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澤蕓
【摘 要】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開展師資隊伍國際化有效建設,是廣西區內高職院校貫徹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的關鍵。文章基于我國在新時代對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要求,分析了廣西區內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現狀,并結合廣西在“一帶一路”中的區位優勢,對區內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有效路徑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一帶一路”;廣西;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
1 廣西區內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背景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了新時代中國教育的十大戰略任務。其中,重點部署了要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1]。充分發揮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西的“一帶一路”重要門戶、國際大通道和戰略支點三大定位功能,擴大廣西職業教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是廣西區內高職院校在新時期開展國際化工作時應該遵循的基本思路。
師資隊伍國際化是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支撐。新時期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核心要義是通過隊伍結構國際化、影響程度國際化、科研水平國際化,使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教師隊伍成為開創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強大引擎。廣西區內高職院校在探索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有效路徑時,要堅持系統性原則和合作性原則[2]。
2 廣西區內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現狀
目前,廣西區內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主要遵循職業教育國際化的三大政策路徑,即經驗學習、國內外進修培訓和開展項目合作研究[3]。政策路徑的具體落實則是依托國家級和廣西區級公派留學項目、上級主管部門所組織的海外培訓項目、本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從隊伍結構國際化、影響程度國際化、科研水平國際化3個方面對近年來廣西區內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總體情況進行檢視,問題和局限逐漸浮現。
2.1 師資隊伍結構不均
師資隊伍結構國際化主要有兩個評估指標:一是外籍教師在全校教師總量中所占比例;二是本土教師中具有海外留學背景、國外高校訪學或進修培訓經歷的教師在全校教師總量中所占的比例。一部分區內高職院校已經聘請外籍教師長期或短期在校授課,但是多為語言類課程。外籍教師人數在全校教師總量的占比也非常小。另一部分區內高職院校依托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由外方合作院校選派專業教師來華教授專業課程。由于在確定外教人選、擬定授課內容、落實授課時間等方面難以同時滿足中外雙方院校的要求,所以此類外籍教師來華授課通常采取“短平快”的形式。課程效果不理想,授課時間也遠遠低于“四周以上”的標準。國家級和廣西區級公派留學項目、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海外培訓項目名額少、競爭激烈。不穩定因素較多。
2.2 國際影響程度不夠
目前,廣西區內高職院校開展教師層面國際交流活動的形式以學術訪問、人文交流為主,定向培養教學、技術與服務輸出為輔。一方面,教師訪學項目和學術交流活動的后續跟進不足。部分訪問學者和交流教師缺乏學習交流成果轉化意識,導致訪學和交流效果不明顯,沒有產生實質性的科研合作。另一方面,本土專業教師赴海外開展的教學活動仍停留在技術培訓層面。雖然個別學校和專業已經實現本土教學團隊參與國外高校的課程體系、課程標準、教學資源庫等建設,向外輸出完整的行業技術標準和廣西模式,但是總體來說,區內高職院校職教標準“走出去”還未能實現“鋪開式”前進,樹立“一帶一路”廣西職業教育品牌。
2.3 科研合作質量較低
論文是科研合作的重要產出之一。整理分析2013—2017年間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科研合作情況得出,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論文總量和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論文數量呈逐年穩定增長趨勢,年平均漲幅分別為19.61%和25.89%。2017年合作論文總量約1.5萬篇,ESI論文數量為567篇[4]。“東盟十國”作為廣西區內高職院校開展國際科研合作的主要區域,與中國合作論文總量和ESI論文數量進入前十名的國家僅有新加坡。由此可見,廣西區內職業教育的國際科研合作出現合作質量不高、合作深度不夠的疲態。從外在原因分析,學校缺乏相關優惠政策、正向激勵機制和良好科研環境;從內在原因分析,教師作為科研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存在科研熱情不高、科研動力不足等問題。
3 廣西區內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有效路徑
“一帶一路”倡議為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廣西區內高職院校應該加大力度“走出去”,創造條件“引進來”,扎實有效地推進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提高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水平。
3.1 強化規劃設計
廣西區內高職院校要做好發展規劃和政策制定,保證師資隊伍國際化朝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通過梳理國際化辦學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定位、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等,明確師資隊伍國際化的基本遵循和建設方向。系統整理各方資源,結合學校整體定位和發展方向,制訂“走出去”和“引進來”并行、“人本關懷”和“準則規范”雙管齊下的實施方案。重點針對學校拳頭專業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建成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先行軍”,探索符合學校特色和專業特點的國際化培養模式。做好教師專業、學歷層次、研修內容和研究方向等的規劃研究工作,制定相關配套措施,如改善教學和科研條件、提高待遇和福利水平等。
3.2 完善培養機制
廣西區內高職院校要建立健全教師出國研修選派機制,提升師資隊伍國際化培養質量。積極鼓勵實力強勁的教師申請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公派留學項目,培養中堅力量。設立校級留學基金,選派條件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支持教師赴國外高校進行學歷提升,培養儲備力量。相較于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項目,校級項目具有受眾面更廣、操作更靈活等特點。學校可以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首先,明確培養重點,區分培養類型。其次,針對不同的培養重點和類型,制定相應的選拔條件和支持方式,避免“一刀切”。學校選派教師出國研修,主張以提高培養的有效性為目的實行有選擇地選派。教師個人赴國外提升學歷,需要結合申請人的自身情況、研修需求、申請學校和專業等來確定資助方式和標準。
3.3 搭建國際平臺
廣西區內高職院校要積極尋求國際對話與合作機會,在實踐中夯實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成果。依托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等平臺,積極尋求師資隊伍國際化的突破口。主辦或承辦行業、專業國際級會議,主動創造技術人才和科研合作的國際流動機會。同時,為學校教師爭取赴國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機會。成立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科研機構,開展多元合作,針對東盟國家制訂行業技術標準、開發教學與課程資源等,并實現人才伴隨標準資源向外輸出。建設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人才智庫,加大投入,引進海外或具有海外背景的人才,使自身的師資隊伍結構更加完善。營造學校學術氛圍,利用學校資源幫助科研團隊轉化科研成果,增強教師的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調動教師開展科研工作的主觀能動性。
3.4 加強校企協同
廣西區內高職院校要提升校企合作層次,及時掌握行業發展動向,保持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鮮活。積極探索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廣西本土企業發展所需的技術支撐,順應全球行業變革趨勢,校企聯合推動技術革新,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不斷提高教師素質、開闊教師視野。通過企業牽線,與更多的國外高校、行業協會建立穩定的聯系,進一步開發海外市場、拓寬師資隊伍培養的國際通道、提高國際影響力。企業的駐外機構和海外項目也為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提供良好平臺。教師利用平臺不僅可以積累工作經驗、提高社會服務水平,還可以與國際接軌,高層次地構建自身知識和能力。
4 結語
廣西區內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區位資源,結合“一帶一路”發展需求,不斷探索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有效路徑。通過有效建設師資隊伍,助力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擴大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參 考 文 獻
[1]新華網.教育部負責人就《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答記者問.http://education.news.cn/2019-02/23/c_1124154488.htm,2019-02-23.
[2]劉強.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國際化培養的有效性[J].知識經濟,2018(17):159.
[3]王忠昌.改革開放40年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政策的變遷及展望——基于42份國家層面政策文本的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21):17-23.
[4]張燦影,王琳,魯景亮,等.基于ESI和InCites的中國與“一帶一路”主要國家科研合作現狀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8,30(11):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