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曉波
4月8日武漢“解封”了,接下來3個月的“疫后消化期”,對企業來說困難更大。
杭州的武林路上有很多餐飲店、服裝店都開了,但店面門可羅雀。關店的時候能跟房東申請減點房租,現在開店了,減免房租希望渺茫,同時還要增加人力成本,運營成本會比往常多。
那么在復蘇期,企業應該找到哪些著力點慢慢恢復體能呢?
有人說:不要浪費一場危機。因為危機給了我們一次正視現狀的機會,同時也給我們改變自己的機會。過去將近70天里,中國的產業經濟發生了哪些變化?
第一,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學習使用企業服務軟件。多年后回首2020年,我或許會把這一年定義為“中國企業服務軟件元年”。企業線上的基礎設施建設早就具備了,只是疫情暴發后,企業和員工對信息化工具、在線學習模式的理解和認知,以及每一個人的數字化學習能力,都提前了3到5年。
第二,是企業與消費者關系重構。比如一家門店的店長可以在互聯網環境下通過直播社交的方式與消費者連接。線上直播互動可以有效地增加潛在用戶,除此以外,利用大數據,在品牌的CRM系統里調出參加過直播的用戶數據,然后通過商家渠道告訴消費者:有一款新產品,你愿不愿意成為我們的第一批試用者?
以前這種行為模式只有通過廣告和店面銷售的方式才能完成,但是如今通過互聯網和直播平臺,企業與消費者新的交互方式產生了。
再者,我們發現成功都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如果企業原本沒有建立這套CRM系統和ERP系統,沒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化體系,是無法發動一個大規模的線上營銷活動的;如果一家Ai企業沒有提前做好Ai智適應產品及線上線下雙棲的OMO模式,它也無法快速完成線上線下的融合。這次疫情也警醒了一些企業:如果你沒有進行數字化系統建設,那你可能會來不及變化。
中小企業也可以學習數字化營銷,利用這些工具、方式來管理企業。第三方的企業服務工具并不神秘。對于個人而言,這一次是對中國消費者群體的多方位“教育”。疫情暴發后,人們重新思考財富、家庭、健康……消費者觀念變化,生產者也要跟上。
消費者或許會更謹慎消費。雖然他還是會去旅游、買車、買家具,但他會想想,自己在過去三個月都沒賺到什么錢,企業也沒怎么開張,選東西就會更謹慎一些。
當他更謹慎的時候,也就會更偏向優質消費。倒閉潮后,能夠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企業,會越來越好。
消費者還會越來越注重體驗。比如門店,不僅僅是賣產品的店,而且把商品代表的生活品質短暫地復原在門店中,讓消費者看到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一個商品,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解決方案。
我們常說,一塊石頭崩裂了,有人很絕望,有人看見了縫隙中透出的光,我們要成為看到光的人,不要浪費了這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