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萍
小學是個體學習的重要奠基階段,也是閱讀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加強對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對個體學習能力及終身發展意義深遠,而家庭是孩子閱讀習慣養成最重要的場所。如何家校攜手,構建家校教育共同體,引領學生進入共生閱讀的百花園呢?
一、提升家庭閱讀軟環境,實現共讀樂讀
1.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閱讀理念
有的家長不了解兒童閱讀發展規律,盲目地選擇書籍;或受分數為王的功利思想影響,不重視孩子的閱讀;或對孩子的閱讀放任自流、缺乏指導,導致孩子低效閱讀等,為糾正家長的認識偏差,教師可通過家長會、專題讀書會、家長觀摩課、親子閱讀分享會等形式,以及班級微信群、QQ群等現代化的交流媒介,將正確的閱讀理念傳遞給家長,讓更多家庭的閱讀軟環境得到提升。
2.指導家長科學制定閱讀計劃
教師可每月定期向家長推薦閱讀書目,建立統整式的校本閱讀課程體系,確立不同學段的閱讀內容,讓閱讀的內容成序列化。尊重學生個體閱讀差異,在推薦必讀書目同時,還附有選讀書目,家長可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制定科學的個性化的讀書計劃。向家長推送親子閱讀書單,以督促家長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孩子樹立讀書榜樣的同時,也加強了親子間的閱讀互動。在閱讀計劃中,除了定好閱讀的內容之外,還應定好每天固定的閱讀時間,閱讀地點,閱讀分享的形式以及閱讀評價內容。真正讓閱讀變成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孩子的閱讀習慣長期持久地堅持下去。
二、習得閱讀方法,實現共讀會讀
1.教師上好閱讀課,起到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
部編教材在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上增加了分量,教師在語文課上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使用默讀、跳讀、猜讀、比較閱讀等方法,提升其閱讀技能。針對部編教材各年段的閱讀策略進行相應的訓練,如三年級的預測策略,教會孩子學會根據“題目、插圖、課文內容”等線索聯系生活實際去猜測,引領孩子在“猜想→驗證→修正”反復進行中,激發閱讀興趣,進一步理解文本內容。四年級的提問策略,教會孩子針對“題目、情節、人物、寫法”等來提問,在“提問、梳理、篩選、解決問題”中引領孩子學會深度閱讀。在掌握預測、提問的閱讀策略基礎上,再引領高年段的孩子學會提高閱讀的速度和帶著目的去閱讀的方法。讓孩子逐步學會從閱讀需要出發,在短時間內,迅速理解閱讀材料,獲得需要的信息。通過這樣有層次的、序列化的閱讀策略的訓練,讓學生習得科學的閱讀方法,并將這些方法延伸到課外閱讀中去,讓課內閱讀真正起到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
2.家長助力孩子閱讀,讓方法得以內化
學生課堂上習得的閱讀方法必須要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才能真正得以發展和內化,而學生課外閱讀主要場所是在家中,這就需要家長滲透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家長成為學生閱讀的助燃劑。例如家長和孩子一起讀一本書,在閱讀前可引導孩子對閱讀材料進行預測,創造出閱讀期待;在閱讀過程中,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閱讀情況靈活地提問,幫助孩子理解閱讀材料;閱讀結束后,鼓勵、引導孩子自由表達,說說讀后的感想與啟發。家長還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讀報刊,訓練孩子閱讀速度,學會篩選信息。通過家長的引導,讓孩子不斷鞏固內化課堂習得的閱讀方法,真正讓課堂閱讀的一個個“點”帶動課外閱讀的整個“面”,實現共讀會讀。
三、搭建展示平臺,實現共讀共享
1.多元化原則。閱讀展示形式可以靜態展示與動態展示相結合。靜態展示如讀書筆記、手抄報、讀書征文等,動態展示如演講、課本劇表演、好書分享會等形式;閱讀展示既可以個人展示、團隊展示,亦可師生共同展示、或家長參與展示等形式。
2.個性化原則。孩子的性格不同,能力也有差異,所以閱讀展示應該尊重孩子個性化的特點,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眾多的展示形式中找到適合的形式。比如性格安靜的孩子就可以選擇靜態展示,而外向的孩子就可以選擇動態展示。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可以選擇寫讀后感、演講等形式與大家分享讀書收獲;而閱讀能力一般的孩子,也可以采用比較簡單一些的展示形式,如朗誦、畫故事情節圖,制作人物名片等。此外還可以讓孩子根據閱讀興趣、閱讀水平,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組成閱讀共享小書吧。
3.常態化原則。除了一些定期開展的主題性的閱讀活動外,還應讓閱讀成果的展示經常態化,要讓孩子養成隨時隨地分享閱讀的習慣。如在班級里開辟固定的閱讀成果展示區、設置讀書沙龍角等,教師和家長還可以經常利用微信群、喜馬拉雅等網絡平臺展示孩子的閱讀成果,打破閱讀交流的時空限制。
四、實施多元評價,實現共讀共生
1.評價主體多元化。讓教師、家長、學生都參與到評價中來,構建三位一體的多元化評價體系。教師評價具備導向性功能,應以激勵為主,但對于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也要給出有效的建議,幫助學生改進閱讀方法。學生自評和互評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自評和互評,互相喚醒、互相引領、互相促進,學習同伴好的閱讀方法,悟出的不足,進而提高閱讀效果。家長參與評價,對學生閱讀習慣、讀書質量的跟蹤記錄顯得尤為重要,能更好地發揮家長的監督作用,促使學生更加有效地閱讀。
2.評價方式多元化。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閱讀評價重結果更重過程,讓學生建立一份閱讀成長檔案袋,實現學生閱讀過程的全記錄,體驗閱讀實踐過程中的感受,體會閱讀成長的歷程。
閱讀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既對閱讀的字數、速度進行評價;也對閱讀的態度、方法與效果進行評價,讓孩子的閱讀既有廣度也有深度。
傳統的評價方式與現代化技術的評價方式相結合。如利用“閱讀存折”、“閱讀檔案袋”“家校聯系卡”等傳統的評價方式做好閱讀記錄與評比;也利用“閱伴讀書”之類的軟件,利用大數據對孩子閱讀的速度和效果進行檢測和反饋。
及時評價與延遲評價相結合。即在完成相關閱讀檢測時,如果學生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可以重測,以數次測試中最高分為最后成績。實現延時評價,以照顧個體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獲得閱讀的成就感,激發每個孩子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以評價促閱讀的作用。讓孩子在多元評價中,實現共讀共生。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