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云
(貴州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從古至今,每個社會中都會有一套相應的標準來劃分人在社會群體中的地位,以此區分他們所屬的社會階級。而對于中學生而言,他們主要的生活環境就是學校,所以更多追求的是在班級中的同伴地位(peer status)。班級同伴地位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部分中學生會通過攻擊性行為來提高自己的同伴地位[4],還可能為了獲得較高的同伴地位加入到不良同伴群體中,而其中低自我控制能力的青少年會參與更多的冒險行為[13]。鑒于班級同伴地位對青少年各方面發展存在極大的影響,因此對其形成機制以及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家庭客觀經濟地位這一環境變量與班級同伴地位存在一定的關系,現有研究發現家庭客觀經濟地位是家庭生態系統中的重要變量之一,其對個體發展的作用不容忽視[12]。研究證明,家庭客觀經濟地位會直接影響學生班級同伴地位的獲得,家庭經濟地位高的學生往往在學校里會擁有較高的班級同伴地位[8]。同時,家庭經濟地位還會影響到中學生的學業成績[16]、學習動機[10]等,這些個體綜合能力的提高也會影響到他們在班級中的同伴地位,即家庭客觀經濟地位會通過對個體綜合能力的影響從而影響他們的班級同伴地位。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心理韌性這一社會適應保護因素也被人重視起來。研究過程中雖然沒有證據直接證明心理韌性與班級同伴地位相關,但是有學者發現青少年的心理韌性受到抑郁情緒的影響[19],而抑郁與同伴關系也存在一定的聯系[14];同時心理韌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青少年的學業成績[10],而學業成績也是對班級同伴地位的形成有重要影響的因素之一[9]。由此可以推測,心理韌性也可能會對中學生的班級同伴地位產生一定的作用。除以上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地位和心理韌性都可能與中學生班級同伴地位有一定的關系之外,目前還有研究者證明,家庭經濟地位與心理韌性也存在密切關系,家庭經濟困難作為心理韌性的非保護因素,不利于心理韌性的發展[17],不同家庭經濟水平的農村初中生在心理韌性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家庭經濟條件越好的初中生心理韌性越高[18]。
基于各種研究證據可以推測,家庭經濟地位、心理韌性以及班級同伴地位三者之間存在關系,心理韌性可能在家庭經濟地位與青少年班級同伴地位間存在中介作用,但現有研究對此還尚未有過直接考察,因此本研究擬就此展開實證研究,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設,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1)中學生家庭經濟地位、心理韌性及班級同伴地位間成兩兩正相關關系。
(2)心理韌性在家庭經濟地位與班級同伴地位間起中介作用。

圖1 理論模型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從全國5個省、自治區(貴州、四川、云南、重慶、內蒙古、廣西)共6所中學中選取初一到高三共6個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施測前,根據校方提供的學生名單制作調查花名冊,同時在取得校方、學生家長及學生的同意后,以自愿為原則,根據花名冊采用實名的方式進行調查;本研究樣本共634人,年齡分布為15.87±1.84歲,其中男生282人(44.48%),女生352人(55.52%)。樣本年級分布上,初一81人(12.77%)、初二133人(20.98%)、初三92人(14.51%)、高一102人(16.08%)、高二142人(22.40%)、高三84人(13.25%)。
2.2.1 家庭客觀經濟地位評估
本研究參照國際學生評估項目[3]并結合程剛等人提供的經濟地位評估方法進行計算[7],家庭客觀經濟地位得分越高表示客觀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越高,本次調查中家庭經濟地位得分在-1.47~4.39之間。
2.2.2 同伴地位評估
本次研究采用Bogardus (1925)首創的社會距離測量法來測量班級同伴地位[2]。通過計算班級同學對某個同學的評分之和,之后除以評分人數,求得其平均數,即為班級同伴地位得分。得分越高者則表示該同學的同伴地位越高,反之亦然。
2.2.3 心理彈性
本研究采用心理彈性量表中文版(Chinese vers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20]。該量表包含25個條目共3個維度,分別為堅韌、自強、樂觀。采用里克特5點評分方式,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韌性越好,得分越低則表示心理韌性越低。在本研究中,心理彈性的Cronbach’s系數為0.89。
運用SPSS22.0進行數據錄入并處理,Mplus7.0進行結構方程模型檢驗。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中學生的家庭客觀經濟地位、心理韌性及同伴地位分別進行性別差異檢驗。根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僅有家庭客觀經濟地位中父母受教育程度維度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女生組高于男生組。除此之外,中學生家庭經濟地位、心理韌性以及班級同伴地位無論是在總分或是其它維度上,在性別上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表1)。

表1 家庭客觀經濟地位、心理韌性及班級同伴地位的性別差異檢驗
注:*p<0.05;**p<0.01
如表2所示,家庭客觀經濟地位、心理彈性及同伴地位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此結果為本研究進行中介效應分析奠定了基礎。

表2 家庭客觀經濟地位、班級同伴地位、心理韌性的描述統計及相關分析
注:*p<0.05;**p<0.01
為了進一步探究心理韌性是否在中學生家庭經濟地位與班級同伴地位間起中介作用,采用Preacher和Hayes的中介效應檢驗方法(重復抽樣5000次,95%的置信區間)來檢驗心理韌性在家庭經濟地位與班級同伴地位間的中介效應大小[5]。具體采用結構方程模型來檢驗中介模型是否成立,檢驗結果顯示模型擬合指標良好(χ2/df=4.91、CFI=0.97、TLI=0.94、SRMR=0.04、RMSEA=0.08)。其中家庭經濟地位對班級同伴地位的直接效應不顯著(c’ =0.06,95%CI=[-0.03,0.15])。家庭經濟地位通過心理韌性預測班級同伴地位的中介效應顯著(a*b=0.08,95%CI=[0.04,0.12])。心理韌性在中學生家庭客觀經濟地位和班級同伴地位間的中介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心理韌性在中學生家庭客觀經濟地位和班級同伴地位間的中介模型
為了進一步探討性別因素是否在本研究的中介模型中存在影響,本研究對中介模型進行了性別群組檢驗,檢驗結果顯示該中介效應在男女上并無顯著差異,其中Waldχ2(1)=0.035,p>0.05,說明本研究的中介效應在兩性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即模型具有跨性別穩定性。
本研究通過相關分析發現,中學生家庭經濟地位與心理韌性呈顯著正相關,由此說明家庭經濟地位越高的中學生其心理韌性發展得越好,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似[6]。同時家庭經濟地位與班級同伴地位也呈現正相關,即家庭經濟地位越好的中學生其班級同伴地位也越高,這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也是相同的[1]。此外,中學生心理韌性與其班級同伴地位成正相關,也就是指心理韌性越好的中學生其班級同伴地位越高,原因可能在于心理韌性能影響到中學生的同伴關系、抑郁情緒等,進而能影響到班級同伴地位。
基于相關分析的研究結果,本研究進一步對心理韌性在家庭經濟地位與班級同伴地位之間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結果發現,心理韌性在中學生家庭經濟地位與其同伴地位間的中介效應顯著,而家庭經濟地位對同伴地位的直接效應不顯著,由此說明心理韌性在中學生的家庭經濟地位與同伴地位之間起到完全中介作用。這一研究結果印證了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即個體的生態環境由若干個子系統組成,依據對個體發展影響的不同程度劃分為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以及宏系統4個層次。然而,通常外系統不直接參與個體發展,但可以對個體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15]。在本研究中,家庭經濟地位作為個體外層系統,會通過心理韌性對中學生同伴地位產生作用。同時本研究發現面對中學生家庭經濟地位,這一不能為人所隨意控制的因素時,可以采用一定的策略,通過影響中學生的心理韌性,從而提高其同伴地位,最終達到促進他們健康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