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鶴
(遼寧省義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遼寧 義縣 121100)
子宮肌瘤是臨床中常見的婦科疾病,且多發于育齡期及40歲以上婦女。子宮肌瘤會引發患者子宮出血、腹部疼痛等不良癥狀,嚴重影響了婦女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為了評價子宮肌瘤患者圍術期護理中采用臨床路徑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開展了如下分析。
將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接診的子宮肌瘤患者72例納入研究,利用奇偶法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為36例,分別采用常規圍術期護理和臨床路徑護理干預。
對照組:年齡32歲至48歲,平均(37.42±3.14)歲;子宮肌瘤直徑范圍在3.6~10.5cm,平均(5.45±1.30)cm。
觀察組:年齡33歲~48歲,平均(37.63±3.41)歲;子宮肌瘤直徑范圍在3.7~10.6cm,平均(5.83±1.26)cm。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統計學分析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中對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均經腹部及陰道超聲聯合診斷確診為子宮肌瘤。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感染史和惡性腫瘤疾病史;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
對照組行常規圍術期護理,觀察組在圍術期行臨床路徑護理干預,(1)建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提高小組的護理質量和舒適水平,明確臨床護理干預路徑護理的內涵。護士長每周檢查落實情況,定期組織總結會議。充分考慮子宮肌瘤患者的需求,以時間為橫軸,護理人員整理患者的入院資料,對患者進行診斷、檢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疾病教育和出院計劃等護理手段為縱軸,制定的護理日程表。以患者為中心進行護理流程的優化,明確每一個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2]。(2)擬定具體臨床護理路徑管理計劃,并確定實施計劃和方案內容,降低患者焦慮和抑郁評分。要求工作人員及時反映護理中出現的問題。(3)圍術期不同護理內容:①術前,協助患者完成各項術前檢查,對患者進行心理建設,評估患者對疾病危害的認知水平。根據評估結果,制定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方案,強調健康信念對患者康復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理解,減少術前焦慮和恐慌,運用心理暗示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3]。②術中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檢查患者生命體征,術中保護患者隱私。術后護送患者到病房,檢查患者切口出血情況,為患者更換敷料,協助患者調整體位,避免過度活動[4]。③術后監測生命體征。術后6小時可給予患者軟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避免豆制品和牛奶,以防止腹脹。
(1)焦慮和抑郁評分,采用SAS焦慮自評表和SDS抑郁自評表進行評定。
(2)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感染、尿滯留和低血糖)。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s,分)
組別nSAS自評分SDS自評分觀察組3635.10±4.6828.20±3.51對照組3645.55±4.7844.37±3.18 t 9.372720.4843 P 0.00000.0000

表2 觀察兩組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n(%)]
子宮肌瘤高發于中年婦女,患者在患病早期并無顯著癥狀,部分患者陰道會出現流血現象,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5]。臨床路徑護理干預強調以患者為中心,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依從性,幫助患者克服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早期識別潛在的風險。患者可以了解自己的護理計劃,并且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參與性和服從性,鼓勵患者積極從參與護理的過程,強化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實現最佳的護理效果,可以改善醫患關系,形成新的醫患關系,有效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臨床路徑護理在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應用效果顯著,能夠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