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軍 秦桂華(通訊作者)
(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醫院 上海 201601)
收集2012-2018年我院急診科收治住院的283例急性期腦卒中出院病歷,要求有明確的既往史、血壓記錄情況及發病后的5日內未用降壓藥,出院之后有隨訪記錄者。對于出院的急性期腦卒中患者發病后28天內的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以癥狀體征及頭顱CT的檢查結果作為腦卒中的診斷依據,共有283例急性期高血壓性腦卒中入選,男144例,女139例。
283例急性期高血壓性腦卒中病歷中,記載入院后的血壓記錄情況的最高值作為標準,將病例分為三組,A組95例,血壓水平<160/100mmHg;B組113例,血壓水平在160~180/100-110mmHg;C組75例,血壓水平>180/110mmHg。
依據《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及附件1,附件2,對各組腦卒中患者的急性期血壓波動情況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伴發疾病及既往史進行評分,以A組為對照組,回顧分析高血壓性腦卒中急性期血壓波動情況及對預后的影響。
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男、女比例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組間年齡、性別、伴發疾病及既往史評分比較
腦出血較腦梗死5天后血壓下降最顯著,見表2。6~10天血壓趨于平穩。

表2 高血壓性腦卒中急性期血壓下降情況分析比較
腦卒中急性期高血壓與死亡率及28天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呈正相關,即神經功能缺損重度患者和死亡率隨血壓升高而增加,血壓越高預后越差,見表3。

表3 高血壓性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分型比較
在腦卒中的多個危險因素中,高血壓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降壓治療在一二級預防中的積極作用已經被證實了[1]。很多因素與腦卒中的發生及發展有密切關系,而高血壓卻是最嚴重或獨立的危險因素,無論收縮壓或/和舒張壓增高都會增加腦卒中的發病率,并呈線性關系。馮加純等論述了血壓與腦血流量的關系,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壓管理系列問題[2]。劉加瑞等研究了壓寧定對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的控制方法[3]。郭巖等研究發現[4]:約75%的腦卒中患者會出現卒中后血壓增高,201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腦卒中發病后患者血壓平均要增高40.7mmHg,腦出血是腦卒中最重要的亞型,與腦梗死相比患者血壓增高幅度更為大,一些觀察性研究已證實了腦出血急性期血壓越高,神經功能越惡化,預后越差,病死率越高[5]。而現在腦出血急性期降壓的時機和降壓目標還有爭議,部分學者認為血壓增高會使血腫擴大,促進血腫周圍水腫增大,預后差。另部分人認為腦出血急性期血壓過低,可引起血腫周圍的腦組織發生缺血性損傷。所以,腦出血急性期對病人進行適當地血壓干預可阻止早期神經功能損害,改善預后[5]。
本文結果顯示,腦卒中急性期血壓升高較為普遍,但血壓有自發下降趨勢。入院到第5天內血壓下降幅度最大,腦出血較腦梗死血壓下降更明顯,5天內血壓下降最顯著。6-10天血壓趨于平穩。腦卒中急性期血壓越高,死亡率越高,致殘率越高,預后越差。此規律在腦出血中更明顯,腦卒中急性期血壓升高是急性期腦卒中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
譚燕等進行了大樣本前瞻性研究,發現腦卒中急性期血壓與1個月死亡率或6個月死亡/殘疾呈U型關系,而非線性[1]。。本文所選的病例5日內均未用降壓藥,僅用了脫水藥。本文回顧性研究所選的病例中各組間年齡、性別、伴發疾病及既往史評分比較無差異。與有些實驗結果不符??赡苡捎谑芏喾N主客觀因素影響,有一定的局限性,還有待于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