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輝
(運城護理職業學院附屬醫院內科 山西 運城 044000)
胃息肉是臨床中常見疾病之一,患者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其胃黏膜表面發生良性乳頭狀病變,與黏膜損傷、反流性疾病、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1]。本研究就胃息肉患者采用胃鏡下電凝切除術治療效果進行分析。
選擇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所收治的胃息肉患者78例,隨機分為實驗組(n=39)與參照組(n=39)。男42例,女36例。年齡24~71歲,平均(54.39±10.25)歲。有單發病灶病案45例、多發病灶病案33例。患者年齡、性別、病灶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
參照組治療措施是常規切除術,實驗組行胃鏡下電凝切除術,取患者仰臥位,實施胃鏡檢查,對患者息肉位置、直徑、形態、生長情況進行評估,靜脈給予患者丙泊酚、芬太尼及咪唑安定,行靜脈注射方式[2]。通過高頻電凝切除方式清除其胃息肉。充分清理患者病灶位置黏液,將息肉病灶全面暴露于胃鏡下,并選擇合適的電切圈套器,張開套住息肉后,鎖緊套圈,實施電凝電切后,觀察是否將息肉完全切除,直至滿意后術畢[3]。全部患者均在手術后禁食12-24h,術后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情況,給予患者抗生素藥物實施抗感染治療。
觀察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記錄患者術后并發癥及復發情況,包括出血、穿孔、腹脹、潰瘍等。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手術時間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組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s)

表1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實驗組3963.65±4.74103.74±18.28參照組3976.67±6.25152.22±23.51 t 10.365710.1662 P 0.00000.0000
實驗組術后出血、穿孔、腹脹、潰瘍等并發癥發生率(7.69%)低于參照組(30.77%),實驗組復發率低于參照組,組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及復發情況比較[n(%)]
胃息肉是消化系統常見病之一,臨床中存在惡變的可能性,大部分患者多在體檢中發現病變情況,臨床中主張手術切除方式進行治療,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4]。本研究對胃息肉患者實施胃鏡下電凝切除術,結果顯示,實驗組手術時間短于參照組,與參照組相比,實驗組術中出血量較少,實驗組術后出血、穿孔、腹脹、潰瘍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較之于參照組,實驗組復發率較低。胃鏡下電凝切除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患者手術時間較短,術后恢復速度較快,因此能夠控制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通過胃鏡下電凝切除術治療,應用點灼熱效應將胃息肉患者病灶進行切除,其息肉組織細胞蛋白凝固,患者出血量水平得以顯著降低。另外,在手術期間患者咽部、食道極易發生應激反應,為了提升患者舒適度,給予患者鎮痛鎮靜,可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避免換則會發生血管收縮、心肌功能下降等問題[5]。加之通過無痛胃鏡能夠提升患者手術接受程度,減少其術中不適感,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尤其針對部分多發患者而言,患者微小胃息肉病灶殘留發生率有所降低。
綜上,本研究對胃息肉患者實施胃鏡下電凝切除術治療,其臨床應用效果顯著,患者手術創傷較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能夠避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