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炬 黃梅軍 莫棉 唐楊偉
(懷集縣人民醫院骨科二區 廣東 肇慶 526400)
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臨床治療中一種應用較為普遍的骨科手術之一。該種手術創傷較大,且患者多數為老年人,因此在行THA術治療時,圍術期須高度重視血液管理,盡量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既往研究顯示,氨甲環酸對纖維蛋白溶解以及血栓降解均表現出良好抑制作用[1]。本研究主要探討THA術圍術期使用氨甲環酸序貫抗凝血藥物的效果及安全性,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選取85例2018年2月—2019年7月在本院接受THA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首次接受單側THA術治療;術前血小板、血紅蛋白、凝血功能均無異常;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治療期間相關資料保存完整。排除標準: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血栓既往史、肝腎功能不全;有慢性心功能不全或缺血性心臟病;正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藥物治療;有氨甲環酸使用禁忌癥。按雙盲法將入選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患者性別: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57~78歲,平均(62.5±2.5)歲。觀察組40例,患者性別: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56~79歲,平均(65.8±2.2)歲。病例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對比,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入選患者均接受髖關節前外側入路手術治療,同組醫師完成手術操作。治療時間均在1.5h內完成。觀察組在手術切皮前10min靜脈滴注氨甲環酸,劑量為15mg/kg。縫皮操作完成后,經負壓引流管給予氨甲環酸,將1.0g溶于20mL生理鹽水中,然后行關節腔注射。給予序貫抗凝治療:術后6~12h以患者引流量為根據使用小劑量低分子肝素鈣;患者出院后堅持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抗凝治療。抗凝治療時間共為35d。
對照組行切皮前未使用氨甲環酸,完成縫皮后經負壓引流管使用與觀察組等量的生理鹽水。術后將引流管關閉2h后再開放引流。所有患者均在術后48h內將負壓引流管拔除,于術后第1、3d行血常規檢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行輸血。給予相同術后康復指導。
①觀察患者術中、術后失血量、輸血人數及術后術后24h血紅蛋白水平。②觀察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術中患者平均出血量對比,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平均失血量、輸血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輸血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對比(±s)

表 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對比(±s)
組別n術中失血量(mL)術后出血量(mL)輸血量(mL)輸血率[%(n)]術后24h血紅蛋白(g/L)觀察組45211.20±45.27145.53±58.62410.42±43.6317.78(8)96.67±17.62對照組40211.23±45.52366.42±60.63754.52±57.7340.00(16)80.31±15.57[t]χ2-0.00317.06231.2045.1604.511 P-0.9870.0000.0000.0230.000
兩組術后均無患者發生癥狀性肺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分別為2.50%(1/40)、2.22%(1/45),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THA術應用于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臨床治療表現出良好效果,但手術操作復雜、創傷較大,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多,易出現血容量不足現象,且接受該種手術治療的患者多數為老年人,術后較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及預后效果。圍術期加強血液灌流,減少失血量,對并發癥減少、患者術后康復極為重要。
氨甲環酸應用過程中表現出良好纖維蛋白進行降解抑制作用,可明顯降低低纖溶活性,發揮有效凝血作用[2]。因此在THA圍術期使用氨甲環酸,可明顯減少患者術后出血量,降低患者輸血率。同時氨甲環酸應用于患者關節腔局內部,僅對局部出血點發生作用,穩定凝血塊,減少血液流失,不會增加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THA術后存在隱性出血風險,且目前尚未明確具體原因,術后使用序貫抗凝血藥物可有效降低隱性出血發生風險。有研究顯示,在術后6~12h,以患者引流量變化情況作為根據給予患者抗凝血藥物,可獲得更理想效果[3]。本研究在THA圍術期術前靜脈及術后關節腔局部使用氨甲環酸,同時行序貫抗凝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該組患者術后平均出血量、輸血量顯著更少,輸血率僅為17.78%,術后24h血紅蛋白顯著更高。同時,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均較低,分別為2.50%、2.22%,組間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THA術圍術期給予患者氨甲環酸序貫抗凝血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較高,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