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芳 石凱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婦幼保健院產科 寧夏 銀川 750001)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民眾基礎飲食攝入結構的持續變化,以及人口生育政策的改變,高齡產婦數量呈現出持續增加趨勢,客觀上誘導各類妊娠期并發疾病持續增加,引致妊娠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調查發病率呈漸趨上升特征。源于妊娠期女性在基本生理狀態方面的特殊性,易發生血液高凝、靜脈淤滯和血管內皮損傷等情況,引發相關血栓栓塞性疾病,通常高齡孕婦、肥胖孕婦、合并高血壓孕婦、合并糖尿病孕婦,以及合并高脂血癥孕婦發生血栓性疾病的臨床風險處于較高水平[1-3]。因此,對于妊娠相關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風險評估及預防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可以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發生率,改善孕產婦的不良結局及并發癥[4]。本文對2019年2—12月在我院進行診療的120例妊娠相關血栓栓塞性疾病高危患者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2019年2—12月,將在我院進行診療的120例妊娠相關血栓栓塞性疾病高危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43歲,平均年齡(30.98±6.79)歲;體重61~90kg,平均體重(77.02±6.35)kg;體重指數22~37kg/m2,平均體重指數(29.47±2.29)kg/m2;孕周:28周~37周的患者26例(43.33%),>37周的患者34例(56.67%);產次:初產婦38例,經產婦22例。研究組患者年齡23~42歲,平均年齡(31.54±6.93)歲;體重64~89kg,平均體重(76.38±6.27)kg;體重指數23~35kg/m2,平均體重指數(29.15±2.34)kg/m2;孕周:28~37周的患者25例(41.67%),>37周的患者35例(58.33%);產次:初產婦41例,經產婦19例。兩組患者在年齡、體重和孕周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120例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存在以下因素≥3個:①年齡>35歲;②產次≥3次;③輔助生殖技術;④多胎妊娠;⑤胎盤早剝;⑥胎膜早破;⑦計劃性剖宮產;⑧早產;⑨死胎;⑩產程延長>24小時;(2)存在以下因素≥2個:①早孕期BMI≥30;②產前吸煙>10支/天;③子癇前期;④胎兒宮內生長受限;⑤前置胎盤;⑥急診剖宮產;⑦產后出血>1000ml,輸血;⑧母體疾病(癌癥、心臟病、肺部疾病、SLE、炎癥性腸病、靜脈曲張、糖尿病、鐮刀型紅細胞貧血);排除標準[3]:(1)肝腎功能障礙者;(2)傳染性疾病者;(3)精神疾病者;(4)難以配合者。
對照組實施傳統物理治療,研究組實施傳統物理治療聯合低分子肝素鈉治療。
對照組患者在產后時間階段、術后時間階段擇取運用基本物理手段開展治療干預,如床上翻身活動、床上常規肢體活動,以及下床活動,并且動態觀察記錄患者出入量情況。囑產婦實施床上翻身動作,助力惡露快速充分排出,助力腸道有力蠕動,加快患者的產后恢復進程。要切實協助產婦開展肢體的被動運動過程和肢體按摩過程,降低發生血栓疾病的可能性。要指導產婦在條件允許情形下盡早開始下床活動,并且逐漸增加產婦的日常活動負荷,強化產婦的腸道蠕動過程,規避患者發生腸粘連,以及血栓性靜脈炎等臨床不良結果。
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鈉藥物制劑,其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10980165;其生產廠家為:北科藥業有限公司。選擇皮下注射,劑量4000~5000IU/次,給藥頻次1次/24h,連續給藥治療10~14d。
對比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標(凝血酶原時間指標、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指標,纖維蛋白原指標、血小板指標、D二聚體指標),分析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事件發生情況。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PT、APTT、纖維蛋白原(F18)、D二聚體、血小板無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纖維蛋白原(F18)、D二聚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PT、APTT、血小板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s)

表 兩組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PT(s)APTT(s)FIB(g/L) 血小板(×109/L)D二聚體(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6012.13±1.2113.00±1.5437.33±3.2438.21±3.103.14±0.232.01±0.33157.23±8.64160.33±9.961.2±0.20.4±0.2研究組6012.33±1.3413.03±1.6337.17±3.3537.94±3.233.10±0.324.00±0.60155.36±7.48158.73±9.231.3±0.30.6±0.3 t 0.8580.1040.2660.4670.78622.5111.2670.9132.1482.497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血栓形成的三個要素是血管壁損傷、血流滯緩、血液高凝狀態,妊娠狀態下,孕婦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其靜脈血栓發生率顯著高于非孕女性。靜脈血栓栓塞癥是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又是可預防的疾病之一。對育齡期婦女進行血栓栓塞性疾病風險評估,對于高危人群產后、術后進行低分子肝素預防性治療,可改善術后血栓前狀態、減少血栓栓塞性疾病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母體結局。
肝素藥物制劑借由拮抗凝血酶的生理作用發揮抗凝藥理效果,選擇性地與抗凝血酶物質的相互結合,促進其發生變形,并且能快速誘導凝血酶Ⅱ、Ⅸ以及Ⅹ等物質失活。肝素藥物制劑還能引導人體內皮細胞合成釋放組織因子類物質,刺激血管內皮細胞逐漸合成釋放纖溶酶原激活物,繼而加速纖維蛋白物質的溶解生理過程,改善緩解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降低患者的血管阻力強度[5-7]。低分子肝素是在普通肝素化學裂解條件下產生的,其分子量為普通肝素的三分之一,因而在人體內不易被第IV因子物質施加中和作用,能夠有效改善抗凝藥理作用效果以及纖溶藥理作用效果。低分子肝素物質的半衰期持續時間長且副作用較少,不能通過胎盤和乳汁,不會誘導嬰兒發生抗凝反應過程,在哺乳期的使用相對安全性較高[8]。由于低分子肝素藥物結構特點,它引起出血的可能性低,抗凝效果確切,并具有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生物利用度高等特點。
綜上所述,通過對育齡期婦女術后予以傳統物理治療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對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預防效果較好,可有效的降低產褥期靜脈血栓栓塞疾病發生風險,藥物安全性高,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