[12~16],進行不同立地質量等級杉木林冠下竹柏造林試驗,取得較好效果,現予總結,旨在為不同立地質量的竹柏造林地選擇提供技術參考。
試驗地選擇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莘口鎮樓源村境內的福建農林大學莘口教學林場莘口工區90林班7大班4、5、6小班。海拔為155~352 m,平均坡度為24°,土壤為山地紅壤,試驗林分為杉木人工林中齡林,林木密度3000株/hm2;試驗地面積12.1 hm2。
試驗選擇不同立地質量等級(Ⅱ級、Ⅲ級、Ⅳ級)的杉木林分,于2016年秋冬季伐除和清理杉木林內影響造林和竹柏生長的雜草灌木,在造林地上挖規格為(長×寬×深)60 cm×60 cm×40 cm的種植穴。于2017年3月上旬采用5年生竹柏大苗(平均地徑2.6 cm,平均苗高129 cm)在杉木林下按初植密度900株/hm2進行套種,比較不同立地質量等級(Ⅱ級、Ⅲ級、Ⅳ級)竹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生長效果。竹柏栽后每年5月、9月各撫育1次,并在每年5月結合撫育施復合肥1次,施肥量150~200g/株。
于2019年11月上中旬,在試驗地的Ⅳ級、Ⅲ級、Ⅱ級的上坡、中坡、下坡采用完全隨機調查方法各布設3個20 m×20 m樣地,調查竹柏的保存率、胸徑、高度、冠幅、分枝數。試驗數據采用dpsv9.50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檢驗。
經調查比較,竹柏的造林保存率以Ⅱ級和Ⅲ級立地質量等級均較高,分別達92.6%、90.9%,Ⅳ級較低,為86.2%(表1);經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不同立地質量等級之間的竹柏造林保存率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表2)。

表1 不同立地質量等級杉木林下竹柏的生長量指標及多重比較
注:表中同一列的不同小寫字母、大寫字母分別表示各試驗處理的生長量指標達到顯著差異水平(P≤0.05)或極顯著差異水平(P≤0.01),相同字母表示無顯著或無極顯著差異
經調查比較,竹柏的胸徑、高度生長量以Ⅱ級立地質量等級最高,平均胸徑、平均高分別達2.89 cm、270.1 cm;Ⅲ級次之,平均胸徑、平均高分別達2.05 cm、234.5 cm;Ⅳ級最低,平均胸徑、平均高為1.33 cm、188.1 cm(表1)。經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不同立地質量等級之間的竹柏胸徑、高度生長量指標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表2)。
經調查比較,竹柏的冠幅、分枝數以Ⅱ級立地質量等級最高,Ⅲ級次之,Ⅳ級最低,平均冠幅生長量分別為:Ⅱ級175.6cm、Ⅲ級140.7cm、Ⅳ級132.3cm;平均分枝數分別為:Ⅱ級44.4條、Ⅲ級36.9條、Ⅳ級29.1條(表1)。經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不同立地質量等級之間的竹柏冠幅、分枝數指標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表2)。

表2 不同立地質量等級杉木林下竹柏生長量的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
注:F0.01(2,24)=5.61;**表示差異極顯著
通過對杉木林冠下不同立地質量等級竹柏造林效果分析表明:不同立地質量等級竹柏的造林保存率以Ⅱ級和Ⅲ級較高,平均造林保存率分別達92.6%、90.9%,比Ⅳ級分別高出7.4%、5.5%。竹柏的胸徑、高度生長量以Ⅱ級立地質量等級最高,平均胸徑、平均高分別達2.89 cm、270.1 cm;比Ⅲ級分別高出41.0%、15.2%,比Ⅳ級分別高出1.17%、43.6%。竹柏的冠幅、分枝數以Ⅱ級立地質量等級最高,Ⅲ級次之,Ⅳ級最低,其中:Ⅱ級立地質量等級的平均冠幅、平均分枝數分別達175.6 cm、44.4條,比Ⅲ級分別高出24.8%、20.3%,比Ⅳ級分別高出32.7%、52.6%。
立地質量等級對竹柏造林保存率及生長的影響極為顯著。竹柏的生長需要較高的養分和水分[14~16],立地質量等級Ⅱ級的土壤養分和水分較充足,有利于竹柏生長,竹柏造林保存率及生長量均較高,說明竹柏生長對立地質量的要求較高,建議在林冠下造林時,盡量選擇立地條件較好,土壤養分和水分較充足的林地造林,以提高竹柏的生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