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林麗 李彩萍 張 琳
放化療是治療血液腫瘤的重要治療手段,造血功能下降、骨髓抑制導致白細胞數量減少是放化療過程中常見的并發癥,而常規西藥治療效果不穩定,且作用時間短[1,2]。甘麥大棗湯是傳統中藥制劑,現在藥理學研究發現[3],甘麥大棗湯具有減輕化療藥物的毒性,升高白細胞計數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甘麥大棗湯對血液腫瘤放化療后白細胞及免疫功能的影響及認知護理綜合管理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血液腫瘤患者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5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21~65歲,平均(44.64±8.18)歲;腫瘤類型:急性髓性白血病12例,多發性骨髓瘤8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15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4例,惡性淋巴瘤6例。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23~68歲,平均(44.15±8.29)歲;腫瘤類型:急性髓性白血病13例,多發性骨髓瘤7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14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4例,惡性淋巴瘤7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疾病類型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可比較分析。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病理學及細胞學檢查明確診斷為血液腫瘤者;以發熱、惡寒、食欲不振、易反復感冒等為主要癥狀者;患者及家屬已簽訂知情同意書等。排除標準:存在急慢性感染者;患有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有心、肝、腎等嚴重功能不全者等。
1.3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針對疾病類型給予相應的放化療方案,治療期間對嘔吐、感染及過敏患者等對癥支持治療,放化療后檢測患者白細胞計數,當低于4.0×109/L時應給予升白細胞的藥物治療,其中對照組給予鯊肝醇片(江蘇鵬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3581,20 mg/片),1片/次,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甘麥大棗湯,藥方組成:浮小麥50 g,炙甘草20 g,大棗10顆。隨癥加減:咽中不適,如有物梗阻等氣滯痰郁者,加制香附10 g,姜半夏10 g,厚樸10 g;惡心嘔吐重者,加竹茹12 g,姜半夏12 g;頭暈神疲、多思善慮者,加當歸10 g,黃芪15 g,黨參15 g;食欲減退者,加雞內金15 g,砂仁 6 g。水煎至約120 ml湯藥,1劑分2次服用,1劑/d。經過半個月的治療癥狀明顯改善者可改為隔日1劑。2組均連續治療4周。同時均給予認知護理綜合管理干預:①合理認知法:護理人員可積極主動地與患者溝通,讓患者感受到關心、愛護以及被尊重的感受,使患者建立正確的認知從而減少或消除患者不良情緒,促使患者養成與不良想法斗爭的習慣,學會自我克服、消除不良情緒;②飲食指導:家屬可為患者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其中富含維生素及無機鹽的綠色葉菜及水果是不可或缺的,主要以易于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及高熱量的食物為主,以提高患者身體機能;③囑患者家屬對患者給予精神和經濟上的支持,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
1.4 觀察指標 ①統計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4]評估2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恢復至4.0×109/L;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雖未恢復至4.0×109/L,但有明顯改善;無效:上述未見改善,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主要檢測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③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2組患者免疫功能。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91.11%)高于對照組臨床療效(71.11%)(P<0.05)。見表1。
注:與對照組相比,1)P<0.05
2.2 白細胞計數比較 治療后2組患者白細胞計數較治療前呈升高趨勢,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白細胞計數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相比,1)P<0.05,與對照組相比,2)P<0.05
2.3 免疫功能比較 2組治療后CD3+、CD4+及CD4+/CD8+治療前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組CD8+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相比,1)P<0.05,與對照組相比,2)P<0.05
放化療是治療血液腫瘤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易降低患者免疫功能,抑制骨髓功能。中醫學雖無相關病名,但中醫學辨證多認為其與脾腎陽虛、氣血兩虧有關,患者經放化療治療易耗氣傷陰,造成機體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異常[5]。且中醫認為骨髓的功能與腎臟、脾臟密切相關,腎藏精,主骨生髓,髓化血液,當腎精充足時可血氣化生進而發揮骨髓的造血功能,并且脾失健運導致氣血虧耗、正氣更虛,機體更加無力抵抗化療藥物與腫瘤帶來的雙重毒性。故應以“扶正祛邪”為主要治療原則。
甘麥大棗湯是出自《金匱要略》中的經典方劑,藥僅三味,既是食品亦是藥品,是極為平和之方,由炙甘草、浮小麥及大棗三味藥材組成,具有調理陰陽、養血安神、補脾益氣的功效[6]。《顧松園醫鏡》曾記載:“甘麥大棗湯以甘潤之劑,調補脾胃為主,以脾胃為生化氣血之源也。血充則燥止,而病自除矣。”炙甘草,味甘性平,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可緩急止痛、補益脾氣及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功效,浮小麥,歸心經,則具有健脾益氣、養心安神的作用;大棗,歸脾胃經,可以補血健脾、養心益氣、緩和藥毒,全方具有促進造血功能恢復、改善骨髓抑制、減少化療毒性的作用。認知護理綜合管理通過改善患者負性情緒,間接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同時補充足夠的營養,提高患者身體機能,促進患者病情的轉歸。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白細胞計數恢復至正常范圍,而對照組總體未到正常值,這與佟玉濤等[7]研究結果一致,提示甘麥大棗湯聯合認知護理綜合管理可顯著提高血液腫瘤放化療患者臨床療效,恢復骨髓造血功能,這與中藥治療發揮多成分、多靶點的治療有關。此外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免疫指標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甘麥大棗湯聯合認知護理綜合管理可明顯提升血液腫瘤放化療患者免疫功能,其中藥理學研究發現[8-10],甘草中甘草酸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變態反應的發生;浮小麥可以保護肝臟,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大棗中有效成分大棗多糖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主要通過促進淋巴細胞增殖、增強補體活性進而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三種藥物聯合使用對本研究中血象偏低的患者有著極大的調益作用。
綜上,甘麥大棗湯聯合認知護理綜合管理可有效提高血液腫瘤放化療患者臨床療效,恢復骨髓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