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惠敏
【摘 要】目的:分析在大學生群體當中,心理亞健康的主要成因以及針對性護理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8年1—12月期間納入的200例心理亞健康大學生為分析對象,對其心理亞健康的成因進行詳細分析,并對其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觀察大學生接受護理前后的心理亞健康水平。結果:所有大學生在接受護理干預后,心理亞健康調查得分低于護理前,相關數據比較后差異明顯(P<0.05)。結論:大學生為心理亞健康的成因很多,相關人員需要進行全面分析,并給予針對性護理,以緩解其心理亞健康的水平。
【關鍵詞】心理亞健康;大學生;針對性護理;成因
隨著當前人們壓力的不斷增加、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等,亞健康人群數量不斷增多[1]。亞健康主要是指人的身心情感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雖然身體沒有明確的病變反應,但是軀體、心理等出現較為明顯的不適癥狀,從而出現活力降低、反應能力與適應能力降低等情況[2]。在亞健康人群當中,心理亞健康主要是指心理狀態介于健康與精神疾病之間的狀態,這種狀態還沒有達到臨床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但是會給其生活等帶來較為嚴重的影響,還可能誘發身體疾病、精神情緒疾病等[3]。此次研究針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成因進行分析,并做好針對性護理,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8年1—1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就診的大學生當中抽取200例心理亞健康對象作為樣本,此次研究的內容符合相關部門要求,且征得大學生本人的同意。在所選的大學生當中,男性為99人,女性為101人,年齡最小19歲,最大為22歲。
1.2 方法
針對所有心理亞健康的大學生具體成因進行分析,并且給予針對性護理,主要內容如下:
相關人員需要做好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很多大學生的心理發育還不成熟,所以還不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等,在是非判斷等方面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也很難進行個人調節,從而出現心理問題。相關人員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幫助其明辨是非,并且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幫助大學生做好心理調節。
相關人員可以讓大學生之間組成同伴小組,讓其互相幫助和互相鼓勵,這樣可以培養大學生彼此的情誼,并且促進其良好心理狀態的形成,對于其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疏導,做好安慰、陪伴等,幫助其宣泄負面情緒。
相關人員可以指導大學生進行規律的體育鍛煉,這樣可以增強其身體素質,也能糾正其生活中的不良嗜好,比如熬夜、上網等,大學生在運動的時候可以宣泄負性情緒,達到身心平衡的效果。此外,體育鍛煉可以磨練大學生的個人意志,也能緩解其身心疲勞,讓其情緒更為樂觀、積極。
1.3 臨床觀察指標
對所有大學生接受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亞健康水平進行觀察,選擇我院自制心理亞健康程度量表進行統計,分為5個問題,每個問題分值為0—5分,大學生得分越高,心理亞健康程度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此次研究中的各項數據需代入SPSS21.0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行樣本t檢驗,P<0.05可視為差異存在意義。
2 結果
從上表1中顯示數據可知,所有大學生接受護理后心理亞健康得分出現下降,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很多大學生在入校后,容易出現心理亞健康的情況,如果無法做好心理護理等,就可能造成亞健康程度更為嚴重,甚至引發其他不良事件。針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成因,本研究在分析后,總結如下:
角色轉換與適應方面的障礙。很多大學生在入校后,發現大學生活與想象中差異較大,在學習方面也會遇到困難,再加上對于學校環境存在陌生感,還要處理新的人際關系。這樣一來,一些學生就會出現失落、困惑等情況,出現心理失調,甚至出現焦慮、自卑、抑郁等情況[4]。
教育方法不科學。大學生此前受到的教育,一般都較為關注其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素質與人格等。很多學校、家長在大學生的教育方面較為粗暴,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的心理狀態受到影響,出現壓抑、自卑等情緒,心理健康出現下降,在進入大學后也無法擺脫心態方面的困境[5]。
社會環境與網絡環境的影響。我國社會環境的發展經常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這些現象在心理健康尚未成熟的大學生那里會產生明顯影響,很多意志薄弱的學生在遇到挫折之后,容易出現較為極端的心態,甚至出現扭曲的心理狀態。此外,目前網絡資訊魚龍混雜,信息量很大,大學生有時難以分辨信息的真假和是非,這就會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較大,且心理狀態會較為混亂,大學生如果沉迷網絡,就會出現對現實社會認知減少的情況,現實情感會出現缺失,從而出現心理亞健康情況。
在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原因進行分析之后,相關人員需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等,可以選擇體育鍛煉的方式幫助其分散注意力、轉移心理情緒,達到移情的目的。此外,相關人員需要做好心理情緒方面的針對性疏導,對大學生進行安慰和鼓勵,不斷幫助其宣泄負面情緒,緩解心理亞健康的狀態。
結語:
對于大學生而言,心理亞健康的成因類型角度,與其自身情況和外部環境等相關,相關人員需要做好觀察分析,并進行針對性護理,以保證其心理亞健康狀況得到較好改善。
參考文獻
鄧艷春,馮永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成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9,8(04):199-200.
李桂蘭,陳躍飛.某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03):299-300.
荊文華,陳學順,吳蕓,等.偏頗體質與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8,27(20):4-6.
鄭雪婷,陳文杰,李美珍,等.2015年東莞市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8,25(03):282-285.
顏一燕,程麗佳,王婷,等.成都六所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人際關系敏感因子狀況調查[J].解剖學研究,2015,37(04):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