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璐
(本溪市中心醫院,遼寧 本溪 117000)
伴隨著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逐漸增多,常規性護理服務模式往往無法達到最佳的臨床護理效果[1-2]。而隨著我國臨床護理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臨床護理服務模式也日趨多元化。循環護理服務模式,是目前針對于心內科老年患者最佳的臨床護理服務模式[3-4]。那么,為了分析針對于心內科的老年患者,循環護理服務模式臨床應用價值,本次臨床觀察實驗研究選取于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本院心血管科所收治患者106例為研究對象,針對一些患者循環護理服務模式,以下為本次臨床觀察研究的結果:
1.1 研究對象:選取于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本院心內科所收治患者106例為研究對象:干預組男性患者為27例,女性患者為26例,年齡47~77歲,平均年齡(65.08±3.08)歲;常規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50~81歲,平均年齡(66.10±3.10)歲;患者與家屬已知情并同意本次試驗,均簽署知情的同意書。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基本意義,具有著一定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服務模式包含常規的健康宣教、各項生命體征監護、用藥指導等常規護理服務;干預組,則采用循環護理服務模式,以下為具體操作:①計劃P階段:成立循環護理模式之下的心內科專護小組,由護士長帶領所有責任護士,一同結合患者實際病情狀況,為每一位患者建立個人的健康檔案,對于患者一般基線資料做好詳細的記錄。在循環護理服務工作開始前期,心內科專護小組內部所有護士均需經過系統化的培訓。在護理服務初期,必須先確認好患者真實意愿及需求,為患者制定科學的、合理的循環護理服務方案與計劃,以能夠提高心內科臨床護理服務質量及滿意度,提高廣大老年患者對于心內科臨床治療及護理工作的依從性;②執行D階段:待老年患者入院之后,專護小組所有護士需快速地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綜合評估,并為每一位患者建立個人心理健康調查檔案;患者初入院時,護士必須面帶笑容,且富有親和力地向前迎接患者,快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多與患者交流溝通。針對一些存在消極情緒及不良心理的患者,護士應當通過與患者的交流,切實地了解到這些消極情緒及不良心理實際來源,做到從源頭上入手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慰藉及指導,以能夠消除患者消極情緒及不良心理,消除患者對于陌生環境所產生的恐懼感及焦慮感等,讓患者能夠樹立正確的治療觀念,克服的負面地方心理作用,讓患者能夠擁有一定的自我心態改善與情緒調節的能力;護士需要實時的與患者家屬予以高質量的溝通交流,為患者構建一個和諧、溫馨的治療環境。在護士與患者家屬密切的配合下,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療觀念,以避免出現對患者過渡的保護或者過于放任等情況。護士人員可以指導患者家屬以耐心傾聽與情感疏導的形式給予患者以情感的撫慰,讓患者能夠緩解心理壓力、舒緩消極情緒等;針對長期治療的心理誤區,護士應當及時予以糾正,向患者詳細講述關于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常識,臨床治療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等,讓患者能夠對心血管疾病有初步的認識,并熟悉臨床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等,提高患者對于臨床治療的依從性;護士需幫助患者調整最為科學合理的作息及飲食習慣,讓患者能夠合理的安排每日休息時間,保持充足的睡眠。在日常飲食上,應當結合心血管患者實際病情,制定日常健康飲食方案;此外,護士還需結合患者病情好轉情況,為患者制定每日訓練方案與計劃,多鼓勵患者開展一些慢走、做操等有氧運動,以提高人體功能的免疫能力,不僅能夠愉悅身心,還能夠對于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可起到一定輔助作用;③檢查C階段:由心內科專護小組的護士長遵循循環護理服務模式基本理念及心內科護理制度等,監督各項護理服務工作落實情況,做到每月至少隨機抽查一次,切實地了解每一位責任護士的溝通水平、操作水平、服務態度等各項服務服務質量情況,護理服務滿意度及護理效果情況,患者對于臨床治療及護理服務的依從性情況,患者生活質量及不良事件實際發生情況等,結合這些指標情況,對每一位護士開展綜合性的考核評價。依據綜合考核評價結果,針對護理服務考核成績較為突出的護士,應適當給以一定獎勵,以鼓舞士氣,充分調動起所有護士對于護理服務工作的積極性。而針對一些綜合考核評價較低的護士,應當給予一定處罰,以能夠對其他護士起到一定警示作用,激發起所有護士對于心內科臨床護理工作的積極性,能夠保持著最佳的工作狀態開展心內科臨床護理服務工作,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及滿意度,拉近護患之間的關系,提高患者對于臨床治療及護理服務的依從性,消除患者心理障礙,積極主動地配合臨床治療及護理工作;④處理A階段:把綜合考核評價結果以表格形式公示出來,深度剖析心內科所有護士在開展護理服務工作期間所存在著一定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糾正,逐步完善心內科的護理管理各項制度,提高心內科臨床護理服務操作流程的標準化程度,做到實時化分析及調整心內科各項臨床護理服務工作,之后再進入到下一個護理服務循環步驟。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對于臨床治療及護理服務的依從性指標評分情況。②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指標評分情況。③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情況。④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反應指標評分情況。⑤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指標評分情況。⑥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指標評分情況。
1.4 療效的評定指標:①有效:患者在接受護理服務之后,心理狀態、生活質量等各項臨床指標均可恢復于正常指標狀態當中;②顯效:患者在接受護理服務之后,心理狀態、生活質量等各項臨床指標均有較為明顯的改善表現;③無效:患者在接受護理服務之后,心理狀態、生活質量等各項臨床指標并未有好轉跡象或有加重情況出現。總有效率(%)=顯效+有效;臨床治療及護理服務依從性指標評分、護理干預效果指標評分、生活質量指標評分、不良事件發生率指標評分、護理質量及滿意度指標評分等,均為評分越高,則有效性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本實驗借助于專業的統計學SPSS20.0該系統軟件,以χ2該檢驗計算法來進行資料計數,使用以t值該檢驗計算法來計量資料。若P<0.05,則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的差異性。
2.1 兩組患者對于臨床治療及護理服務的依從性指標評分情況:通過對兩組的數據做出的對比,可以得出相對于常規組,干預組患者對于臨床治療及護理服務的依從性指標評分,略占一定臨床應用優勢,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差異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于臨床治療及護理服務的依從性指標評分情況[n(%)]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指標評分情況:通過對兩組的數據做出的對比,可以得出相對于常規組,干預組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指標評分略占一定臨床應用優勢,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差異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指標評分情況[n(%)]
2.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標評分情況:通過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數據做出的對比,可以得出常規組患者情感功能評分為(32.45±3.78)、精神健康評分為(40.65±3.32)、社會功能評分為(34.23±5.23)、精力評分為(33.23±5.13)、軀體疾病評分為(21.32±6.97)、生理功能評分為(26.78±4.98);干預組患者情感功能評分為(39.23±4.57)、精神健康評分為(49.98±3.44)、社會功能評分為(46.89±5.54)、精力評分為(39.66±6.62)、軀體疾病評分為(31.45±6.56)、生理功能評分為(36.55±5.13)。由此足可表明,相比較于常規組,干預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分均一定臨床應用優勢,組間的對比數據差異有統計學分析意義,統計學意義明顯,t=7.431,P<0.05。
2.4 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指標評分情況:通過對兩組的數據做出的對比,可以得出常規組在接受護理服務后期,有7(13.51)例患者出現了意外傷害該不良事件表現、有6(11.32)例患者出現醫院感染該不良事件表現、有5(9.44)例患者出現錯誤用藥該不良事件表現,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33.96%;以得出干預組在接受護理服務后期,有3(5.66)例患者出現了意外傷害該不良事件表現、有2(3.77)例患者出現醫院感染該不良事件表現、有1(1.87)例患者出現錯誤用藥該不良事件表現,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11.30%;以上對比數據足可表明,相對于常規組,干預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指標評分結果略占一定臨床應用優勢,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相對較低,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的差異性P<0.05。
2.5 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指標評分情況:通過對兩組的數據做出的對比,可以得出常規組溝通水平評分為(3.65±0.35)、操作水平評分為(3.77±0.25)、服務態度評分為(3.50±0.36);干預組溝通水平評分為(5.74±0.62)、操作水平評分為(5.60±0.36)、服務態度評分為(5.22±0.59)。以上對比數據足可表明,相比較于常規組,干預組溝通水平、操作水平、服務態度等所有評分均略占一定臨床應用優勢,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差異性,t=5.283,P<0.05。
2.6 兩組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指標評分情況:通過對兩組的數據做出的對比,可以得出常規組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指標評分為:評分差的患者為10(19.00)例、評分良的患者為18(34.00)例、評分優的患者為25(47.00),總評分為81%;干預組患者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指標評分為:評分差的患者為2(4.00)例、評分良的患者為21(39.00)例、評分優的患者為30(57.00)例,總評分為96%。以上對比數據足可表明,相對于常規組,干預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指標評分略占一定臨床應用優勢,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差異性,P<0.05。
心血管內科(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在醫學臨床上通常又被稱之為心內科,是醫院內部主要治療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科室[5-6]。心內科主治疾病包含著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律不齊、高血壓、心絞痛、早搏、心率衰竭等各類心血管疾病[7-8]。心血管疾病,老年人為多發性群體,該類疾病致殘及致死概率相對較高,一直以來都是臨床醫學所關注的重點。伴隨著心血管疾病老年病患人數不斷地增多,社會及廣大老年患者對于心內科臨床護理服務的各項要求逐漸增多,傳統護理服務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于廣大心內科老年患者的真實性需求及各項要求。為此,心內科廣大資深護士均積極探索著新的護理服務模式,以能夠提高心內科的護理服務質量及滿意度。循環護理服務模式(Circular nursing service mode),簡稱為PDCA循環護理,最早興起于美國,是美國一名質量管理的專家所提出,一種新式臨床護理服務模式。循環護理服務模式,主要包含著四個階段,即為計劃(A)、執行(D)、檢查(C)、處理(A)這三個階段[9-10]。那么,通過這四個階段的合理劃定,成立心內科的專護小組,能夠讓心內科護士結合患者實際病情資料及心理狀態等實際情況,為每一位患者建立個人的健康檔案,對于患者一般基線資料做好詳細的記錄,科學地制定心內科護理服務方案及計劃。在執行期間,能夠嚴格按照計劃(A)階段所制定的相關護理方案及計劃,落實到心內科實際的護理服務工作當中,如通過與患者的交流,切實地了解到這些消極情緒及不良心理實際來源,做到從源頭上入手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慰藉及指導;從作息及飲食習慣方面入手,給予患者一定健康指導等;而在檢查C階段,則結合之前所設定好護理服務方案與計劃,嚴格遵照心內科的護理服務標準及各項要求,檢查每一位護士循環護理服務實際落實情況,進而對每一位護士的護理服務質量、護理服務滿意度、護理效果、患者對于臨床治療及護理服務依從性、患者自身生活質量等各方面指標入手,做出客觀綜合的考核評價;在最后的處理(A)階段,則依據最終綜合的考核評價結果,針對綜合考核評價成績較為優異的護士給予一定獎勵,成績較低的則給予一定處罰,以提高護士對于護理服務工作的積極性,促進心內科對于老年患者的護理服務質量及滿意度的提升。經過本次臨床觀察研究可表明,相比較于常規護理服務模式,循環護理服務模式之下,患者對于的臨床治療及護理服務依從性指標評分、護理干預效果指標評分、生活質量指標評分、不良事件發生率指標評分、護理質量及滿意度指標評分,均略占一定臨床應用優勢,循環護理服務模式臨床效果在心內科臨床護理應用過程中被很好的驗證,對醫療資源進行了合理的利用,也保證了心內科老年患者臨床治療及護理服務的效率性,它可以明顯的指出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問題,對提升對患者的監護質量有很大的幫助。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方案不會拘泥于理論知識,它是能夠開展階段性的臨床護理服務工作,并對心內科整個臨床護理服務做出客觀的、綜合的評價,及時糾正護理服務方案及計劃,它的使用提升了護理工作的高效性和滿意度,也讓心內科老年患者的臨床護理服務質量提升了一個層次,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意義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