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東古箏樂,是我國古箏藝術九大流派之一,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廣泛的影響力。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以音樂地理學的視角對山東古箏樂的形成與傳播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音樂地理學;山東古箏樂;形成;傳播
【中圖分類號】J632.3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7-0020-02
【本文著錄格式】靳曉莉.音樂地理學視角下山東古箏樂的形成與傳播[J].北方音樂,2020,04(07):20-21.
“茫茫九派流中國”— 古箏,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體現著兩千多年華夏音樂文化的審美精華。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箏由秦東漸南移而遍及神州大地,形成了眾多各具特色的風格流派,箏樂名家曹正將其歸納為九大流派。山東古箏樂以其大量的優秀傳統曲目、特有的板式結構和獨特的技術變奏手法而引人注目,成為我國古箏藝術九大流派之一。山東古箏樂主要形成和流行于魯西南菏澤地區,特別是鄆城、鄄城一帶,素有“鄆鄄琴箏之鄉”的美譽。古人云:“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都依附于所處的地理環境,作為民間音樂文化之一種的山東古箏樂同樣也不例外,他的形成深受魯西南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環境、地方民俗文化和民間音樂文化等因素影響。音樂地理學,是我國民族音樂學家喬建中先生自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所致力建立的一種新興學科,本文試從音樂地理的角度,深入探討山東古箏樂的形成與傳播。
一、孕育山東古箏樂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環境
魯西南的菏澤,地處北緯30°39~35°53′,東經11448~116°24′,北倚黃河,東靠京杭大運河,總面積約12239平方公里,是黃河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菏澤有著“襟帶河濟、控扼魯宋”的地理位置,而且地處中緯度,四季分明、氣候適宜,地勢平坦、沃野千頃,并具有得天獨厚的淡水資源。不僅養育了勤勞善良的人民,創造了發達的農、林、漁、牧業,更孕育了燦爛的傳統民間音樂文化。
菏澤歷史悠久,遠在5000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刀耕火種,稼穡漁獵,繁衍生息,創造著人類最早的文明,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夏禹、商湯無不與菏澤大地相關。在《山海經》《史記》等眾多的史冊中均有記載。“菏澤,伏羲之桑梓,堯舜之故里,先為商湯之京畿,繼屬建曹州之區域”。至今,菏澤大地上仍保留著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
自清代以來,菏澤一直為州府所在地。《曹州府志》記載:曹州,清雍正年間(1735年)升為府,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賜名菏澤。這里,由于歷史厚重、文化燦爛、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曾幾度商貿云集、貨暢其流,形成中原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牡丹的雍容華貴、水滸的忠義豪邁、黃河的大氣澎湃交相輝映,讓人為之自豪與動容。
菏澤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國史立傳的菏澤人物就有兩百多人,著名政治家如商朝初期的伊尹、春秋中期的伯樂等,著名思想家如戰國時期的莊周等;軍事家吳起、孫臏等,經濟學家春秋時期的范蠡等;文學家如北宋的晁補之等;農民起義領袖唐朝末年的黃巢、北宋的宋江、元末的郭子興等人都出生在這里。正是他們,使菏澤的文化歷史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給人們留下了一筆厚重的文化遺產。
今天的菏澤作為重要交通樞紐,處在呼南應北、承東接西的戰略地位。立足國內,由京廣、京九、京滬、隴海、新日、濟邯等六大干線組成了“田”字形鐵路網絡,菏澤正好位于這個“田”字的中心點上,成了名副其實的“天下之中”。放眼世界,新日鐵路又是與素有亞歐大陸橋之稱的隴海鐵路東段并行的北部大通道,對于溝通菏澤與國際大市場的聯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菏澤,對于加強兩條最長經濟帶之間的聯系和亞歐經濟的雙向輻射,將發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影響山東古箏樂形成的地方民俗與民間音樂
箏在山東地區流傳已久,是重要的民間樂器,在民間有“無箏不成樂”之說。從戰國時期的“臨淄甚富而實,齊民無不吹竽、擊筑、彈箏”,到漢魏時的“撫琴彈鳴箏,慷慨有余音”,到南宋天文學家、思想家何承天(山東郯城人)的“精通音律、猶善彈箏”,唐代著名音樂家段安節(山東臨淄人)所著《樂府雜錄》一書關于箏的介紹“箏者,蒙恬所造也”,再到元末明初《水滸傳》中“馬麟品蕭,樂和唱曲,燕青彈箏,各取其樂”,清代小說《聊齋志異》中“(宦娘)少喜琴箏,箏已頗能諳之”。由此可見,在歷史的各個時代,箏在山東地區無不是十分普及的民間演奏樂器。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明清以來,山東古箏樂逐漸形成為獨立的音樂品種,開始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這與山東地區的民俗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更與魯西南地方的傳統民間音樂密不可分,他的產生,與南路山東琴書、菏澤弦索樂、地方戲曲更有著直接的聯系。
魯西南的菏澤素有“曲山書海”的美譽:山東琴書、山東花鼓、山東落子、鶯歌柳書、墜子等都是深受群眾喜愛的說唱音樂種類;被譽為“東方民間交響樂”的弦索樂也產生、流布于此;歷史悠久、技藝高超的魯西南鼓吹樂在全國享有盛名。菏澤地方戲曲劇種繁多,包括多種戲曲聲腔系統,如梆子腔、弦索腔、本土腔。
在山東琴書、弦索樂和地方戲曲中,古箏是主要的伴奏樂器,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箏樂藝人把琴書、弦索樂、戲曲的曲牌、唱牌、過門等改編成箏曲,逐漸形成并豐富了山東箏樂的曲目,并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創新和完善了山東古箏樂的演奏技法,形成了山東古箏樂獨有的藝術特色與音樂風格。古箏演奏家根據山東琴書音樂創作出了豐富的古箏作品,如韓庭貴先生根據琴書曲牌《上河調》改編的箏獨奏曲《鄉音》,樂曲創新了演奏技巧,并運用了變奏的手法;高自成先生根據《鳳陽歌》改編的《鳳翔歌變奏曲》,對傳統的演奏技法進行了獨具匠心的創新和改革,并保留了濃郁的鄉土風格。
在古箏上模仿人聲是山東古箏樂的主要特點,即“器擬人聲”,比如以琴書唱牌《雁鵝調》移植的小板箏曲《雁鵝調》,對唱腔進行模仿和移植,使箏樂出現了唱腔箏樂化的特點。
山東箏曲主要是由大板曲和小板曲構成。大板曲是以《八板》為基礎進行發展變化而來的,《八板》是流行于全國并有著廣泛影響的民間樂曲,以各種形態出現在戲曲、曲藝、民間器樂等音樂表演形式中。《八板》,顧名思義,全曲8句,每句8拍。在山東古箏樂曲中,以“八板”的結構特點的樂曲很普遍,如《大八板》這首樂曲,樂曲歡快活潑、富有激情,采用八度大撮技法和右手大指小關節的“托劈”技法,配合右手的花指技巧和左手快速的滑音,聽來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山東古箏樂的教育傳承與跨地域傳播
二十世紀50年代,在國家文藝政策“雙百”方針的指引下,古箏這件古老的民族樂器迎來了新生。我國各地高校開始設立古箏專業,山東古箏樂派傳人張為昭、趙玉齋、高自成、韓庭貴等人分別被中央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山東藝術學院等高校聘用。他們進入高校以后,為我國古箏專業教育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充分擴大了山東古箏樂在全國的影響。
幾十年來,箏派名家對山東古箏樂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在不斷展開,如成公亮的《山東派古箏藝術》、高自成的《山東箏曲集》、韓庭貴的《魯箏曲集》、邱大成的《齊魯箏派初探》等,他們的研究對山東古箏樂的歷史傳承、風格韻味、演奏技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有效的探索。
山東古箏藝術傳承人趙登山先生于上世紀50年代受聘于吉林省歌舞團,將山東古箏樂傳播到了東北大地,并與東北民間音樂結合,形成了風格獨特的“趙氏傳統古箏技藝”。從此吉林藝術學院也有了古箏這一專業。趙登山先生不斷吸收古箏各樂派的精華,并借鑒了古琴的演奏特色,以精巧的構思創作了幾十首箏曲,如《春來早》《鐵馬吟》《松花湖池歌》《山谷回聲》等,其中《鐵馬吟》就是模仿了古琴的左手的走弦聲音,創造了“揪弦泛音”這一手法。2006年,趙登山先生受聘為菏澤學院的客座教授,并在菏澤學院舉辦了從藝60周年的古箏專場音樂會。2018年應邀在菏澤學院成立了山東古箏樂的傳承基地。
菏澤學院是菏澤地區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從2005年開始,就將山東古箏樂引入了課程教學體系,開辟了地方優秀民間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新模式,在科研、教學、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并一直把其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審美素質、全面育人的重要抓手。建立了“魯箏藝術博物館”,成立了“山東古箏樂傳承基地”。2006年,臺灣藝術大學箏樂團來校參訪,充分交流了山東古箏樂方面的曲目、演奏技法等。2010年,菏澤學院箏樂團應邀參加臺灣藝術大學的校慶文藝演出,帶去了精彩的山東古箏樂曲目表演。十幾年來,菏澤學院的山東古箏樂節目多次參加跨省市的藝術交流活動和全國、全省的專業比賽活動,取得了很好的藝術交流成果和優異的成績,其中山東古箏樂傳統曲目《碰八板》,以團體重奏的形式獲得了多次專業比賽的金獎。
四、結語
山東古箏樂的形成與發展,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地理環境密不可分。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發展過程中,山東古箏樂擁有了大量獨具風格的箏曲、獨特的演奏技巧和一批有著系統師承關系的優秀古箏演奏家。2008年,山東古箏樂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山東傳統古箏樂的傳播區域格局不斷擴展,隨著交通和網絡通訊的迅速發達,成為國內外影響較大和流播最廣和古箏藝術流派之一。
參考文獻
[1]喬建中.土地與歌 傳統音樂文化及其地理歷史背景研究[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8.
[2]李硯.菏澤地方戲曲音樂地理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
[3]王虹.論山東琴書對山東箏樂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0.
[4]魏巍.齊魯大板的山東箏-趙登山先生對山東古箏的貢獻[D].吉林大學,2013.
作者簡介:靳曉莉,菏澤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