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浩 高 翔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腦梗死和腦出血等腦血管疾病逐漸成中老年人群常見多發的疾病,并且呈現出低齡化趨勢,引起了人們普遍關注[1]。雖然,腦血管疾病的診療水平不斷提高,患者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幸存患者中仍然有75%左右出現各種各樣的肢體功能障礙,其中痙攣性偏癱就是腦血管病后多發的一種后遺癥,這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質量,也給其家屬帶來了沉重的家庭負擔[2]。目前,西醫學常通過康復訓練、手術、抗痙攣藥物等對患者進行治療,然而這些方法在有效性、可操作性及經濟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2]。中醫學認為腦血管病后痙攣性偏癱屬于“筋病”“痙癥”范疇,病因以人體陰陽失衡、經筋失養所致脈絡瘀阻為主。本研究擬了解中醫針藥結合對腦血管病后痙攣性偏癱患者的療效,為該病的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腦血管病后痙攣性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例數、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方面與對照組患者基本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臨床上確診為腦梗死或腦出血病后的痙攣性偏癱;②年齡在45歲到70歲之間;③沒有危機生命的嚴重疾病;④本人及家屬同意參與研究,且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對針灸和中藥不耐受的;②其他原因引起肢體痙攣的;③其他不宜納入研究的情形。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腦血管病后痙攣性偏癱患者每日1劑由芍藥30 g,甘草20 g,伸筋草20 g,當歸15 g,熟地黃15 g,雞血藤10 g,地龍3 g,全蝎6 g配成的芍藥甘草湯,分2次用水煎服,隨癥加減,療程為8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施以針刺治療,具體為:選擇0.3 mm×40 mm毫針在極泉、內關、尺澤、大陵、太溪、三陰交等陰側穴位處以插捻轉瀉法行針,隨后在曲池、合谷、外關、太沖等陽側穴位以提插捻轉補法行針,每次留針30 min。
1.4 觀察指標 采用臨床痙攣量表(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評定患者下肢痙攣程度[3];采用改良Ashworth評分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評定患者肌張力:無痙攣現象為0分,有輕微痙攣則為1分,痙攣明顯則記2分,有影響活動的痙攣現象則記3分,有影響肢體屈伸的痙攣現象則為4分[4];采用Barthel指數量表(Barthel Index,BI)評定患者日常生活改善情況,共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治療效果越好[5];采用Fugl-Meyer運動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定患者運動能力恢復情況,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治療效果越好[6]。

2.1 2組患者CSI評分情況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CSI評分與對照組基本一致(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CSI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CSI 評分情況比較 (例,
2.2 2組患者MAS評分情況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MAS評分與對照組患者基本一致(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MA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MAS評分情況比較 (例,
2.3 2組患者BI評分情況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BI評分與對照組患者基本一致(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BI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BI評分情況比較 (例,
2.4 2組患者FMA評分情況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與對照組患者基本一致(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FMA評分情況比較 (例,
腦血管患者病后常產生很多后遺癥,這其中痙攣性偏癱就是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臨床上常表現為患病肢體肌張力顯著增高,腱反射亢進,進而出現肢體痙攣[7]。中醫學認為,腦血管病后痙攣性偏癱多是人體陰陽失衡、經筋失養進而脈絡瘀阻所致。《素問》有云:“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難經》指出:“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因此,治療腦血管病后痙攣性癱瘓以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為要。
本研究所用芍藥甘草湯取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方中白芍味酸、苦、甘,味酸入肝,斂陰生津,可養血柔肝、平抑肝陽,有柔筋舒攣、緩急止痙之功效;方中生甘草有補中緩急,清熱解毒之功效;白芍和生甘草合用,酸甘化陰,可用于治療陰虛血少,經筋失養所致的經筋抽搐等疾病[8]。針灸療法是中醫重要外治方法,可配合中藥內服提高治療效果。其中,《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指出:“極泉治四肢不收”“外關治肘臂不得屈伸”;《針灸聚英》云:“中風肘縮,治內關”;《玉龍歌》提出:“筋急不開手難伸,尺澤從來很認真”;《針灸甲乙經》云:“偏枯不仁,手瘛偏小筋急,大陵主之”;《針灸大成》中記載針刺曲池可治偏風半身不遂;《靈樞·根結》提到:“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說明針灸過程中可以補虛瀉實,調和陰陽,使機體由陰陽失衡狀態調和為陰陽相對平衡狀態。本研究通過提插捻轉補法對極泉、內關、尺澤、大陵、太溪、三陰交行針,可緩解痙攣癥狀;通過插捻轉瀉針法對曲池、合谷、外關、太沖行針,有疏通筋絡之功效[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CSI評分和M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這說明針藥結合解攣效果優于單獨使用中藥;觀察組患者的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說明針藥結合對于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優于單獨使用中藥;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說明針藥結合對于改善患者運動功能的效果優于單獨使用中藥。本研究中,芍藥甘草湯有調和氣血之功效,針刺有平衡陰陽的功效,故針藥結合治療腦血管病后痙攣性偏癱的療效優于單獨使用中藥。本文的研究結果與趙運昇、張穎等和王國書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7-9]。
綜上所述,中醫針藥結合療法可以有效緩解腦血管病后痙攣性偏癱患者的痙攣狀態,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