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蘭
小兒腦損傷是兒科系統的常見疾病,一般在出生前后或是嬰幼兒時期發病,為腦室周圍-腦室內部出血、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等引起的,誘發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小兒腦損傷等疾病[1,2],嚴重影響到兒童的健康成長發育,目前已引起臨床醫務人員的廣泛關注重視,但是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和藥物,康復治療是常用的治療方法,可以極大限度的改善神經功能障礙,促進腦損傷的修復[3]。針灸療法是中醫學中的外治法之一,在小兒腦損傷中應用可通過頭針刺激改善腦部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元修復再生。本院將針刺與康復治療結合起來取得滿意的療效,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兒科2015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腦損傷患兒中選出600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成2組,對照組患兒300例,男患兒167例,女患兒133例,年齡4~28個月,平均(19.3±4.3)個月;致傷原因:59例顱內出血,123例缺血缺氧性腦損傷,54例宮內窘迫,49例高膽紅素血癥,15例不明原因。觀察組患兒300例,男患兒171例,女患兒129例,年齡5~30個月,平均(19.7±4.5)個月;致傷原因:61例顱內出血,120例缺血缺氧性腦損傷,59例宮內窘迫,44例高膽紅素血癥,16例不明原因。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標準,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全部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2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兒在入院確診后均給予常規糾正酸中毒、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降低顱內壓、神經營養等治療,同時對照組患兒給予康復治療:根據患兒的病因、月齡、病情變化等合理給予肢體康復訓練、經皮神經電刺激等。沿著患兒經絡的走向,用推拿、按、拍、點、揉、捏、抖等方法,分別在患兒的命門、承山穴、曲池穴、昆侖穴、腎俞穴、百會穴、環跳穴、風池穴、肝俞穴、委中穴、脾俞穴等進行上述手法的康復刺激治療,過程中,如果患兒有痙攣現象,采用輕柔手法,全身肌肉放松,降低肌張力后,采用彈撥肌腱等刺激手法,堅持指不離經穴,手不離皮的原則,先后順序,由輕變重,2次/d,30 min/次。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針刺療法:使用1.5寸頭針,與頭皮呈15°角,于帽狀腱膜下刺入,針感不滯澀,停留時長60 min,頻率為300次/min,進針3次。具體操作:選穴包括神庭、本神、四神聰,采用實證瀉法,虛證補法,虛實并不明顯者,則采用平補平瀉法。對于運動障礙的患兒增加運動1區、平衡區、足運感區的頭針穴位;對于語言障礙的患兒增加語言1區、2區、3區的穴位;對于氣虛的患兒增加精神情感區的穴位;對于心肝火盛患兒加額旁1、2線穴位。頭針取患兒的足運感區、智力區以及語言二三區,體針則選擇風池穴、內關穴、百會穴、合谷穴及三里穴等。進針方法:選擇針與皮膚呈15°夾角進針,快速將毫針刺入頭皮下,待針尖到達帽狀腱膜下層,調整針尖方向,使針與頭皮平行,繼續推進直達所需要達到的深度。留針約20~60 min,并手法捻針。每日1次,連續1個月為一個療程。康復訓練:治療過程中,對患兒進行引導式教育、運動學習療法等等,幫助患兒掌握肌肉控制訓練的技巧,讓患兒的運動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密切觀察患兒的言語能力、思維能力、行為能力等。在這一方面,語言訓練(認知、理解、發聲等)、感覺統合訓練、運動訓練、家庭康復訓練等,幫助患兒控制病情,同時,可以結合運用中國傳統的康復療法,對患兒進行適當的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可以起到抗癲癇的作用。患兒癥狀改善不明顯,可采取神經刺激治療的方式,運用電、磁、紅外線、超聲等,對患兒進行神經刺激治療,緩解患兒肢體痙攣的情況。認知訓練:先對患兒進行提問等方式,對患兒的視覺、聽覺等方面進行刺激,讓患兒能夠配合醫生去進行思考,并引導患兒多進行行走、站立等,幫助患兒改善精神運動發育遲緩的情況,形成良好的姿勢反射,有益于患兒病情的控制。另外,還可在家長全程在場的情況下,康復醫師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為患兒制定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案:①上肢訓練。指導患兒向健側側臥,將雙腿彎曲,向前伸直雙手,用力往前推;托起患兒患側手臂,讓患兒保持肘關節伸展并朝外側推開,治療人員將患兒手臂推回;在對患兒進行上述訓練時,將患兒的拇指、頸部、脊柱、肩胛帶作為控制患兒反射性行為的關鍵點。②下肢訓練。保持患兒膝關節內收,輔助患兒將患腿跨放于健腿上,緩慢控制條件下將下肢釋放,達到前傾骨盆的目的;讓患兒彎曲雙腿坐立,保證雙腳不離地的前提下,進行下肢各關節的控制訓練;讓患兒坐立,先讓雙腳著地,然后慢慢進行彎腿,將雙腿抬起;讓患兒保持仰臥,將雙腿彎曲,然后實施行走、踝關節彎曲等訓練。康復治療師首先通過日常的相處及陪伴獲得患兒的信任,然后以親身示范并引導患兒跟隨學習的方式對患兒進行穿衣、脫衣、進食、如廁等的教育,在患兒跟隨完成后,無論好壞,家長和治療師均需對患兒進行鼓勵,進而鼓勵患兒的積極性;當治療師不在時,家長要密切注意患兒的言行及心理情況,并及時反饋給治療師,以便于治療師及時完善治療計劃;由于康復治療耗時較長,對部分患兒來說難度較大,而小兒屬于好動群體,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對患兒情緒的安撫。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治療效果的評估,基本痊愈:患兒意識清醒,活動自如,能完成同齡兒的標志性動作;顯效:患兒意識清楚,肢體活動基本恢復到同齡兒的相同程度;有效:患兒的相關伴隨癥狀明顯緩解,但肢體動作等尚未恢復到同齡兒的程度;無效:病情無顯著好轉。②神經行為發育:采用Gesell發育診斷量表評估患兒的神經行為發育狀況,分成社會適應性、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社交幾個方面,對比2組治療前后的各個方面發育商(DQ)。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8.0軟件對計數數據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對比 詳細見表1。

表1 2組的治療效果 (例,%)
2.2 2組患者的神經行為發育狀況對比 詳細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神經行為發育商[DQ值] (例,
隨著國家出生率增加,兒童健康問題也逐漸受到關注,許多兒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出生后表現出小兒腦損傷的情況,導致兒童的精神發育受阻,甚至出現智力低下、社會適應能力低的情況,非常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對于家庭和睦、社會和諧,許多兒童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因此,需要采取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措施,而根據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小兒腦損傷患兒智力水平也會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小兒腦損傷是嬰幼兒的常見疾病,是出生前后各種因素引起的腦損傷或是腦發育異常出現的以運動障礙、行為異常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隨著病情的進展可能發展為小兒腦損傷等,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發育,給家庭帶來重大負擔。而造成小兒腦損傷的因素較多,如:母體因素、宮內窘迫、早產、遺傳因素、重癥黃疸,及時規范性治療有助于促進患兒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修復,促進患兒的健康成長發育。
中醫認為腦損傷屬于“五遲”范疇,主要是因為肝腎不足,氣虛血虧。中醫典籍記載,針刺能疏通經絡,調節陰陽,補腎疏肝。根據《素問·脈要》中的內容可知,采取針刺治療的方式,幫助腦損傷的患兒舒經活絡,改變經絡不通常的情況,并且有益于陰陽調節。加強小兒腦損傷的治療非常重要,腦損傷不僅對患兒的身體、心理、成長、學習等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還可能對患兒的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產生影響。小兒腦癱讓許多患兒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并且還容易出現智力低下、社交能力差的情況,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針刺療法是中醫學外治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補益肝腎等作用[4,5]。對于小兒腦損傷,采取頭針治療,根據患兒的病情表現合理選擇穴位,通過頭針的刺激增加大腦皮質的供血,提高腦組織攜氧能力,修復受損的神經元,并促進神經元再生,使受損腦部區域功能得到代償[6]。現代醫學指出:中醫學頭針有助于促進神經生長因子的表達,促進小兒大腦發育,改善神經行為發育狀況。針刺療法以強刺激和促進神經細胞分化、維持神經細胞的功能、調節突觸結構和數目,促進突觸發育成熟。同時針刺還有助于促進內源性神經干細胞的增殖分化,有利于改善大腦微循環,促進大腦的發育[4]。將針刺療法與康復醫學中的康復治療結合起來用于小兒腦損傷治療中,兩種方法從不同途徑著手,促進患兒受損腦組織、神經元修復,促進大腦發育[7]。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神經行為發育商高于對照組。結合對比分析可知,結合應用中醫針刺與康復訓練療法,能夠很好的針對小兒腦損傷的治療特點,治療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高。
綜上,針刺結合康復治療小兒腦損傷安全有效,改善患兒的神經行為發育狀況,促進患兒健康成長,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