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學設計”理論(簡稱UbD)指導下,通過設計表現性任務,創設真實的語文學習情境,完成《史記》的整本書閱讀任務。以期有助于最終實現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
關鍵詞:UbD理論;《史記》;整本書閱讀
在“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在具體任務引領下,在真實的語文學習情境中,開展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所得的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所以,“新課標”提出的“學習任務群1——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其任務不再是講幾篇重要的選文、寫幾篇讀后感,而是要始終以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把整本書閱讀發展成一個擴大學生視野、提高閱讀品味、增長閱讀經驗和人生感悟,并以此為起點,有利于學生終身閱讀習慣養成的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
一、“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可不讀
在“新課標”的附錄2《關于課內外讀物的建議》中,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以“文化經典著作”的身份出現。這樣的經典適不適合高中生來閱讀呢?有難度!卻是可以征服的難度。王蒙主張“讀一點費點勁的書,讀一點你還有點不習慣的書,讀一點需要你查查資料、請教請教他人、與師長朋友討論切磋的書”?!妒酚洝肪褪沁@樣能使學生思維得以發展的書。
《史記》對高中生來說,絕不是“舒適地帶”,但也不至于完全陌生。初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各種形式的《史記》內容,我們的生活——這個大語文圈里,也有許多和《史記》相關的信息。但是從不陌生到讀懂,到當成一項語文學習活動來完成,這中間有很長的路要走。再看看《史記》的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一個高中生在沉重的高考負擔下,是無法讀完的。怎么樣讓《史記》閱讀處在“伸出手,踮起腳,跳一跳”就可能達到的區域呢?整合閱讀篇目。通過整合,降低閱讀難度。也許通過這次閱讀,學生無法領略到《史記》的全貌,但如果能激發學生對《史記》的閱讀興趣,拉開學生終身讀《史記》序幕,這不正實現了閱讀經典的目的了嗎?
二、“UbD理論”,新課標,中西合璧,優勢互補
UbD即Understanding By Design,是通過設計來理解。UbD理論是美國課程專家威金斯和麥克泰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提出的教學設計模式——“逆向設計(Backward Design)”,先確定學習的預期結果,再明確用哪些證據去證明預期結果的達成,最后設計教學活動。UbD理論以學生的“學”為課程設計的起點,是以終為始,從學習結果開始的逆向思考,與基于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是相符的。
“新課標”提出的“基于學習任務群的課堂教學”,就是以任務群、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兩大目標的。具體到每個單元的學習,教師結合課程內容提出具體目標,以及證明目標達成的證據,種種的預期都考慮清楚后,再去設計學生具體的學習活動,教師的授課安排,切切實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史記》整本書閱讀教學案例
整個教學過程依據UbD理論,分成三個階段:
(一)目標先行,認清方向
本次教學在高二年級展開。結合學情,目標確定如下:
1.梳理《史記》中常見的文言現象,積累文言閱讀經驗。(語言的構建和運用需要學生在足夠數量的語言活動中自主學習和積累。語法的教條灌輸不能從根本上改進學生的語言品質,要通過多次實踐,歸納總結,上升為理性認識。《史記》是文言文典范規范之作,全書50余萬字,足夠學生實踐練習。)
2.正確全面地評價《史記》中人物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思維發展與提升是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之上的,不僅有形象思維,還要有評價、辨析的批判性思維。)
3.學習《史記》中的表達藝術,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希望學生通過學習文化經典,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愛中華文化,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圍繞這些目標,老師還要思考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如:①作為文言文的《史記》作品,學生的理解難點在哪里?傳統的文言文教授方法能給學生幫助嗎?②作為傳記文學的《史記》,對學生又有哪些獨特的吸引力,這些吸引力能否幫助學生學習《史記》作品?③在學習歷史人物的過程中,如何客觀正確地評價他,并形成多元解讀?④在學習生動有趣的故事時,如何兼顧作者表述歷史的方法?
老師還要思考,學生通過學習,最終將獲得哪些結果呢?這里所說的結果,包括短期目標——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長期目標——能夠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有效應用到新的情境中,并彼此建立起聯系,獲得深層次的理解。
《史記》整本書閱讀的短期目標之一:學生將會獲得的知識包括:(1)文言知識。(2)關鍵術語——本紀、世家、列傳、孝文化、士人意識、互見法、春秋筆法等。(3)《史記》文本的基本組成部分和寫法。短期目標之二:學生將會獲得的技能:(1)借助教師提供的注釋和工具書完成文言文本的閱讀。(2)基于一定的標準對《史記》作品進行分類。(3)具體闡釋自己對作品中人物、主題的理解。(4)學習司馬遷塑造人物的方法。長期目標:(1)進一步理解“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體會史傳文學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并能結合生活實際賦予它新的含義。(3)閱讀《史記》和其他古代史傳文學作品的興趣。
(二)真實情境,促成評價
如果目標明確后,就開始設計教學過程,那就和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區別。逆向設計要求教師“站在評估員的角度進行思考”,必須首先尋找能夠證明學生成功完成理解和遷移的證據。
到底怎么能證明學生讀懂了《史記》這本書呢?我設計了一項表現性任務(讓學習的結果顯現出來):為新高一的學弟學妹編一本獨特的《史記》讀本。要求每個學習小組能夠基于一個標準對《史記》內容進行分類,并提供每篇選文的必要的注釋、解讀、思維導圖,從而編輯成一本獨特的《史記》讀本,最終由新高一的學生選擇。
除此之外,根據階段1的預期結果,還需要其他證據:(1)學習筆記——學生自己研讀時對字詞的理解,對核心人物的把握,對主題思想的體悟,以及對經典語句的賞析和心得。(2)口頭或書面反饋——關于經典人物的課堂交流和書面交流。(3)課堂小測驗——關于文言知識和名句的課堂測驗。(4)宣傳海報——對于本小組編輯的讀本的介紹,要求圖文并茂。學生的評價也很重要,如自評編輯讀本、新高一學弟學妹的評價反饋,在單元學習結束時,反思這次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不足。
(三)設計活動,適時指導
教師圍繞預期的結果,要考慮清楚幾個關鍵問題:需要設計哪些活動來使學生獲得所需知識和技能,如何用恰當的方式指導學生開展學習,選擇哪些合適的材料和資源等等。依照教與學的體驗順序,設計以下學習體驗:
學段1,了解:根據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料,了解《史記》的分類、成書情況,并且跟從教師學習一定的閱讀方法:畫圈點、批注、使用工具書、背誦經典段落等等,能在自己的閱讀中加以運用。
學段2,閱讀:按照閱讀興趣建立學習共同體。把《史記》全書作為閱讀對象,根據閱讀趨向自由組合成學習共同體,并根據教師推薦整合相應的篇目進一步閱讀。參考分類標準舉例:交友文化、著名戰役、女性形象、愛國情懷、人才埋沒、廣納賢士、成語由來、警句名言、傳神摹寫等。這個階段學生主要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進行課外閱讀。
學段3,成書:選取5至8篇選文或者片段成書,內容包括:書名、宣傳海報、前言、篇目選編(配以注釋、賞析、示意圖、思維導圖)、重要文言知識和文化常識。成書后,每個學習共同體要撰寫宣講稿件,到高一新生中宣講,并準備投票工具。得票較多的,可以考慮出版,作為初高中銜接語文讀本。
學段4,交流:學生利用量規對讀本進行自評和小組間互評,然后在全班范圍內分享交流經驗,包括研讀文本時的筆記,歸納總結自己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等。單元結束時,并為自己制定一個今后閱讀《史記》的計劃。
在整個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的自主學習,還準備了包括參考書、文言自測工具、影視資源等在內的工具包,以及從文言翻譯、文本鑒賞、文化傳承等方面制定的三級讀本量規。希望能借助這樣的方式,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潛能,最真實體現學生的水平。
四、幾點思考
(一)文言文教學要“接地氣”
為什么要學習文言文?繼承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如果學生不愿意深入文本,甚至不愿意接觸文本,又怎么能感受里面蘊含的燦爛文化?所以要讓文言文教育“接地氣”,激發學生的興趣,受到學生的喜愛,能牽著學生主動投入到語文活動中來。本文中的表現性任務就是這么個“接地氣”的活動,它不僅有趣,能發揮學生各個方面的才能,關鍵它還是“真的”,真的有學弟學妹聽你宣傳,真的會投你的票,真的會出你編寫的書,這多有誘惑力??!這就是“新課標”提出的“語文實踐活動必須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進行”,因為真實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與思考的興趣。
(二)評估證據“不容小覷”
語文教師與其抱怨應試教育讓語文教學舉步維艱,不如想想如何使評估證據多樣化。因為考試就是“風向標”,“考什么教什么”一時間很難改變。干脆因勢利導,讓評估證據指導教學內容,讓評估證據更趨向于教學目標和核心素養。所以UbD理論中評估證據先于教學內容的設計,并不是求新求異,而是思考問題方式的轉變。
(作者:韓彥,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二中學教師)
[責編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