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田田
摘要:消費異化理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種觀點。在分析資本主義危機時,西方馬克思主義將目光投向了消費領域,認為今天危機的趨勢已經由生產領域轉到了消費領域。首先研究消費異化理論的主要思想,分析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培育中責任感、幸福觀和自我實現觀三個方面面臨的挑戰,圍繞改造客觀環境和青少年價值觀教育兩方面來應對消費異化帶來的挑戰,從而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異化消費 異化 青少年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66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7-0247-02
青少年作為當今中國社會的一個消費主體,其消費模式的形成對社會發展至關重要。在社會快速發展和西方消費主義的影響下,當代中國青少年的消費觀念存在諸多誤區。消費誤區的背后是價值觀念的偏差,是消費異化理論導致的結果,重塑當代青少年的消費價值觀是其價值觀培育關鍵。
一、消費異化理論的基本思想
消費異化理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種觀點,在分析資本主義危機時,西方馬克思主義將目光投向了消費領域,認為今天危機的趨勢已經由生產領域轉到了消費領域,其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消費異化理論認為,在消費異化狀態下,消費被賦予其他意義。一方面,它成為人們在勞動中失去自由的一種“補償”,成為人們逃避現實痛苦與不幸的避難所。生態馬克思主義學派學者阿格爾創造性地給異化消費下了定義:“異化消費是指人們為補償自己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 [1]另一方面,統治者對消費進行操縱和控制,使消費成為一種實施社會控制的工具。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而工人只能獲得微薄的報酬,工人極易產生不平心理,引起社會動蕩。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資本家引導工人把目光轉向消費領域,達到實施社會控制的目的。
第二,消費異化理論認為,在消費異化狀態下,人的幸福觀是扭曲的。弗洛姆認為,工業社會中的人普遍相信:生產的發展是無止境的,消費是無止境的,技術可以使人無所不能,科學可以使人無所不知;人的幸福就是消費更新和更好的商品,飲下音樂、電影、娛樂、性欲、酒和香煙。因此,人們貪婪地消費一切,吞食一切;任何東西,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都成了消費的對象
第三,消費異化理論認為,在消費異化狀態下,人把消費當作生存目的,追求的是無限占有商品。眾所周知,資本在運行過程中,商品必須賣出重新轉化為資本,才能達到資本的擴大再生產。消費異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為了完成商品向資本的轉換,資本家們通過媒體等來操縱人們的需求,大力宣傳商品的符號價值,引導人們把消費當作人生目的,無止境消費商品占有商品,具體表現為符號消費、廣告消費。
二、消費異化對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塑造帶來的挑戰
消費異化發生作用的過程中,人的物欲被無限擴大,價值觀念被扭曲,而青少年的心理發育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關注消費異化對青少年價值觀塑造的影響是必要的。
(一)消費異化對青少年責任感培養帶來了挑戰
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在消費過程中容易被物質誘惑,長此以往形成不合理的消費理念,從而導致責任感缺失,而這一結果的影響因素之一即為異化消費。消費異化的背后是利己主義價值觀,它反映出人們在享受發展成果時卻不希望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對資本家為賺取更多利潤千方百計喚起消費者過度消費欲望的無恥行徑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工業的宦官迎合他人的最下流的念頭,充當他和他的需要之間的牽線人,激起他的病態的欲望,默默盯著他的每一個弱點,然后要求對這種殷勤服務付酬金。”[2]如果利己主義的價值觀在社會上蔓延,社會浮躁心理就會滋生,從而導致社會責任感消退。異化消費現象在全社會蔓延,勢必影響到祖國的青少年一代。
(二)消費異化對青少年幸福觀確立帶來了挑戰
人的幸福是由兩方面組成的,即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但是在異化消費中,主體的消費行為受客體所代表的符號價值的影響,被客體所牽制,主客體身份被顛倒,人們錯誤地將財富和物質的占有量當作幸福感的唯一源泉,不再注重理想信仰等精神層面的東西對幸福感的影響。正如弗洛姆在《健全的社會》一書中所寫的那樣:“現代人如果敢于描述她對于天堂的看法的話,她會描述出一個像世界上最大的百貨商場一樣的天堂,里邊擺滿許多新的產品和玩意,而且她有充足的錢來購買這些東西。”[3]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一部分人對幸福的非合理的追求。青少年對自我、金錢和幸福等的認識尚處于模糊狀態,人生觀和價值觀尚不成體系,容易受到外界的誘導。在某種程度上,消費異化會扭曲青少年對幸福的理解,放縱無止境欲望的消費會使青少年放棄追求崇高理想,最終導致青少年樹立錯誤的幸福觀。
(三)消費異化為青少年自我實現觀確立帶來了挑戰
消費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經濟活動,從這個角度來看,消費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活動,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手段,消費應是能夠促進人的發展的實踐活動。然而,由于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被異化,主體的消費活動受客體所代表的符號等牽制,更加追求客體使用價值之外的占有客體的滿足感,使得消費的目的與手段相背離。消費主義所宣揚的生存即消費理念,把人的需要歸結為物質需要,把實現人生價值歸結為獲得物質財富,把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歸結為不斷追求物質財富,人被物欲所牽制,成為物欲的奴隸,從而阻礙青少年的發展。青少年是祖國建設的生力軍,若青少年缺乏正確的自我實現觀,整個中國民族也將缺乏前進的動力,被時代的潮流甩在身后。
三、如何應對消費異化對青少年發展的挑戰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要應對消費異化對青少年發展的挑戰也應該從兩方面著手,即從改造客觀環境與對青少年進行主觀教育兩方面出發。
(一)改造客觀環境
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4]這里所講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當然包括人的價值觀。應從以下兩方面出發利用資本,用資本推動青少年價值觀改造。
1.資本為教育事業提供物質保障
離開了物質保障,教育事業無法得到發展。思想品德課是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就要改善教學設施,就必須利用資本;同時,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書本層面,還必須開展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比如說紅色旅游、調研活動,這些同樣離不開物質保障。
2.資本為教育事業提供人力保障
我國的教師選拔是通過招教考試來進行的,選拔出的教師都是精通教法學法,具有良好師德的師范生,高校里師范生的培養離不開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當師范生通過招教考試的選拔成為正式教師之后,學校還會組織各種培訓,除了常規的教師資格培訓、請專家作報告之外,還會組織優秀教師到各大名校參觀學習。只有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水平,才能為學生的人格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而這些都離不開物質保障。
(二)青少年價值觀教育
在消費異化現象的影響下,部分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偏差,若要糾正青少年的觀念,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塑造青少年的公民角色
對于消費異化現象在青少年群體中所造成的責任感缺失的問題,可以通過對青少年進行公民教育來解決。
(1)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因素。在青少年責任感的培養中,起到決定作用的是青少年本身,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至關重要。青少年可以通過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2)外因對事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學校教育中,教師不應該片面地將知識當作教學的重點,應當知識與品德并重,二者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可以將青少年的責任感納入到學校的評估體制中去,同時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重視學生的責任感等的培養納入教師評估體制中去,雙管齊下,達到增強青少年責任感的目的。
2.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在消費異化現象的影響下,青少年把幸福與財富聯系在一起,錯誤地認為最大的幸福就是物質享受,這是一種顛倒的幸福觀,要引導青少年樹立起一種基于物欲而又超越物欲的幸福觀。這種幸福觀可以通過以下兩方面措施來實現:第一,要指導青少年正確認識幸福,加強人文素質的培養,注重青少年歷史和哲學素養的培養,讓青少年在歷史長河中追求幸福的真諦,在哲學的指導下透悟幸福。第二,指導青少年認清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是相統一的。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也就是說,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個人都是社會關系中的人,個人離不開社會,個人的幸福也離不開社會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統一的基礎上,個人才能達到真正的幸福。
3.引導青少年確立正確自我實現觀
人生價值是人生觀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范疇,是價值在人生觀領域中的體現。在一定意義上,人生價值就是人生的意義,對人生“價值量”大小進行評估,能夠幫助人們理解人生的意義。消費本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手段,然而在消費異化的狀態下,人們錯誤地把消費當作實現發展的目的,這就造成了目的與手段的錯位。要克服這種現象,就要對青少年進行榜樣教育,利用課堂或者課外活動時間讓青少年去走近偉人、了解偉人,通過學習偉人的典型事例,去體會去領悟偉人的奮斗目標,以及如何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從而幫助青少年確立正確的自我實現觀,將是否作出了對社會具有貢獻的事情當作是否實現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將提升自己的各方面技能當作自我實現的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494.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4-225..
[3]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北京:中國文藝出版公司,1988:13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5.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