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君
【摘 要】:目的:探討超聲定位椎管內麻醉在下肢骨折患者手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以2018年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80例下肢骨折(股骨、膝關節、脛腓骨、足部)骨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患者知情同意基礎上,以不同的椎管內麻醉穿刺方式隨機將患者分為超聲定位下實施椎管內麻醉組(觀察組)與盲穿椎管內麻醉組(對照組),每組40例。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段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比較兩組患者的操作時間、操作時VAS評分、穿刺成功率、麻醉后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操作時長、操作時最大VAS評分、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6h、12h、24h、36h、48h時間段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聲定位椎管內麻醉應用于下肢骨折手術中,操作便捷,可視安全,穿刺時間短,一次成功率高,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少,患者舒適度及滿意度高,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快速康復。
【關鍵詞】:精準可視化;麻醉技術;快速康復骨科患者;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2018年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80例下肢骨折(股骨、膝關節、脛腓骨、足部)骨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患者知情同意基礎上,以不同的椎管內麻醉穿刺方式隨機將患者分為超聲定位下實施椎管內麻醉組(觀察組)與盲穿椎管內麻醉組(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70.5±2.5)歲;ASA分級I級9例,II級31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71.1±3)歲;ASA分級I級10例,II級3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⑴無本次研究中用到藥物(阿片類、羅哌卡因等)過敏史患者;⑵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得到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⑶符合相關手術指征患者;⑷年齡≥42歲患者。排除標準:⑴有椎管內麻醉禁忌癥的病人;⑵強制性脊柱炎等無法實施椎管內麻醉的病人;⑶有影響研究的具有嚴重腦外傷病史或者癲癇病史;⑷麻醉前有嚴重腦功能障礙或者老年癡呆等無法配合的患者;⑸各種對局部麻醉藥物特異性反應或過敏的病人;⑹其他可能影響研究的因素。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手術結束后均氣管插管送入麻醉后監測治療室,給予呼吸機通氣治療,護理人員根據患者血壓、心率適當調節呼吸機通氣參數,患者麻醉未清醒前護理人員應定時幫助吸痰,從而保障呼吸道暢通;患者意識恢復后拔除氣管導管,而后給予雙鼻導管吸氧,觀察Steward蘇醒評分,待患者Steward蘇醒評分超過4分后送至普通病房。
1.3.2 試驗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快速康復護理:(1)進入麻醉后監測治療室后,為避免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應協助患者取平臥位,頭部偏向肢體一側,從而避免嘔吐物反流入肺;囑家屬24h陪伴患者,若發現患者出現誤吸應立即改為頭低位。(2)為促進機體麻醉藥物代謝,護理人員應保證室溫在25℃,并為患者加蓋棉被;給予高流量吸氧的同時應逐漸降低氧流量,最后維持低流量吸氧。(3)為降低拔管刺激,麻醉復蘇期護理人員應遵醫囑給予丙泊酚,待患者恢復自主呼吸、潮氣量及每分鐘通氣量均恢復正常水平后拔除氣管,避免氣管長期留置導管。(4)術后待患者意識恢復后對其意識狀態進行評估,并利用NRS數字疼痛評分評估軀體疼痛,若NRS數字疼痛評分為2~3分,護理人員應囑家屬多與患者溝通,以轉移注意力;NRS數字疼痛評分超過4分,護理人員應遵醫囑給予鎮痛藥。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拔管時Riker躁動評分(7分制,得分越高表示躁動癥狀越嚴重)[2]及NRS數字疼痛評分(10分制,得分越高表示軀體疼痛越重)。(2)觀察兩組患者麻醉復蘇期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計數資料兩組構成比和等級資料比較,以頻數(f)、構成比(P)表示,采用Fisherχ2檢驗;均由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α=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操作情況比較
觀察組操作時長、操作時最大VAS評分、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的VAS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6h、12h、24h、36h、48h時間段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論
骨科手術治療往往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傷害,恢復時間較長,面臨的護理問題也較多。而康復效果及速度是影響患者對疾病治療信心及態度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康復效果不僅能夠顯著改善患者預后,還可有效提升治療效能感。故給予骨科全麻術后患者合理的康復護理干預以促進術后康復顯得尤為重要。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是通過優化護理服務內容,為患者提供預見性與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有效保證護理質量,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心率、血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能夠有效改善骨科全麻術后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利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快速康復外科是一種促進康復效果與速度的理念,通過對護理干預措施的優化,并經循證醫學證實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緩解患者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減輕情緒波動,利于保持蘇醒期生命體征平穩。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指導下對患者進行術前、術后干預,能夠有效避免凝血功能障礙、低體溫等不良事件的發生,且利于減輕心肺負擔,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接受手術治療;同時,利于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加快術后恢復進程,縮短住院時間,從而提高患者治療信心,改善生活質量,實現相對理想的康復效果及康復速度。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骨科全麻術后患者麻醉復蘇期護理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血壓與心率水平,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利于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錢靜,顧銀燕.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骨科全麻術后患者麻醉復蘇期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7,32(22):33-34.
朱詩白,翟潔,蔣超,等.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的快速康復措施[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7,21(3):456-463.
郭艾,馬立峰.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6,43(11):726-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