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強
(蒙陰縣人民醫院 山東 臨沂 276200)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屬于鼻咽部器質性病變,病程長、難治愈且易復發[1]。目前,鼻內鏡手術是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的有效手段,其療效雖值得肯定,但也存在少數治療失敗的例子。因此,為了深入了解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本文現就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及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進行研究,患者一般資料見表1。納入標準:與《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2年)》[2]中制定的診斷標準相符;臨床表現為嗅覺障礙、鼻塞、流膿涕等;本研究已獲得患者及家屬認可同意。排除標準:不具手術治療指征;合并多種慢性疾病者。
患者均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術中根據患者疾病分型進行麻醉,成功后將鼻內鏡置入患者鼻腔探查具體情況,將鼻息肉切除,然后按照疾病分型實施手術治療。I型:分離切除患者的鉤突,使鼻腔前篩、上頜竇額隱窩及自然口得以開放。Ⅱ型:同樣分離切除鉤突,開放前篩與上頜額隱窩、自然口以及全鼻竇。Ⅲ型:分離切除鉤突后,將鼻竇完全開放。術后止血采用止血棉填塞鼻腔,過24h后再取出,然后采用生理鹽水徹底清洗患者鼻腔內的淤血及分泌物,預防鼻腔粘連,術后采取抗感染和抗過敏治療。
療效判定標準:有效:患者鼻塞、流膿涕、嗅覺障礙等癥狀完全消失,經內窺鏡檢查顯示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上皮未出現膿性分泌物;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經內窺鏡檢查可見竇口狹窄,膿性分泌物明顯。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86例患者中有72例為有效,14例為無效;經單因素因分析,病程、有變態性鼻炎史、術后未定期清洗鼻腔、術后未定期復查、長期用鼻減充血劑是可能影響效果的相關因素(P<0.05),見表1。

表1 影響效果單因素分析[n(%)]
多因素經Logistic回歸分析,變態性鼻炎史、術后未定期復查、術后長期用鼻減充血劑是影響療效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療效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鼻內鏡手術是治療鼻竇炎伴鼻息肉的主要手段,可在高分辨率的內鏡直視下徹底清理鼻腔內分泌物,且不影響鼻竇和鼻腔的正常黏膜結構,有利于鼻腔生理功能及黏膜形態盡早恢復[3]。本研究通過對86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采取鼻內鏡手術治療后發現,共有72例為有效,14例為無效,說明鼻內鏡手術在鼻竇炎、鼻息肉治療中具有顯著的效果。針對治療無效的患者,本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發現,有變態性鼻炎史、術后未定期復查、術后長期用鼻減充血劑都是影響患者療效的危險因素(P<0.05)。變態性鼻炎主要發生在鼻黏膜,病發時容易導致炎癥反應反復發作,較難根除,因此會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由于多數患者術后未定時到醫院進行復查和做好鼻腔清洗工作,使得鼻腔相鄰部位出現粘連,從而影響預后。而鼻減充血劑主要用于緩解鼻塞癥狀,為鼻內局部使用。部分患者因想要疾病快速痊愈,所以在出現不適時擅自濫用減充血劑治療,導致鼻黏膜血管彈性變差,加重病情。因此臨床醫生術后應囑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定時回院復查,以促進疾病盡早痊愈。
綜上,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雖好,但預后易受到多因素影響,故而臨床需密切關注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以有效保障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