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永華 伊 飛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疾病,發病率高,以眩暈、頭痛、頭暈等為臨床癥狀,病程時間長、易反復發作,若不及時接受有效治療,會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及習慣發生改變,加上人口老齡化加重,致使該疾病發病率不斷提高,并呈低齡化趨勢[2]。本研究對本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00例采取不同治療方案給予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00例臨床資料,按隨機數字表分為2組。對照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54.68±10.37)歲,病程5個月至4年,平均病程(2.07±0.36)年;研究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30~73歲,平均年齡(54.25±10.97)歲,病程6個月至4年,平均病程(2.18±5.08)年。比較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符合醫學倫理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排除標準 資料不完整者,血液免疫系統疾病者,心理、精神疾病者,妊娠、哺乳期者,因某原因中途退出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使用中醫針刺治療,選取主穴:足三里穴、太溪穴、太沖穴、三陰交穴、風池穴、風府穴、頸夾脊穴,配穴:合谷穴、太陽穴、太椎穴、印堂穴、天柱穴,應用提、插、捻、轉法,平補平瀉,對患者風池穴、頸夾脊穴針灸,并根據其具體情況實施補瀉手法,每次針灸20~30 min,每天1次,連續治療2周后休息2 d,再行下一個療程,需連續治療4周。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推拿手法治療,患者取坐位,肢體自然下垂,放松深呼吸:對患者頸肩部、頸枕、患側上肢進行理筋及分筋;在風府、合谷、風池、外關、天宗等穴位采用點、揉、拿、摩、拔伸法放松患者頸項和肩背部肌肉;雙手托在患者兩側下頜,枕部用拇指頂住,緩慢向上提拉,連續放松30 s,反復多次,提拉過程中實施被動運動,如前屈后伸、旋轉、側展等運動。每次30 min,每天1次,連續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對比2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顯效:患者治療后疼痛、眩暈等癥狀基本消失,日常生活及工作恢復;有效:患者治療后疼痛、眩暈等癥狀明顯改善,日常生活及工作基本恢復;無效:患者癥狀無改變甚至加重。使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估,主要包括頭痛(2)分、肩頸痛(4)分和眩暈(16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改善效果越佳;使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2組患者生活質量,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3,4]。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 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96.00%比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2 2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 治療前2組癥狀評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肩頸痛(3.82±0.19)分、眩暈(12.11±1.26)分及頭痛(1.80±0.17)分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評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生活質量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80.24±16.91)分明顯比對照組(65.66±15.81)分高,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椎動脈型頸椎病在臨床骨科是一種較為常見疾病,其發病率高,主要以眩暈、頭痛、頭暈等為臨床癥狀,具有病程時間長、易反復發作等特點,若不及時進行有效干預,一定程度上可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帶來嚴重影響[5]。近些年,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重,且加上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及生活習慣均發生改變,導致該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并趨于低齡化[6]。為探討中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及預后分析,本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00例臨床資料予以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96.00%比對照組高,差異具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肩頸痛(3.82±0.19)分、眩暈(12.11±1.26)分及頭痛(1.80±0.17)分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具統計學意義,結果與臨床相關研究結果相符合,表明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使用中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臨床療效顯著,不僅能緩解患者頭痛、眩暈等臨床癥狀,還能有效提高其臨床療效。分析原因:中醫學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可納入“眩暈”“頭痛”等范疇,多認為與腎虛密切相關,氣血虧虛、痰濁中阻、肝腎不足、過度勞損等均是該疾病主要病證[7]。人體受到風寒濕邪入侵,入侵至體內經絡和關節,致使機體氣血凝滯,脈失所養,營衛阻滯不通,不通則痛,進而引起了椎動脈型頸椎病[8]。因此,椎動脈型頸椎病其病理機制可歸納為頭頸部經脈氣血失調,經氣運行不通,髓海空虛,腦失所養所引起[9]。針刺是中醫特有的一種治療方式,可以舒筋通絡,能夠促使神經以及肌肉腫脹消除,有助于緩解、消除椎枕肌群緊張及肌肉痙攣現象,使神經壓迫減少,增加腦部血流供給,有效調節交感神經興奮性。此外,對患者夾脊、風池等穴位進行針刺,可以有效緩解其肌肉僵硬、肌肉酸痛等不適感,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和血管功能[10]。另外,推拿在臨床上也是治療頸椎病的一種有效方法,該方法能改善頸椎生理曲度,進行糾正,緩解或解除對頸神經根壓迫的刺激,進而減輕肌肉、頸項背部筋膜、軟組織痙攣情況,使血管、韌帶、肌肉張力及彈性恢復,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使炎癥吸收加快,從而達到緩解消除肩頸麻木、疼痛等目的[11,12]。同時,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80.24±16.91)分明顯比對照組(65.66±15.81)分高,差異具統計學意義,進一步證實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使用中醫針刺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更能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預后康復。受外部環境與樣本例數等因素制約,關于2組患者臨床依從性,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予以分析補充。
綜上所述,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使用中醫針刺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效果顯著,能緩解患者頭痛、眩暈等臨床癥狀,改善生活質量,還能有效提高其臨床療效,臨床上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