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翻譯研究的多元發展趨勢,主位推進理論逐漸被應用到語篇翻譯實踐中。自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以來,翻譯題型難度和比重加大。以主位推進理論為依據,結合2019年6月份大學英語考試四級翻譯真題,從語篇連貫和信息分布的角度來闡述其在英漢語篇翻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可供借鑒的翻譯方法,希望這一角度的研究有益于翻譯實踐和教學。
關鍵詞: 語篇翻譯 主位推進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中圖分類號:H3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7-0045-02
自2013年12月起,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增加了段落翻譯。掌握必要可行的翻譯策略,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語篇翻譯能力迫在眉睫。
一、主位推進理論
翻譯是一種涉及兩種語言的語篇層面的動態交際活動。隨著學科間的交叉和滲透,翻譯研究出現了許多新動態、新視角。其中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語篇翻譯運用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1.主位和述位
主位結構(主位和述位)是語篇中的重要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的捷克斯洛伐克著名語言學家馬泰休斯。系統功能學派的韓禮德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概念。認為主位是信息的起點,是小句要討論的話題。述位是小句后續部分,是話題的發展。
2.主位推進模式
主位推進程序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是由丹尼斯在大量捷克語分析基礎上提出的。語篇中小句的主位發展的模式為主位推進模式。對它的分類有很多不同見解,本文對大學英語四六級翻譯的探討依據胡壯麟先生提出的常見的三種模式: “T(1)→T(2)”,“R(1)→T(2)” “T(1)+R(1)→R(2)”。
在具體的語篇中經常是多種模式的混合使用。在翻譯時譯者要結合英漢語主位差異,了解篇章主位推進模式,有助于把握篇章結構,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
二、主位推進理論在大學英語四級語篇翻譯中的應用
語篇翻譯建立和展開取決于各個小句的主位如何選擇。因此,該理論的應用和研究對大學英語四級語篇翻譯起著現實的指導意義。首先,能幫助學生理解原文(漢語)語篇的信息分布和實現語篇的連貫。其次,對學生的譯文(英語)建構有指導性作用。但英語和漢語屬于印歐和漢藏不同的語系,兩者在主位、主位推進模式、語言結構和表達方式上還存在差異。此外,在翻譯實踐中,譯者還要顧及兩種語言的差異,運用靈活的翻譯策略,必要時可以做一些適當的調整。
以下試結合2019年6月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的翻譯題目進行分析。
原文語義解析:原文語篇篇幅較短,是對民間傳統文化剪紙的介紹,共六句話,七個小句,141個字。第一句“剪紙T(1)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種獨特形式,已有2000多年歷史R(1)”是對中國傳統技藝剪紙的定義,主語為主位部分,述位部分是剪紙定義的展開部分。第二句“剪紙T(2)很可能源于漢代,繼紙張發明之后R(2)”講述剪紙的具體起源時間,是對第一句的“歷史”部分的展開。第三句“從此,它T(3)在中國的許多地方得到了普及R(3)”講述剪紙的發展和普及。“它”指代前文中的主題主位“剪紙”。第四句話“剪紙用的材料和工具T(4)很簡單:紙和剪刀R(4)”講述其使用工具和物質條件。第五句包括兩個因果邏輯關系的小句,第一小句“剪紙作品T(5)通常是用紅紙做成的R(5)”中主位“剪紙作品”仍然是文章主題“剪紙”的相關內容,第二小句“因為紅色T(6)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幸福相聯R(6)”是第一小句使用紅色的原因。第六句“因此,在婚禮、春節等喜慶場合,T(7)紅顏色的剪紙是門窗裝飾的首選R(7)”實際是第七小句,傳統佳節春節和婚禮是前句中傳統文化和幸福的呼應和展開。
原文主位推進分析:原文主位述位劃分后,得出第二小句中的T(2)“It”和第三小句的T(3)“It”指的都是第一個小句中的T(1)“剪紙”。從T(1)到T(5),主位基本保持一致,主位推進模式為T(1)→T(2)。從信息角度分析,也就是由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符合說明性篇章的特點。另外,同一主位,在語篇上做到了很好的連貫。R(5)中的“紅紙”對應T(6)中的“紅色”,主位推進模式為R(5)→T(6)。這種交叉式的主位推進模式使得第五小句和第六小句緊密聯系,結構嚴密而緊湊,同時又使兩個小句前后連貫。T(7)中“因此”為多重主位中的連接成分,體現語篇功能,指的是T(6)+R(6)的內容,T(7)中“在婚禮、春節等喜慶場合”為多重主位中的概念主位,呼應前文中的述位“傳統文化與幸福”,實現了小句間的語義連貫。第五到第七小句的主位推進模式是R(5)→T(6),T(6)+R(6)→T(7),因此可以看出作者的重點是放在后面的述位上,即想要告知讀者新信息。通過以上對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的分析,對原文語篇信息分布、語篇連貫和作者的行文意圖(下轉第44頁)(上接第45頁)有了一個清晰的了解,也為譯文的表達理清了思路。
譯文建構分析:在翻譯時,第一小句主位既定且對應原文主位,翻譯為“Paper cutting”。“民間藝術”可譯為“folk arts”。“已有2000多年歷史”翻譯時比較靈活:可譯為插入語,放在句中位置,前后用逗號隔開;也可以按照原文順序放在句末的位置。可譯為:“Paper cutting is a unique form of Chinese folk arts with a 2000 years history.”第二小句主位“剪紙”可用英語代詞“it”指代。譯為:“It is likely to have originated in Han Dynasty,and its appearance follows the invention of paper.”第三小句時間狀語位置不變,地點狀語“許多地方”后置。譯為:“Since then,it has gained popularity throughout many places of China.”第四小句比較簡單,基本對應原文主述位,可譯為:“The materials and tools(of paper cutting)are very simple:paper and scissors.”第五句翻譯時,第一小句為主句,其中“通常usually”一詞提前至句首;第二小句翻譯為原因狀語從句,譯文為:“Usually,Paper-cutting works are made of red paper,for the color red is considered as a symbol of happin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前六小句中的主位和述位分別對應原文中主位和述位,且推進模式保持一致。但是考慮到漢語話題突出和英語主語突出的語言差異,因此譯文中第7小句的譯文根據英語習慣對原文順序作了調整。主語“the red paper-cutting”做主位,其他部分調整為述位。譯為:“Therefore,red paper-cutting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decoration of doors and windows on weddings,Chinese New Year and other joyous occasions.”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從信息和連貫角度分析,主位推進模式理論在語篇翻譯實踐中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了解主位推進模式有利于高校學生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深入了解原文的信息分布,作者的行文意圖,從而更好地組織出通順連貫的譯文。從翻譯策略的角度看,學生在翻譯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是否保留原文主位推進模式。必要時要考慮到兩種語言的差異,運用靈活的翻譯策略,從而達到生成自然、連貫的譯文的目的。最后希望把這一理論運用到大學英語的翻譯教學中,為學生的大學英語四級翻譯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
參考文獻:
[1]Danes,F.Papers i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M].Prague:Academia,1974.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HuZhuanglin.Linguistic.A Course Book[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1.
[4]李利.主位結構視角觀照下的英漢語篇翻譯[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281-282.
[5]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1994.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