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雅 李海濤
【摘 要】目的:分析外傷性視神經損傷的CT后處理技術影像學特征。方法:回顧分析2019年1月至10月在我院進行診斷的外傷性視神經損傷患者30例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檢查以及MRI檢查,分析兩種檢查的影像學特征。結果:CT主要顯示眼球體積縮小,多數可見眼球壁不規則,球內正常結構紊亂等,MRI主要為視神經信號差異上,有患者出現患側視神經局部比正常部位增粗,但是信號也可出現不明顯。結論:對于外傷性視神經損傷采取CT檢查獲得圖像以及特征比MRI明顯,臨床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應用。
【關鍵詞】外傷性視神經損傷;CT診斷MRI診斷
外傷性視神經損傷為眼科常見的外傷疾病,由于眼球的結構比較復雜,臨床診斷較為困難。外傷的視神經損傷具備一定的特點,比如透明屈光可因外傷出血、炎癥以及外傷瘢痕等,最后導致患者視力減退以及感染和發炎等,嚴重者可出現失明[1]。臨床對于視神經的最后確診需要借助于臨床放射檢查,一般檢查方式可包括CT以及MRI等,本次筆者重點分析的CT后處理技術影像學特征。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10月在我院進行診斷的外傷性視神經損傷30例患者為臨床資料。納入標準:患者臨床影像學資料完整,患者臨床診斷符合視神經損傷標準;存在明顯外傷史,手術證實為外傷性視神經損傷。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合并嚴重精神疾病以及顱內腫瘤患者。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9-71歲,平均(33.6±3.5)歲,損傷情況:左眼17例,右眼11例,雙眼2例。
1.2 方法
1.2.1 CT檢查模式
儀器為成飛利浦64排螺旋CT,患者采取仰臥位,操作者將患者頭部擺正,下巴稍低,在外耳上壁、眼眶下緣連線部位,保持掃描基線和頭部的左右對稱,將參數設置為:電流為150mA/s,電壓為130Kv,0.625mm層厚,螺距為1mm,512*512矩陣。平掃之后進行增強掃描,高壓注射器以3.5mL/s速度注射,80-100ml碘海醇周靜脈注射,注射完畢后增強掃描,掃描后將CT原圖進行重建,選取窗水平值為250HU,時間窗為1500HU,眼眶掃描的層距和層厚均為5mm,并使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積再現(VR)、表面遮蓋法(SSD)技術進行后處理。
MRI檢查:儀器為GE 1.5TMR掃描儀,為8通道線圈,軸位FSE TIW1:TR/TE 2000ms/240ms,層厚選擇為4.0mm,間隔為0.5mm,矩陣選擇為288*224,FOV為24cm,T2WI:TR/TE 3700ms/102ms,4.0mm的層厚,矩陣等參數與T1WI一致。
1.3 圖像分析
圖像資料為兩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生進行雙盲閱片,觀察冠狀面、矢狀面以及軸位等情況,分析患者的影像學資料特征。
1.4 數據分析
相關資料均納入辦公軟件Exvcel中總結分析。
2 結果
CT后處理技術表現:30例患者中顯示損傷眼球32眼,其中眼球不完整8眼,眼球內部出血7眼,晶狀體脫位8眼,晶狀體缺5眼,眼球破裂4眼。患眼球體明顯縮小,多數患者可見眼球壁不規則,球內正常解剖結構紊亂,視神經目的增高,局部增粗,邊緣較模糊,骨窗顯示眼眶壁骨折。在冠狀面無法進行準確測量骨折具體情況,只見視神經增粗并且邊緣模糊;矢狀面可見視神經增粗明顯,視神經垂直部位存在明顯彎曲,局部的密度增高。12眼出現外傷出現在眶壁骨折處,伴隨眼球或者眼眶軟組織損傷,經過后處理后顯示眼環為完整,沿著視神經走向斜位重建能夠準確的觀察視神經損傷的情況,矢狀位重建可見上下直肌的損傷明顯。
MRI表現:MRI下可明顯看見視神經局部信號增強19處,其中眶內段為5處,11處為管內段,其余3處位于顱內段,視神經信號異常位于冠狀位的STIR圖像上清晰顯示,但是T1WI和T2WI顯示不清晰。有患者出現患側視神經局部比正常部位增粗,但是信號也可出現不明顯。
3 討論
多層螺旋CT掃描成像技術速度快以及不受層面外組織結構影響以及無重疊投影等優勢,對于評價骨損傷程度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因以上的優勢使得其在外傷型視神經的診斷中經常使用,有學者利用該種診斷方式對臨床治療方案作為確定的依據,結果顯示具有良好作用價值[2]。而也有學者認為CT檢查和視神經損傷的時間具有關系[3],眼球損傷、眼球不完整變形等在CT檢查時可出現眼球體積變小和眼球正常結構紊亂,其結果與本次的基本一致。MRI也是一種常見的診斷技術,其對于視神經形態以及信號變化等,從而顯示神經以及周圍結構細小和復雜的變化,加上該種檢查具有較高的分辨率,而在任意斷面成像以及對于軟組織損傷以及水中顯示比較敏感。本次臨床結果中MRI顯示的視神經信號異常位于冠狀位的STIR圖像上清晰顯示,但是T1WI和T2WI顯示不清晰,因此對于臨床判斷具有一定影響。
總之,經以上分析研究筆者認為,對于外傷性視神經損傷采取CT檢查獲得圖像以及特征比MRI明顯,臨床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應用。
參考文獻
王天立,殷俊秀,趙淑波.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誤診為視神經炎臨床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6,29(5):57-60.
邵舉薇,向述天,楊亞英,等.CT不同重建技術對視神經管骨折診斷效能及漏誤診原因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6,29(4):97-101.
吳林,孫種夷,咼勇,等.CT測量視神經鞘直徑與急性顱腦創傷開顱術后顱內壓的相關研究[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8,45(4):4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