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閱讀教學中,立足教材文本,理清文本思路,認識文本的思維方法,進行批判性閱讀,是提升學生思維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文本思路;思維方法;批判性閱讀
在常態化的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其思維品質,課堂是主陣地,教材是依托,教師是關鍵。教師要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不僅要掌握訓練方法,還得明確訓練路徑。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理清文本思路,分析文本的思維方法,進行批判性閱讀,是進行思維訓練行之有效的途徑。
一、理清文本思路
文本是作者思維過程的結果呈現。無論是文本內容、表現形式還是作品內容與表現形式之間的關系,離開思路,都無法得到落實。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理清思路的過程,就是分析、綜合等思維活動的過程,這是學生思維發展的良好路徑。
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五律。關于這首詩最后一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理解,向來有不同認識。有人認為,尾聯寫主人不僅以這次歡敘為難得,更約客人重陽再來做客,那時籬菊已開,將另有一番情趣;也有的人認為,這是詩人自己與“故人”的主動約定,體現了詩人與友人之間“忘形到爾汝”的親密無間。兩說都有合理之處。不過,如果考慮詩的思路,題目“過故人莊”,意即到訪老朋友的莊園,首聯寫應約到訪,頷聯寫故人莊前所見,頸聯寫賓主相得,尾聯收束,申述“再過”之約,回應題目,那么“過故人莊”的主語是“我”(詩人),則收束句主語也是“我”,因此第二種解讀比較合乎作者的本意。
《蘭亭集序》的主旨,有人認為是批判當時流行的崇尚虛無的人生觀,也有人認為是表達對于美好人生的深切摯愛。我們也不妨從思路的角度做一下分析。作者首先描寫蘭亭雅集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感慨“信可樂也”;由此反向聯想到時光易逝、生命短暫,深感“豈不痛哉”;再瞻前顧后,“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古今概莫能外,“痛”因此被“鈍化”,成為千古之“悲”。因此,作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想留住這些凝聚著生命體驗的詩作,借以實現對于死與生的忘情與達觀。這是這篇序言的主旨。《蘭亭集》中收入的王羲之及其他與會者的詩的內容,以及同時代流行的思想觀念,也可以作為佐證。離開思路,單純從作品的片斷出發,很難作出合乎實際的判斷。
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筑的特征》入選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不少老師抓住“中國建筑”和“特征”組織教學,看上去內容集中,過程清晰。但是,由于忽視了對文本完整思路的梳理,學生不能理解“用我們自己建筑上的優良傳統來建造適合于今天我們新中國的建筑”這樣包含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主張的良苦用心;對于“這一切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民所承認,我們可以叫它做中國建筑的‘文法”這樣的比喻的意義和作用難以理解;對作者用將近一半的篇幅來談建筑的法式,談中外建筑的相似性的目的無從知曉。思路分析的缺失,使得對文本中材料選擇的內在依據和內容之間內在聯系的探求也缺位,學生學到的只是扁平的關于中國建筑的知識,既不能從學習過程中認識文本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的系統性、深刻性、創新性和邏輯性,也不能通過自己對文本內容的判斷、分析、比較、推斷、綜合,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文本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方面的作用被弱化,教學的效果當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分析思維方法
文本是作者運思的結果,是思維的結晶。按現代賦形寫作理論,文本的寫作過程中,作者要運用隱思維,以保證文本“言之有理”。閱讀教學,離不開對思維方法的分析。
有學者指出,比喻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感知、思考、認識宇宙萬象和人自身的一種思維模式。在文學性文本中,比喻使事物或事件從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中解放出來,重新組成一個審美的世界。《再別康橋》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如果沒有了比喻,讀者就很難真切地體會在那個特定的時空里,令詩人陶醉得心癡神迷的美。在非文學性文本中,比喻通過與甲對象本質不同而又有相似之處的乙對象來婉轉曲折地認識甲對象。先秦諸子的作品,如《孟子》《莊子》《荀子》等,均以比喻作為重要的思維方法。如果去掉比喻,這些經典作品的說服力、特別是感染力將大打折扣。但“任何比喻都是跛腳的”,因此,在議論性文字中,比喻通常作為一種輔助性的論證方法。
現當代作品,在思維方式上更科學。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分析《題李凝幽居》中的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以為:“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這里,運用的是事物相互聯系的辯證思維。
思維的邏輯性分析是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古代經典中不乏邏輯性嚴密的文本,但邏輯上存在漏洞的不在少數。比如《寡人之于國也》中,論王道之始,“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這是假言推理中的必要條件推理,其規則之一是,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肯定前件“不違農時”,并不能就肯定后件“谷不可勝食也”。下文“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邏輯關系與上句相同。接著,作者上述推理的后件,作為后一組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前件:“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然后是再一次重復這個推理過程:“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由于運用氣勢十足的排比和環環相扣的遞進,使得“王道之始”“王道之成”的景象“看上去很美”,感染力十足;但邏輯的不嚴密,卻使得孟子繪出的“王道”大廈的基腳只能建立在浮冰上。
引導學生就作者在文本中所運用的思維方法進行分析,能幫助學生深度認知作品,提高思維能力。
三、進行批判性閱讀
厘清文本思路,分析思維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批判性閱讀能力。批判性閱讀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質疑、分析、評判,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斷的閱讀,它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進行批判性閱讀,要以平等的態度與文本進行對話。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站在中立者的立場以理性的態度對文本進行審視,對文本的內容表達、推理判斷、結論陳述等做出自己的認識、評價,不盲從,不輕信。不因自己已有的思考而對文本中的觀點產生偏見,不以情緒化的判斷和先入為主的堅持代替理性思辨。
進行批判性閱讀,要尊重文本的獨立性。寫入文本的材料,觀點是不是正確,不取決于誰說的,在什么時候說的,而取決于說的是什么,怎么說的。因此閱讀應該首先關注文本自身。不少教師在指導閱讀時,常常先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這樣的介紹很容易使學生對文本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進而形成一種的習慣:在閱讀相對熟悉的作者的作品時,往往將自己對作者和背景的一些片面的印象作為自己的觀點,從文本中牽強地找尋“證據”;在閱讀陌生作者的作品或背景不明的作品時,則找不到抓手,陷入茫然無措之中。高考語文閱讀通常是學生感覺困難的部分,也常常是得分比較低的部分,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教學過于強調“以意逆志”而忽視了對文本的獨立性的尊重。
進行批判性閱讀,要重理性分析。要以理性的態度,運用分析、推論、反思、評判等方式審視文本。比如,在句子的層面上,批判性閱讀要求分清事實陳述和觀點陳述。一般文學性較強的作品,常常以后一種方式進行陳述,“筆端常含感情”,批判性閱讀要求我們既要通情,又要達理。
理性分析的對象,可以是文本自身,可以是他人對文本的評價,可以是閱讀者對文本的初始認識。例如,在學習《鴻門宴》時,有學生就指出,說“項羽剛愎自用”理由不足。教師可指導學生就文本中項羽的多個材料進行分析,也可提供其他人對項羽的多種評價進行綜合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做有理有據的分析,能使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邢秀鳳:《語文課思維教學的必要性和實施策略》,《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
[2](美)文森特·賴安·拉吉羅:《思考的藝術》(金盛華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
[3](美)凱瑟琳·帕特里克:《創造性思維十一講》(童仁川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
(作者單位:何小幼,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教體局教研室)
[責編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