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存宜 吳俊逸 楊朱鈺 孫涵 袁宇 譚雪鋒(通訊作者)
(1南通大學杏林學院醫(yī)學部 江蘇 南通 226001)
(2南通大學醫(yī)學院人體解剖學系 江蘇 南通 226001)
筆者在解剖1例老年男性右上肢標本過程中,發(fā)現(xiàn)該標本橈側腕短伸肌出現(xiàn)一變異副腱,走行較罕見,為積累解剖學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本例標本右側橈側腕長、短伸肌起自肱骨外上髁,橈側腕短伸肌位于橈側腕長伸肌的深面。橈側腕短伸肌肌腹延橈側腕長伸肌向下走行,在其橈側距起點160.90mm處分出一副肌腹,長23.10mm,寬3.98mm,厚2.34mm(圖1)。該副肌腹向下移行延續(xù)為一細長副腱,肌腱長100.30mm,寬1.98mm,厚0.81mm。該副腱行于橈側腕長伸肌和橈側腕短伸肌之間,向下行走60.34mm后進入橈側腕長伸肌腱鞘,與橈側腕長伸肌肌腱伴行進入伸肌支持帶(圖2),最終止于第2掌骨底的尺側,橈側腕長伸肌止點處的近側。主腱止于第3掌骨底的背面(圖3)。根據(jù)鐘世鎮(zhèn)等報道[1],橈側腕短伸肌的主腱止于第三掌骨底的出現(xiàn)率為(13.8±1.54)%,副腱止于第3掌骨底的出現(xiàn)率為(0.8±0.40)%。因此該變異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在針對肌腱移植,肌腱位移,斷手再植等診療過程中應注意存在此種變異[2]。
手腕部拇長伸肌自發(fā)性斷裂較為常見,主要見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性關節(jié)炎、手腕部外傷或該部位骨折愈合后的患者。目前臨床醫(yī)生對拇長伸肌自發(fā)性斷裂的修復方法主要有三種,如肌腱直接縫合術,肌腱移植術,肌腱位移術等。

圖1 橈側腕短伸肌出現(xiàn)一變異副腱

圖2 橈側腕短伸肌副腱與橈側腕長伸肌腱伴行

圖3 橈側腕短伸肌副腱止點示意圖
拇長伸肌自發(fā)性斷裂直接縫合的術后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是肌腱血供不足,肌腱變性強度降低導致容易發(fā)生斷裂。沈尊理等[3]報道其原因與局部炎癥有關,通過顯微觀察發(fā)現(xiàn)肌腱斷端為炎性改變,肌腱膠原纖維發(fā)生灶性纖維變性。如果通過手術將這種已經變性或壞死的纖維重新縫合,縫合后的肌腱抗拉能力差,愈合效果不佳,肌腱再斷裂的情況很容易發(fā)生。
肌腱移植法可應用于缺損較長的肌腱。目前動力肌的選擇主要有示指伸肌,掌長肌,橈側腕伸肌,拇短展肌等[4]。雖然掌長肌取材方便,但可能出現(xiàn)功能減退的情況,掌長肌由掌側移至背側,滑車重建較難,易出現(xiàn)“弓弦”現(xiàn)象,且掌長肌的肌力不足以替代拇長伸肌的肌力[5]。臨床經常采用闊筋膜作為移植材料,但要作兩個相互遠離的切口,比較費時且供區(qū)容易遺留瘢痕。
目前臨床多采用示指伸肌腱位移的方法重建伸拇功能,但術后示指的伸指力量大幅下降,示指獨立伸指功能不佳,示指伸肌功能的缺失會對患者造成多方面不便,如點擊鼠標等需要獨立伸指的操作。橈側腕短伸肌與拇長伸肌毗鄰,因此在拇長伸肌發(fā)生自發(fā)性斷裂時,除用示指伸肌位移重建伸拇功能以外,亦可采用橈側腕短伸肌肌腱位移的方法重建伸拇功能,而變異的橈側腕短伸肌副腱更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采用橈側腕短伸肌作為動力肌位移重建伸拇功能,具有以下優(yōu)點:一、肌腱位移后肌力會下降一級,于維等學者測量計算得到橈側腕短伸肌和拇長伸肌最大肌肉橫截面積比值為5.57,可見動力肌采用橈側腕短伸肌可以提供足夠肌力[6]。二、伸指、伸腕主觀意志相同,術后“再教育”方便,不需要進行專門訓練,而且手術切口較小,操作可在相同的手術區(qū)內完成。三、肌腱位移后只有一個縫合口,縫合后肌腱抗拉能力強。手術中可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可在手術過程中主動進行伸、屈拇指的動作,醫(yī)生可準確調整肌腱的縫合張力。若在手術中發(fā)現(xiàn)此類橈側腕短伸肌有副腱變異的患者,動力肌采用橈側腕短伸肌副腱位移重建伸拇功能,這樣可保留橈側腕短伸肌主腱,從而避免對患者伸腕功能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