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青 葉清 林振東 居麗晶
(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 廣東 中山 528451)
由于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導致抑郁癥已經發展成為常見的精神疾患類型。該病屬于一類病因未明且嚴重危害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該病具有高發病、高致殘、高自殺、高復發率等明顯特征,危害極大。近年來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針對抑郁癥患者而言,其終身患病率高達17%[1]。在目前條件下,主要針對該類經患者實施藥物治療,重點應用抗抑郁藥物。為有效鞏固治療效果以及預防疾病復發,患者出院后均需要較長時間繼續服用藥物。而服藥依從性屬于影響患者臨床效果和復發的重要因素[2]。因此,采取有效方式,提升出院抑郁癥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個性化護理屬于近年來逐漸推行的新的護理方式,重點強調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圍繞實際需求,實施相應護理。該方式已經是眾多護理領域得到臨床應用。我院積極開展研究,探索研究針對抑郁癥患者實施個性化健康教育聯合出院回訪對其服藥依從性的作用和影響,取得了有價值的經驗。情況如下。
本研究納入對象均為我院2018年1月—12月期間收治并順利出院的抑郁癥患者,共計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并經臨床檢查確診,均未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以及非乙醇所致重癥精神疾病;其出院時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均<8分。已對失聯以及死亡患者予以排除。經征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隨機分組,各40例。研究組含男19例、女21例;年齡16~68歲,平均(43.3±8.5)歲;病程3個月~12年,平均(4.5±1.5)年;對照組含男18例、女22例;年齡17~65歲,平均(45.7±7.4)歲;病程3個月~11年,平均(4.3±2.0)年。兩組研究對象上述相關方面一般數據相對接近(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并順利出院,予以常規普通健康教育,諸如病房制度、疾病及藥物相關知識等,并由其本人及家庭成員自我護理,此外不予以主動護理干預[3]。研究組患者均實施個性化健康教育聯合出院回訪。①個性化健康教育。在患者住院期間,積極實施針對性健康教育,根據其社交習慣,應用電話溝通、面對面溝通、集中講座、微信群聊、公眾號回復等,及時解決患者存在的相關問題,及時答復患者的疑問,有效糾正患者的錯誤習慣和行為等。健康教育方式包括一對多,一對一等,根據患者家庭背景,成長經歷,認知體系,認知態度,采取針對性健康教育內容,除了疾病藥物知識,針對性訓練情緒管理方法,自我放松療法,重建行為應對模式,改變錯誤認知,根據患者生活習慣,經濟狀況,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指導鼓勵學習探索生活中自我療愈方法。具體分析誘發因素分析幫助患者及家屬探討對策,引導患者及家屬參與把控自己的康復及治療,提高其主觀能動性。②建立個體檔案。在患者出院前,由出院當天的當班護士建立檔案,重點包含患者的所有個人信息,諸如姓名、性別、治療過程、聯系方式、責任醫生、診斷結果、注意事項、出院后干預方案以及相關檢查結果情況等。準確把握患者的個體情況,充分了解其個性化需求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并詳細記錄。③出院回訪。和患者保持聯系,避免失聯。由每周固定班次的專職護士負責具體回訪內容,并詳細記錄每次的回訪內容,為下次回訪提供參考。在患者出院后,按照計劃予以回訪,先每周一次共4次,然后每半月一次共4次,后每月一次共9次,每次回訪時間約30min。根據實際情況,回訪時間可適當延長。隨訪時間持續一年。回訪過程中,注意全面了解和把握患者精神心理狀態、飲食、睡眠以及服藥情況。重點關注患者在心理以及治療方面是否需要幫助以及需要什么樣的幫助。針對患者服藥期間產生的相關身體反應以及精神心理問題予以耐心的講解和解釋指導,并對相應的情緒變化積極實施心理疏導以及生活指導。重點聯系患者監護人,積極有效開展服藥依從性教育,提醒按時復診拿藥,督促堅持服藥,提醒家屬監督,引導其正確理解延續用藥的重要價值,提升其用藥依從性。針對確實抵制用藥患者,采取其他較為隱蔽的用藥方式[4,5]。
①抑郁量表評分情況。應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的抑郁情況進行評價。得分越高,對應患者抑郁情況越嚴重。②治療態度量表評分情況。應用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量表(ITAQ)對其實施評價。得分越高,對應其治療態度越好。③治療依從性情況。出院1年判定。完全依從:完全遵照醫囑持續藥;部分依從:間斷遵照醫囑用藥;不依從:自行停止治療或者隨意增減劑量。④疾病復發情況。分別于出院6個月及出院1年判定。標準為,患者產生明顯的抑郁癥狀,且HAMD評分>20分[6]。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兩組出院時HAMD抑郁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6個月及出院1年后均有所上升(P<0.05),研究組上升幅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出院后抑郁量表(HAMD)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出院后抑郁量表(HAMD)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出院時 出院6個月 出院1年研究組4020.15±4.1523.65±5.6527.55±8.55對照組4021.55±3.2531.85±4.5539.65±8.65 t 0.72734.77235.7372 P>0.05<0.05<0.05
兩組出院時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量表(ITAQ)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6個月及出院1年后均有所下降,研究組下降幅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出院后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量表(ITAQ)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出院后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量表(ITAQ)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出院時 出院6個月 出院1年研究組4015.35±4.1515.05±6.4514.75±4.65對照組4015.25±6.4511.45±4.159.95±3.95 t 0.66325.72386.3723 P>0.05<0.05<0.05
出院1年,研究組治療完全依從率為60.00%,顯著超過對照組的25.00%(P<0.05);研究組不依從率僅為12.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2.50%(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出院1年治療依從性比較[n(%)]
研究組出院6個月內復發率僅為2.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研究組出院1年復發率僅為10.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0.00%(P<0.05);見表4。

表4 兩組出院后疾病復發情況比較[n(%)]
抑郁癥屬于一類慢性精神疾病,我國年發病率大約為3%~5%,年復發率高達37%[7]。而針對復發患者而言,其癥狀持續更久,程度更嚴重,療效更差。實施抗抑郁藥物治療,為避免病程遷延、復發,普遍需要更長的治療時間[8]。因此,必須有效提升患者出院后用藥依從性[9]。個性化護理是近年來逐漸退行的先進護理理念,強調針對患者實際情況,圍繞患者需求需要,開展的針對性護理。重點是教育引導患者及其家屬,正確認識持續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正確面對用藥過程中產生的相關不適癥狀及副作用反應,教育引導其學會自我護理,自行判斷病情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聯系醫生進行處理。通過聯合實施有效的出院回訪,加強與患者之間的聯系,可以有效保障患者一旦出現問題能夠及時得到處理[10]。本研究中,對照組均予以常規普通健康教育,研究組均予以個性化健康教育聯合出院回訪。結果顯示。兩組出院時HAMD量表評分無差異,出院6個月及1年后均有所上升,研究組上升幅度顯著性于對照組。兩組出院時ITAQ量表評分均相對接近,出院6個月及1年后均有所下降,研究組下降幅度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出院1年治療完全依從率顯著超過對照組,其不依從率僅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出院6個月及1年復發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這表明,針對抑郁癥患者實施個性化健康教育聯合出院回訪,有助于提升其服藥依從性、減少疾病復發,值得應用[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