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悅,孫金旭,牛玉璐
(衡水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提出(2007),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2015)以及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16)的相繼出臺并實施,社會對環境生態工程領域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同時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但是工程應用型人才尤其短缺。為了適應環境生態工程快速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1],在培養學生掌握環境科學和生態學方面的基礎理論上,運用生態學理念,并結合工程手段使其具有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綠色環境生態工程應用型人才。通過不斷深化創新創業人才多元化培養模式的體系構建,優化結構體系,在這基礎上創新創業人才多元化培養模式的構建體系的調整或重新設置,為環境生態專業突出培養高質量的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借鑒。
根據本課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要求,查閱了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環境工程學和教學論等相關的書籍,并對文獻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歸類與分析,從而了解到本課題研究的現狀和前沿的動態,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分別對2012版、2014版和2018版進行有針對性的比較,對環境生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進行了比較。
在瀏覽綜合文獻資料和訪談的基礎上,結合本課題對研究內容進行分析和思考,運用邏輯分析法梳理出本課題研究的邏輯和層次,細化研究框架,進而推導出本研究的結論。
保證環境生態專業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就是其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成長。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教學平臺在不斷的成熟和完善。通過對比分析顯示環境生態專業師資隊伍現狀(表1)。

表1 衡水學院環境生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統計 人
從表1中顯示,衡水學院環境生態專業現有教師14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講師11名,具有博士學位教師5人(含留美歸國博士1人),碩士學位9雙師型教師11人。校級優秀教師5名;專業帶頭人1人。環境生態專業自2013年招生以來,師資隊伍建設中高職稱較低;高學歷符合本專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
從表2中顯示,環境生態專業實驗硬件條件建設現狀可以滿足教學的需求。

表2 衡水學院環境生態專業實驗室設施統計
3.3.1 環境生態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歷經發展的過程
20世紀60年代全球發生了生態危機,人們對環境資源的需求較大,進行保護的同時產生了生態工程[2]。其概念由美國的生態學家H.T.Odum首次使用,并在80年代后在歐美逐漸發展起來。而在1979年,中國生態學家、生態工程建設先驅馬世駿先生首先倡導生態工程的概念。早在1960年環境工程概念被提出,主要側重于運用科學原理理論知識解決污染問題。生態環境與環境工程[2],與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密不可分的。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的發展戰略。我國快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的特殊性和解決環境問題的緊迫性,形成了對環境生態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巨大需求,具有廣闊的就業前景。
3.3.2 環境生態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多元化培養的指導思想
環境生態工程專業于2013年增設并于當年開始招生。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4]應以此為政策背景,突出“厚基礎、寬口徑、多方向、重應用”的人才培養思路,依托衡水湖國家級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的區域優勢和環境保護事業快速發展的有利條件,緊密依托地企資源優勢,以服務地方發展需求為引導,以培養高素質環境生態工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宗旨,凸顯環境污染綜合控制與治理、生態治理與恢復工程相結合、校地企互動雙贏的專業特色。
3.3.3 環境生態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多元化培養目標
培養新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符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培養的人才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系統掌握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在生態學視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解決或修復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開展生態保護和管理的基本能力,且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較強社會責任感、職業適應性、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能在環境生態保護相關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及學校等單位從事與生態治理與恢復、環境生態監測與評價、生態規劃與管理以及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等相關工作(表3,表4)。

表3 衡水學院環境生態專業培養目標對比

表4 衡水學院環境生態專業培養目標一覽
調查發現環境生態專業的目標定位正確,體現德智體美撈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環境發展的需求。
3.3.4 創新創業人才規范性建設課程結構
表5結果顯示,環境生態工程專業課程結構依據國家教育部最新設定的培養方案,以課程平臺的形式出現。2012版包括內容:通識課教育平臺(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學科基礎課平臺;專業課平臺(專業必修程、專業選程與專業方向課);集中實踐性教學平臺,共計2802學時,178學分。

表5 2012版課程類別與課程結構比例
2014版包括:通識課程平臺(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限定選修、任意選修);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任選課;專業方向課限選(生態工程方向、環境工程方向);集中性實踐教學平臺(生態工程方向專業實習、環境工程方向專業實習);共計學時數2976,學分187.5(表6)。

表6 2014版課程類別與結構比例表
2018版包括:通識課教育平臺(思想政治系列、公共基礎系列、文化系列和專業導航系列);專業教育平臺(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對接行業企業課程組平臺(環境行業課程組、綜合實踐課程組);和素質拓展課程平臺(第二課堂、創新創業實踐類和主題班會)等。共計3017學時,180學時(表7)。

表7 2018版課程類別與結構比例
通識教育課程平臺:思想政治系列,按國家教育部下發的課程指導方案中的規定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1-2》《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大學生軍事理論》《形式與政策》等 8門課程。學時數量最高為396學時,最低 279學時。公共基礎系列,有大學外語4學期、大學體育4學期、大學計算機基礎等9門課程。學時數量最高為 396 學時,最低214學時。文化素質系列,有傳統文化經典、大學語文、安全教育、大學生健康教育、創業基礎、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和任意選修課等,學時數達到272學時,最低214學時。學有導航系列,有入學教育與專業導航、軍事訓練、畢業教育等課程,學時數達到221學時,最低185學時。
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在2012版學時1045,學分54,2014版總學時896,學分53.5,2018版在1082學時,49.5學分,學時數提高加強了思政課的教育;學科基礎課:在2012版學時58,學分37,2014版學時540,學時34,2018版基礎課融合在專業教育平臺。專業課程平臺,2012版學時數999,學分數58,提高了專業課總數量,2014版分別設定(專業必修課學時數464,學分32,專業任選課學時數612,學分38,專業方向課學時數464,學分30),總學時數1540,學分100。遠遠超過2012版的課時數,對課程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具有明確性。2018版專業教育平臺總學時1791,學分83,與2014版相比有所提高,專業教育平臺承載著提升環境生態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迎合成才之路,增設了對接行業企業課程組平臺(環境行業課程組、綜合實踐課程組),素質拓展課程平臺(第二課堂、創新創業實踐類和主題班會)等內容,提高學生社會認識和志愿服務、自主實踐、創新創業的能力,是目前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的一個亮點。
總之,環境生態工程專業課程中(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在專業平臺、對接行業企業課程平臺和輔修等平臺中課時設置有明顯變化。且課程類別授課的學時數,與2012版和2014版相比總課時數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1)當今社會需要人才需求崗位的競爭,環境生態專業積極推進人文素質教育內涵,提高教學質量,為衡水及全國各地教育教學、企業環境生態提供人力資源。培養新一代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是實現服務社會人才需求的核心要素。
(2)教學團隊的建設,是當今環境生態專業加強和完善培養新一代人才,打造服務地方工程人才質量是關鍵。
(3) 人才培養的實施目標,是培養達到即為地方服務還要具備社會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1)環境生態工程專業,要有制度和計劃,同時制定出相關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方面求亮點,并形成具有專業亮點的課程結構。
(2)環境生態專業教師(教學)團隊,依據本專業教師(教學)團隊建設要求,交叉課程的組合,同類課程的組合,對教學團隊進行建設和拓展,并提出建設性要求,使人才培養達到規格要求。做到“一校一品”使學生達到一專多能服務社會。
(3)專業建設和教學資源優化和完善,達到與社會資源共享。加大專業實驗室設備建設和經費投入,提高學生對環境生態工程專業認知能力。
(4)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應體現三大核心要素,改變現代教學方法,提高本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性,使學生與就業發展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