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民
(鹽城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呼吸科 江蘇 鹽城 224002)
呼吸系統疾病中,以肺炎為常見且高發類疾病,其中兒童患者占比較多。為肺炎高發人群。有學者指出[2],大葉性肺炎是兒童時期易感染的肺部急性炎癥,其病原體多為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所致,患者初期發病時會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閉塞性支氣管炎、重癥肺炎及肺功能異常等,嚴重危害兒童生命健康[3]。故本研究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受MP 感染所致的大葉性肺炎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明確診斷、用藥合理以及治療轉歸等方面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MP感染所致大葉性肺炎的患兒208例為研究對象,根據年齡劃分為>3歲組(n=168)和≤3歲組(n=40),納入標準[4]:①臨床特點、影像學診斷、實驗室檢查均符合診斷標準;②符合自愿原則,仔細閱讀相關準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未使用激素及抗生素治療。排除標準:①伴有精神類疾病、語言、溝通及行為障礙患者;②合并有其他嚴重感染及臟器性疾病;③微生物培養可見EB病毒及其他細菌血培養陽性者。>3歲組中男/女92/76,年齡在3.23~7.47歲,平均年齡(6.24±2.18)歲;≤3歲組中男/女22/18,年齡在1.23~0.76歲,平均年齡(1.24±0.48)歲。
搜集本次研究208例MP患兒的一般資料、臨床癥狀特點、面部體征、影像學檢查等進行分析,按照患兒年齡的不同進行差異性比較。
①比較不同年齡段兒童MP感染所致大葉性肺炎的臨床特點,包括干咳、喘息、發熱、高熱、呼吸困難以及胸痛。②記錄并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住院時間。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208例患兒中,≤3歲組干咳占比顯著高于>3歲組(P<0.01);20例患兒出現喘息,其中≤3歲組占比30%,顯著高于>3歲組(P<0.01);>3歲組出現高熱及胸痛比例均高于≤3歲組,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5例患兒出現呼吸困難,其中≤3歲組顯著高于>3歲組(P<0.01),見表。

表 不同年齡段兒童MP感染所致大葉性肺炎的臨床特點比較[n(%)]
>3歲組出現皮疹與肝功能損害各11例(6.55%),住院平均時間為(9.8±3.4)d,≤3歲組出現皮疹1例(2.5%)、肝功能損害5例(12.5%),合計6例(15%);住院平均時間為(9.5±2.5)d,>3歲組出現并發癥的均高于≤3歲組,且住院平均時間長于≤3歲組,但兩組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
大葉性肺炎是兒童常見的急性感染性呼吸系統疾病,由于兒童自身免疫系統發育并不成熟,當病原體侵入機體后,機體不能進行正常的免疫防御,最終導致炎癥形成,進而侵入至肺部引發肺炎。有報道稱[4],隨著抗生素的不斷發展與廣泛使用以及實驗室檢測手段的不斷進步,臨床發現由病毒或者支原體引發的大葉性肺炎占比越來越高。MP誘導的大葉性肺炎臨床進展更快,癥狀更明顯,嚴重者甚至有全身感染及胸腔積液等并發癥出現。目前臨床對兒童MP感染所致大葉性肺炎的相關研究也逐漸增多。
本次年齡≤3歲的發病率顯著低于>3歲組的發病率,與肺炎支原體肺炎流行病學特點相符[5]。本疾病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咳嗽、發熱、呼吸困難等。咳嗽在早期以刺激性干咳為主要臨床表現,發熱多為不規則熱、稽留熱、弛張熱等,少數患兒可表現為不發熱。本研究數據顯示,年齡分組為3歲以內的患兒更易出現干咳、喘息、發熱、呼吸困難等癥狀,發熱類型以高熱為主且持續時間較短,這也與其他學者研究結果一致[5]。本結果顯示,>3歲組出現并發癥的占比及住院平均時間均高于≤3歲組,但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
綜上,由MP感染所致大葉性肺炎的≤3歲兒童更易出現干咳、呼吸困難、喘息等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