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兵 王碧柏(通訊作者)
(1中國貴航集團三0二醫院神經內科 貴州 安順 561000)
(2中國貴航集團三0二醫院全科醫學科 貴州 安順 561000)
顱內動脈瘤破裂后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發生,且初次出血者半個月內再次出血率極高,可達到20%左右,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極大威脅[1]。臨床研究發現,介入栓塞術的實施,可使臨床治愈率顯著提升,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我院特選取SAH患者,對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的實施效果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入我院收治的SAH患者42例入組,入選時間為2016年3月—2019年3月,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每組各21例。對照組21例,年齡41~77歲,平均年齡為(63.73±3.08)歲,女性9例,男性12例;觀察組21例,年齡43~80歲,平均年齡為(65.31±3.85)歲,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觀察組實施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術前應用全腦血管造影進行檢查,對腦內動脈瘤位置、形態、大小等情況進行觀察了解,對瘤體供血動脈進行明確,觀測血液循環情況,對瘤體體積、瘤頸直徑進行計算測量。根據上述數據資料科學選擇GDC微彈簧圈數量與大小,選擇GDC操作系統,開展介入栓塞手術。術后給予抗血管痙攣藥物,例如尼莫地平、罌粟堿等,甘露醇或甘油果糖降低顱內壓、神經保護藥等處理,時間>7d。
對照組行常規內科治療,絕對臥床,時間控制在1個月左右,期間對患者各項生命指標給予密切監護,同時給予止血類藥物,抗血管痙攣(尼莫地平、罌粟堿),降低顱內壓藥物(甘露醇、甘油果糖)、以及神經保護藥等藥物,以病情嚴重程度對調整給藥劑量。
評估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及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患者經治療后出血癥狀消失,造影檢查無出血點可判斷為治愈。于治療前、治療1個月及治療3個月不同時間節點,生活質量采用Barthel指數進行評估,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佳[2]。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治愈19例,治愈率為90.48%,對照組臨床治愈13例,治愈率為61.94%,兩組間治愈率比較(χ2=4.7250,P<0.05);觀察組出現嚴重并發癥2例,并發率為9.52%,對照組出現嚴重并發癥9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2.86%,兩組比較(χ2=6.0352,P<0.05)。
治療前,兩組Barthel指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1個月及3個月后,觀察組的Barthel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分組n治療前 治療1個月 治療3個月觀察組2129.46±3.5148.95±3.9565.84±2.68對照組2128.65±5.2139.45±2.4640.25±3.51 t 0.59089.355426.5542 P<0.05<0.05<0.05
SAH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主要病因是由于顱內動脈瘤出現破裂導致顱腔出血。以往,臨床多以開顱手術方式治療,但是夾閉動脈瘤的創傷大,風險高,術后遺留癥較多[3],多數患者無法接受。微創技術在臨床進一步普及,介入技術日漸成熟,介入材料越發豐富,臨床對腦血管痙攣預防的意識水平不斷加深,蛛網膜下腔出血病死率大幅降低。鑒于此,SAH患者發病早期選擇科學的治療方案,可改善患者的預后,使病死率大幅降低。神經介入日漸成熟的今天,臨床動脈瘤治愈率大幅提升,神經介入術成為現今顱內動脈瘤首選治療措施。SAH患者臨床治療的重要原則為病因治療[4]。繼發腦血管痙攣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誘因,而延遲性腦水腫、缺血性腦梗死等腦部疾病,均可導致放射性高血壓、高顱內壓現象發生,導致治療后再出血的幾率大幅升高。血管內栓塞術的實施,可有效降低開顱手術的風險,改善SAH患者的預后,降低后遺癥發生率。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愈率提高,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觀察組患者術后1個月及3個月的Barthel指數評分顯著提升;結果提示,與常規內科治療相比,動脈瘤介入栓塞術的實施,可提高臨床治愈率,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應用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預后良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但本次樣本例數較少,還需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