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珍鈺
摘要:當前娛樂性偶像崇拜已成為不少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當前大學生娛樂性偶像崇拜現象具有選擇多元化、標準表面化、方式網絡化、消費商業化及自我感受至上的特點,給大學生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而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觀方面原因包括大學生“三觀”偏離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層面原因,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尋求情感對象的生理層面原因,大學生的模仿心理、虛榮心理、從眾心理、尋求替代性滿足的心理層面原因。客觀方面原因則在于多元文化沖擊,家庭、高校思想引導不夠,媒體導向不當。
關鍵詞:偶像崇拜 大學生 消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7-0107-03
隨著文化環境的開放與新媒體的發展,娛樂性偶像崇拜成為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其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休閑生活,還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學習生活。對當前大學生娛樂性偶像崇拜的特點、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及出現的原因進行探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娛樂性偶像崇拜及特點
大學生娛樂性偶像崇拜作為一種社會亞文化現象,指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出自內心需求與喜好,對符合自己精神情感需要的國內外影星視劇演員、歌手、主持人、網紅,以及部分涉足娛樂圈的體育明星和商界精英、學者、文學作家等的仰慕、迷戀等尊崇心理和模仿、追求等行為。隨著時代發展,大學生娛樂性偶像崇拜日漸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選擇多元化
隨著世界多樣文化交流碰撞,流行文化借助大眾傳媒不斷宣傳推廣,當前大學生打破各種傳統觀念,對娛樂性偶像選擇由單一向多元轉變。為迎合大眾需求,諸多娛樂經濟公司無間斷地推出各種類型的娛樂明星,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行。娛樂性明星數量龐大、更新速度快、涉及領域多,這給大學生,尤其是思維活躍、追求個性發展的大學生提供了多樣選擇,使大學生可依據個人喜好與需求選擇崇拜的偶像。
(二)標準表面化
根據娛樂性偶像崇拜的內容及標準的不同,可將大學生娛樂性偶像崇拜劃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欣賞偶像的外貌裝扮、言行舉止等外在特征為主的表面化的崇拜;二種是以欣賞偶像的才華品質、能力貢獻等內在精神為主的內涵化的崇拜。楊依溪就選擇偶像的標準對中北大學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外表形象占比54.73%;個性氣質魅力占比77.65%;個人成就和社會貢獻占比70.27%;社會地位和聲望占比20.27%;優秀品質占比34.28%;其他占比2.65%[1]。可見,大學生在偶像崇拜過程中,有對偶像的外貌特征的關注多過對其品質才能的欣賞的趨勢,存在忽視偶像的社會貢獻、優秀品質的傾向,所形成的偶像欣賞標準表現出對偶像喜愛與追隨的膚淺與表面化。
(三)方式網絡化
隨著現代科技發展,互聯網日益成為大學生娛樂性偶像崇拜的主要渠道。胡璇等在對90后大學生偶像崇拜調查中發現,有44%的被調查者在關注偶像信息時選擇同時使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43%的被調查者選擇只使用新媒體而不使用傳統媒體[2]。互聯網的發達使得大學生可以借助移動電子工具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及時獲取與偶像相關的各種消息,并參與到各種線上線下支持活動中,進而拉近了粉絲與偶像、粉絲與粉絲之間的距離。但基于網絡的匿名性與隱蔽性,也產生了諸如粉絲為維護偶像而引發的競爭、罵戰、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甚至觸及法律的各種不良極端行為。
(四)消費商業化
近年來,娛樂性偶像作品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付費音樂、影視、課程等,這意味著大學生如果要支持偶像作品,勢必需要進行有償購買。偶像的出場數據、榜單排名也都離不開粉絲花錢應援。吳琦所調查的H校學生關于“對偶像崇拜的方式”的問題的數據顯示,38.6%的學生表示會“購買偶像周邊產品”或者“參加互動活動(演唱會、見面會、發布會等)”[3],這意味著有38.6%的“學生粉”崇拜偶像需要金錢的投入。在“養成系”偶像盛行的時代,不免有大學生尋求與偶像近距離接觸,自發建立粉絲站開展應援活動,甚至是成為跟蹤明星私生活的“私生飯”,這一切都建立在金錢消費之上,大學生在娛樂性偶像崇拜過程中的商業化消費傾向正在加劇。
(五)自我感受至上
當前大學生娛樂性偶像崇拜是個人選擇的結果,大學生更加注重在此過程中的感受和所得。大學生在偶像崇拜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情感上的依賴與心理上的滿足,當他們的偶像帶來的這種自我感受消減或者弱化時,大學生們便會“脫粉”,或者尋找新的能使其自我感受最大化的偶像作為自己的崇拜對象。隨著時間或者潮流變化,大學生自身崇拜的對象也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上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與喜好,在娛樂性偶像崇拜過程中更加強調主觀感受。
二、娛樂性偶像崇拜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一)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
高校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念的形成與逐步完善階段,思想很容易被改變。部分娛樂性偶像道德素質較低、行為鄙俗惡劣、私生活混亂不堪,與熒幕形象存在極大差別,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部分大學生因過度迷戀偶像而失去理智,進而無條件崇拜與效仿偶像。不少大學生因對偶像外形的崇拜而去整容,或羨慕明星奢侈生活產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不正確的消費觀,或沉迷偶像中喪失了積極進取的精神斗志……大學生盲目崇拜那些缺乏良好自我修養的偶像會降低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削弱社會和學校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在思想觀念上出現了與正確價值觀念相反的一面。
(二)導致過度情感依賴與自我迷失
心智不夠成熟的大學生在娛樂性偶像崇拜過程中,容易出現過度的情感依賴問題,具體表現為幻想與偶像的關系、付出過多真情實感、因偶像動態而影響自己的情緒甚至迷失自我。部分大學生對其崇拜的娛樂性偶像存在著關系幻想,更有甚者整日沉迷于這種幻想之中。冉煋針對“我和我所崇拜的影視明星有一種難以用語言描述的特殊關系”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半成的大學生存在幻想[4]。這種產生幻想的情感迷戀,更加劇了大學生對娛樂性偶像的情感投入。例如部分大學生打著喜愛偶像、關心偶像的名號跟蹤明星、偷拍明星,成為“私生飯”,大學生的情緒也受偶像影響,并且當他們發現偶像私生活并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情感期待時,大學生容易在其中產生個人角色混亂,迷失自我。
(三)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不同于中學緊張的應試教育體制,大學生活更加考驗大學生個人的獨立性和自覺性。然而,部分大學生利用大學生活的相對自由這一特點,熬夜看球賽、曠課在寢室追劇、逃課去參加明星演唱會……花費自己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精力和金錢去關注與自己偶像相關的一切。楊依溪針對“如果您有機會參加偶像的活動,但當天課表全滿,您會?”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有30.68%的大學生選擇“蹺課,果斷去參加活動”[1]2。娛樂性偶像的動態使自控力不足的大學生對自身生活缺少打理和規劃,對專業學習的興趣不高,這不利于提升個人的社會競爭力,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四)帶來沖動消費的行為
不理智的娛樂性偶像崇拜行為會引發大量的沖動性消費。大學生僅因對偶像的熱愛與追捧,而購買偶像專輯、活動票及各類周邊產品等,加之選秀節目、網站排名的盛行,以及通訊、網絡工具的普遍應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惜花錢為偶像投票打榜,以保證偶像在娛樂圈中的地位,表達對偶像的崇拜。2015年7月8日,為讓更多的人認識自己的偶像,四名女大學生花費超10萬元將重慶沙坪壩站站廳廣告燈箱換成偶像照片的舉動引起社會熱議。是否為偶像消費是個人自由,但當大學生的消費沖動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引發一系列經濟上、心理上的偏差行為,對個體與社會產生不良影響,也給家庭帶來一定的負擔。
(五)影響大學生社會交往
大學生過分強調自我感受,將自己沉浸在私人化的偶像空間里,因此減少了與父母、朋友等社會關系的聯系。相比“家人””父母”等分享對象,當前大學生更愿意與朋友和同學分享,并且當家長對孩子所崇拜的偶像表達不理解與不認同時,極易引發親子沖突。同時,當朋友和自己所崇拜的偶像間有利益沖突,也易誘發雙方矛盾甚至導致關系破裂。大學生一味地沉迷偶像而忽略了對他人、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進而造成個體與他人一定程度的疏遠,個體與社會一定程度的脫節,久而久之,大學生降低甚至喪失了與他人和社會良性互動的能力。
三、娛樂性偶像崇拜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1.思想層面:大學生“三觀”偏離主流意識形態
大學生本身固有的一些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導致其在對待娛樂性偶像的態度上出現偏差,進而使負效應加劇。
(1)大學生世界觀出現偏差。行為主義學說認為,人的行為是后天習得的行為,是學習者對環境剌激所作出的反應。大學生在各種環境中學習并內化形成自身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一些大學生世界觀逐漸偏離而不自知,在對待娛樂性偶像拜與自身學習生活問題上不分主次,忽視自身內在成長發展的真實需求,感性大過理性,受主觀意愿驅使進而導致一些極端行為的出現。
(2)大學生人生觀存在誤區。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少大學生安于現狀,缺少理想,漸漸拋棄社會主流的共產主義人生觀,投入“娛樂至上”和“享樂主義”的懷抱。
(3)大學生價值觀存在偏差。競爭壓力的加劇使大學生在價值思想上容易出現功利化與金錢化傾向,因此,他們難以抵擋具有豐富社會財富、過著奢侈物質財富的娛樂明星的誘惑,對娛樂明星表現出極度的追捧和推崇。
2.生理層面: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尋求情感對象
大學生狂熱性與盲目性的娛樂性偶像崇拜與其現存的生理特點脫不開關系。大學生正處于人體生長發育的第二高峰期,是人一生中精力充沛、興趣廣泛、對人生充滿美好幻想的上升時期,并產生性意識與對情感的追求和依賴。一方面,基于青春期特點,他們好奇心旺盛,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自我意識強烈,將追捧新潮的娛樂性偶像作為自己獨特個性展現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性的發育和成熟,大學生渴望與異性交往并出現朦朧的愛情念頭。正如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質實際是一種神秘的生命沖動,即一種生物的遺傳本能的沖動,其核心是性欲的沖動[5]。當這些欲望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滿足時,大學生便將偶像視為情感對象,在娛樂性偶像崇拜中尋求情感寄托。
3.心理層面:大學生的模仿心理、虛榮心理、從眾心理、尋求替代性滿足
(1)模仿心理和虛榮心理。模仿心理與虛榮心理驅使使娛樂性偶像對大學生產生一定不良示范影響。娛樂性偶像作為大眾焦點,擁有優越的外表或獨特的才華等,成為大學生向往羨慕的群體。冉煋設計的問卷中關于“我常常刻意模仿我所崇拜的影視明星所具備的言行舉止”的問題,僅有23.86%的大學生不認可此行為[4]2。這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有通過模仿偶像的衣著言行來表現自我審美,彰顯獨特個性的行為。但大學生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往往缺乏一定的鑒別能力,加之虛榮心理,導致大學生對偶像不良行為甚至越軌行為的不當模仿。
(2)大學生受從眾心理影響。大學生在追求個體的個性化發展的同時,又擔心因自己與眾不同而受到孤立與排擠,為了獲得群體認同感,故選擇與群體保持審美與行動一致,進而存在從眾傾向,容易盲目行事。
(3)大學生尋求替代性滿足。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來看,本我被壓抑的愿望,可以通過移置,使人得到一種替代性的滿足。不同于中小學有老師和家長的時刻監督,大學生活中大學生獨自面對著考試、考證、考研、就業、人際交往等各種各樣的競爭壓力與挫敗教育。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而選擇逃避,將個人欲望投射在光鮮亮麗的娛樂性偶像身上,以獲取暫時性的快樂,獲得替代性滿足。
(二)客觀原因
1.多元文化沖擊
多元化且大眾化的社會文化環境是萌生娛樂性偶像崇拜的土壤,當前社會呈現不同意識形態文化之間的碰撞與重組,致使多種價值觀并存于社會中,各類文化滲透給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及行為方式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易使他們喪失共同的價值信仰。此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媒介已經成為最大的多元文化思潮碰撞的平臺之一,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自由程度高,也產生了不良文化的入侵、信息過于復雜、網絡道德失范等負面效應,這都會給大學生的娛樂性偶像崇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2.家庭、高校思想引導不夠
娛樂性偶像崇拜對大學生消極影響之大也與家庭、高校教育引導不夠有一定關系。劉婷婷針對“父母、教師是否會對您偶像崇拜進行引導?”這一問題向312名大學生展開調查,結果顯示,有89.2%的大學生未曾接受過家長、老師的相關教育,僅有10.8%的大學生曾經接受過家長、老師的相關教育[6]。在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家庭生活時間大大縮短,由于代溝,孩子也較少與父母探討自己的偶像,這樣就導致父母對孩子的偶像崇拜情況并不熟知。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與偶像崇拜引導的重要陣地,一般高校對大學生娛樂性偶像崇拜持放任自流的態度,其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咨詢鮮少涉及偶像崇拜。
3.媒體導向不當
媒體導向不當是加劇娛樂性偶像崇拜產生負面影響的重要原因。當前我國媒體存在社會意識淡薄、過度報道、缺少管控等問題。新媒體的興起,使大學生信息獲取更加碎片化、感性化。偶像背后的運營團隊借媒體之手制造話題,各類媒體出于自身發展需要,參與到明星包裝與娛樂營銷中,隱瞞事實,營造假象,為偶像打造出誘人的人設和標簽,但卻忽略了其應肩負的教育大眾與引導社會正確價值觀的使命與擔當。媒體為渲染全民偶像狂歡氛圍,利用”新、奇、特”的熱點消息,以爆炸式的方式及過度失實報道吸引大學生關注,并且媒體此類的行為缺少相關部門的嚴厲管控,如此勢必造成大學生思想與行為的不當。
四、結語
大學生作為國家高素質人才與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其健康成長意義重大。娛樂性偶像崇拜不僅關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關乎大學生獨立個性塑造、關乎大學生理想、道德和價值觀構建,更切實影響著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今娛樂性偶像崇拜日益成為普遍性現象,其在滿足大學生個性發展、情感需要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負面作用。因此,理解大學生娛樂性偶像崇拜消極影響及其產生原因,對引導大學生娛樂性偶像崇拜向良好方向發展尤為重要,如此才能更好地培養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優秀建設者與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楊依溪.大學生偶像崇拜現象及引導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6.
[2]胡璇,邊新杰,蔡明澤.90后大學生偶像崇拜新探:以天津、廣西、內蒙古三地為例[J].今傳媒,2017,25(6):81-82.
[3]吳琦.當代大學生偶像崇拜及引導研究[D].南昌:華東交通大學,2017.
[4]冉煋.重慶市大學生影視明星崇拜及其引導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8.
[5]樂見玲.文明的辯證法: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論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10):19-20.
[6]劉婷婷.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大學生偶像崇拜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