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玉
(廣西桂林市興安兩江醫院 廣西 桂林 541300)
甲狀腺結節常見于頸部,中青年為主要患病群體,多數患者屬于良性,通常甲狀腺良性結節具有病程長、預后差的特點,經手術治療后可改善癥狀。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0例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作為本次研究活動的觀察對象,對比了傳統甲狀腺切除術與低位小切口甲狀腺手術在此類患者中的療效與安全性,現將研究內容總結如下。
以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作為本次研究活動的觀察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為分組依據,分別設置對照組(45例)與實驗組(45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48.5±7.3)歲,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7±2.1)年;實驗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29~70歲,平均年齡(49.5±7.8)歲,病程3~11年,平均病程(7.0±2.4)年。納入標準:本次研究活動在全部患者知情且自愿參與的前提下展開;排除標準:①頸部手術史;②甲狀腺惡性結節;③凝血功能障礙。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因此可分組進行研究。
可為對照組行傳統甲狀腺切除術:取仰臥位,實施氣管插管麻醉,讓患者頭部后仰,墊高肩部,暴露甲狀腺以及頸部;于胸骨切跡上方行7~8cm手術切口,暴露腫塊,對甲狀腺結節特征、大小與位置進行觀察,切除甲狀腺結節,止血并縫合,留置負壓引流。
可為實驗組行低位小切口甲狀腺手術:取仰臥位,實施氣管插管麻醉,墊高頭部,雙腿分開,于頸靜脈切跡約3cm位置處行手術切口(2.5cm),將帶狀肌下層予以分離,暴露術野;置入鼻內鏡,由下往上分離甲狀腺,內鏡下經由超聲刀切斷甲狀腺峽部、上極血管、切除甲狀腺結節等,取出組織樣本;止血并縫合,留置負壓引流。
本次研究活動的觀察指標為治療情況與并發癥發生情況。(1)治療情況:統計并記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1];(2)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聲音嘶啞、出血與感染[2]。
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相關指標對比(±s)
組別n切口長度(cm)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實驗組453.22±1.7641.29±2.4441.96±2.474.29±1.44對照組458.89±1.3386.38±6.8868.88±5.528.62±1.64 t 17.241741.435429.861513.3089 P 0.00000.00000.00000.0000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22.22%),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甲狀腺結節在外科中十分常見,近年來,此病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臨床研究指出[3],此病與地域、性別等因素密切相關,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若是不及時診療,易發生癌變,危及生命安全,且當前多采用手術療法治療甲狀腺良性結節,但不同術式療效不一。
本次研究表明,較之傳統甲狀腺切除術,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更適宜于行低位小切口甲狀腺手術,主要表現在實驗組治療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且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22.22%)(P<0.05)。分析原因:傳統甲狀腺切除術需要反復牽拉手術位置[4],易造成機械性損傷,可遺留瘢痕,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加之手術創傷大,容易發生感染等并發癥,整體療效不佳。低位小切口甲狀腺手術切口為弧形,不易影響形體美觀,加之術中以超聲刀為輔助,可減少手術創傷,預防并發癥;此外,此術式無需與甲狀腺直接接觸,術野清晰,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低位小切口手術對于治療甲狀腺良性結節效果顯著,且安全可靠,不易出現并發癥,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