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勇 解增友
“看病難、看病貴”是全世界醫改共同面臨的難題。通過長期的醫改探索實踐,我國醫藥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公共衛生整體實力和疾病防控能力顯著加強,但我國醫改仍然面臨著服務逐利性、管理陳舊性、發展失衡性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國醫改工作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必須加強黨對醫改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醫藥衛生事業公益性基本定位,落實政府辦醫責任,著力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積極性,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余慶強化黨建引領醫改,實施“三牽并舉”,著力“三改同步 ”,使醫衛機構公益性得以彰顯、服務質量得以提升、融合發展得以推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國際組織、國家領導人、國家部委的高度認可。2018年,貴州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以黔醫改發〔2018〕1號文件,在全省全面推廣余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
1.實施工委牽“總”。醫改目標就是要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藥衛生服務。社會主義制度下的醫改必須“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充分體現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余慶堅持和加強黨對醫藥衛生事業的領導,成立衛健工委負責把方向、管大局、強保障,確保醫藥衛生事業公益性。一是把方向。始終將公益性作為醫改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在審定醫藥衛生機構發展規劃、運行管理、任期目標考核時,突出公益性、加大權重比例,實行一票否決。二是管大局。始終堅持把黨建與業務、基本醫藥與基本公衛、治療與預防、縣鄉村統籌發展作為推進全縣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制定全縣衛健系統運行規范,實行共推共抓共管共建。三是強保障。督促和落實人事薪酬、財政定補、發展投入。
2.實施支部牽“頭”。“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強化支部建設,對深化醫改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建組織。按照地域相近、學科相聯組建全縣醫藥衛生機構基層黨支部,選優配齊支部班子,明確支部書記、支委委員、黨小組職責任務。二是強陣地,嚴格按照支部建設標準化要求,落實制度、辦公場所、活動陣地“三個有”,實現系統黨建全覆蓋。三是強功能。突出政治功能,嚴格履行主體責任和“一崗雙責”,結合醫藥衛生行業特點,認真落實“三會一課” 制度,積極開展“在業務骨干中培養黨員,在黨員中培養業務骨干”活動,支部陣地堡壘作用得以發揮。
3.實施黨員牽“手”。“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余慶在系統內積極開展“學黨章比奉獻、學先進找差距、學業務比技能”活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一是亮身份。系統黨員在工作期間一律佩戴黨徽,亮明黨員身份,增強黨員意識。二是作承諾。在臨床科室一線設置黨員先鋒崗、黨員志愿崗、黨員服務崗,公開承諾服務內容,接受群眾監督,并將監督結果納入績效考核。三是做表率。積極開展爭優創優、黨員聯系病區活動,以家庭醫生簽約為抓手,強化黨員與服務對象心連心、手牽手,引導黨員做思想先進、業務能手、服務群眾的表率。

1.強化黨建引領,構建政府辦醫新體系,破解服務逐利性。在管理體制上,改多頭管理為統一管理。成立醫管委、醫院管理層、監事會,實行管委會決策、醫院管理層執行、監事會監督的三權聯動機制,進一步理清政府、部門、醫院的關系。醫管委負責規劃投入、制度建設、院長選聘、效果運行等政府辦醫職責;醫院管理執行層負責內部人事薪酬、財務預算等管理,實現醫院自主管理;監事會負責監督管委會和管理層履職行為,改變以前有職不履、履職不到位、政策執行不到位現象。
在財政保障上,改差額撥款為全額保障。實施“三保障”政策,對縣、鄉醫藥衛生機構的人員工資、歷史債務、發展投入,由縣財政統一全額保障;實施“四到位”政策,確保村衛生室公共衛生匹配經費到位、村級基本藥物匹配經費到位、村醫定額補助到位、村醫養老保險到位。
在人事薪酬上,改固定編制為備案編制,實施二次績效。對新進人員在縣級公立醫院實行編制備案制,在全縣配套實行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解決衛技人員不足問題。同時,改革用人方式,將以前由編辦審核、人事部門招考的方式改變為醫院根據發展需要,自主用人。實施二次績效,分別將縣、鄉醫藥機構衛藥服務收入收支結余40%、50%納入獎勵考核。
在醫藥保障上,改據實結算為總額包干。擴大參保面,落實特殊人員資助參保政策,足額保障配套補助資金,改據實結算為總額包干,做到城鄉居民應保盡保。
在黨建引領下,余慶通過對管理體制、財政保障、人事薪酬、醫藥保障的深化改革,構建起了政府辦醫新體系,有效解決了醫衛機構服務逐利性問題。
2.強化黨建引領,構建醫院管理新體系,破解管理陳舊性。在政事分開上,改管死為放活。實施黨建入章,設立公立醫院黨委,改傳統院長負責制為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制定實施醫院黨委、行政議事規則清單,明確黨委會和院長辦公會決策事項及范圍,細化黨委書記及院長的工作職責,把黨的旗幟豎在臨床一線,實現了黨對醫院人才工作、科室建設等的全面領導。
在臨床路徑上,改無序診療為有序診療。建立公益性為導向的考核機制,實行醫務人員收入與工作數量、醫藥質量、責任風險、醫德醫風掛鉤,徹底與經濟收入脫鉤。比如,余慶縣人民醫院臨床路徑病種204個,余慶縣中醫院115個,縣級公立醫院臨床路徑覆蓋率76%。
在績效考核上,改層級績效為崗位績效。將醫院運行成本、費用控制、醫務性收入、群眾滿意度等38個績效指標納入考核,考核結果與財政補助、工資總額、院長年薪和任期目標相掛鉤。績效重點向臨床一線、業務骨干、關鍵崗位以及支援基層和有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合理拉開收入差距。比如,余慶醫務人員收入縣級年均12.04萬元、鄉鎮10.35萬元、村醫5.2萬元。
在優質服務上,改服務不便為便民服務。建立預約門診、“先診療后付費”等近30項便民惠民措施,實現自助繳費掛號,開通手機App、微信公眾號,方便群眾看病就醫;建立醫院內部監督機制,醫院紀檢部門強化內控制度落實,開展醫院風險防控點排查,完善防控措施,壓實主體責任;實行醫德醫風“一票否決”制,將醫德表現與醫務人員晉職晉級、崗位聘用、評先評優和定期考核等直接掛鉤。
在黨建引領下,余慶通過以上改革,醫院管理新體系得以建立,有效解決了管理的陳舊性問題,增強了醫衛機構和醫衛人員改革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改革以來,藥占比降至22.7%,醫務性收入升至41.2%,基藥配備率達75.8%、使用率達65.1%,臨床路徑覆蓋率達76.1%。
3.強化黨建引領,構建融合發展新體系,破解發展失衡性。在體系融合上,改重醫輕衛為并重發展。在抓好醫藥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注重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醫藥機構在做好醫藥服務的同時,加強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做到兩種職能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撐。
在醫共體建設上,改個體推進為整體推進。按照責任、利益、發展共同體的要求,以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為牽頭、鄉鎮衛生院為成員,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實行一體管理。組建醫共體,實現縣域醫共體全覆蓋,實行資源整合、信息共享、業務統一、人員互派、考核統一等運行措施,變成員單位各自為政為統一運行。
在家庭醫生簽約上,改坐等服務為上門服務。以團隊簽約服務形式,為群眾提供預防保健、康復診療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建立醫藥機構、醫務人員與群眾之間良好的契約服務關系,形成基層首診。
在雙向轉診上,改無序就醫為有序就醫。建立雙向轉診制度,明確轉診對象,規范轉診流程,實現雙向轉診無縫對接,改無序就醫為有序就醫。
在黨建引領下,余慶醫改通過以上措施,基本形成了“小病在村、一般病在鎮、大病在縣、康復回鎮村”的合理就醫新格局。改革以來,縣域內就診率達91.2%,鎮村門診量占比71.6%、住院量占比44.2%,群眾實際報銷比例68.5%,大病實際報銷比例84.6%,群眾滿意度連續七年位列全省前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大的制度優勢是黨的領導。余慶強化黨建引領醫改的實踐,牢牢抓住黨建引領這一關鍵因素,堅持按照“工委牽總、支部牽頭、黨員牽手”的思路,為全縣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構建了堅強的戰斗堡壘,形成了可推廣、可借鑒、可復制的“余慶經驗”,對全面推進新時代醫改事業有著重要啟示。
余慶醫改,強化黨建引領,始終堅持醫藥衛生事業為人民,落實政府辦醫職責,通過對醫務人員工資、醫藥機構歷史債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實行財政兜底政策,加強對全縣醫藥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發展規劃、體制機制的統籌規劃和管理,使政府在醫改事業中有效實現回歸了“主角”。實踐證明,醫藥衛生事業的改革,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公益性,才能使改革的“紅利”最終能夠歸人民共享,才能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余慶醫改,強化黨建引領,立足提升醫藥衛生機構的服務質量,以建立醫藥衛生機構現代管理體制為抓手,通過對管理體制、人事薪酬等一系列體制機制的不斷突破,在內部考核、臨床路徑、學科建設等方面實行精細化管理,有效激發了醫藥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的活力,使得醫藥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得以有效提高。實踐證明,加強黨對醫藥衛生事業的全面領導,以醫藥衛生機構現代化管理為抓手,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破除已有體制機制的藩籬,推進醫藥衛生事業治理現代化,是解決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難題的治本途徑。
余慶醫改,強化黨建引領,堅持統籌發展,通過組建醫共體、推進差異化發展、信息化建設等,實現了資源共享、城鄉聯動,醫衛融合,使全縣醫藥衛生事業得到全面協調發展。實踐證明,醫藥衛生事業是一項整體性事業,要推動醫藥衛生事業綜合改革,必須強化黨建引領醫改,秉承“全局觀”“一盤棋”思路,做到上下聯動、橫向互動,統籌推進醫藥衛生事業全面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