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琴
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永懷感恩之心,才能從各個方面獲得更大的情感回報。那如何讓小學生從小播下感恩的種子呢?
一、教師要做學生感恩教育的表率
教師的言行,將會潛移默化影響每一位學生。在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中,教師要用愛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樣去激勵、用人格去熏陶。教師的感恩教育,與其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空洞說教,不如以榜樣示范帶動學生的心。為此,教師首先要為學生樹立榜樣,用感激之心來感化、激勵學生的心靈。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教育。例如那天,我在上完課走下講臺時,一不小心踏了空崴了腳,就在那一瞬間,坐在最前面的一位學生立即沖上前一把扶住我,這才讓我幸免摔倒,對此,我非常感動,并真誠地對他說了聲“謝謝!”其他同學也非常熱心的上前詢問,同時也給予那位反應迅速、身手敏捷的學生欣賞及贊許的目光。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扶我的學生以前在其他同學印象中并非是個好學生,是一位成績落后、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的學生。這件事后,這位學生在周記上這樣寫道:那天老師的真誠感謝和同學的贊許目光,讓我享受到了助人的快樂,使我重拾起自信,重溫起做個好學生的愉悅與自豪。你看,教師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其實無需天天說教,只需一兩件看似極為平常之事,以教師的言行做出榜樣則足矣。
二、教師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感恩實踐活動
為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教師可以適時開展實踐活動,營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圍,從實踐層面引導學生感恩于行,將感恩意識轉化為感恩行動,使學生在感恩實踐中養成感恩習慣,學會感恩方式。王陽明曾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教師可以利用特定或傳統節日渲染感恩教育,結合特定的節日如父親節、母親節、三八婦女節等,開展回報父母養育之恩活動,可讓學生以“感恩”為主題制作手抄報、黑板報,讓學生向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等幫助過自己的人寫感謝信,自制親情卡或小制作贈送父母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布置親情作業幫爸爸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結合“教師節”開展主題為“老師,您辛苦了”的主題班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之愛、教師之辛勞;結合傳統節假日組織開展報恩實踐活動,在國慶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組織學生參與尊老敬老、親情友情、勤勞節儉等。教師要利用這些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節日活動,組織開展報恩實踐體驗活動,可以有效地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強化感恩意識。如去年重陽節結合“尊老敬老”主題,我就組織學生到附近的敬老院進行了打掃衛生的感恩實踐活動,就收到了良好地效果,活動后小朋友們都說這次活動很有意義,將來一定要做一名感恩的模范。
三、教師要把感恩教育作為對學生的評價指標
在小學感恩教育實踐中,對學生教育的評價方式陳舊也是影響德育特別是感恩教育質量提升的主要障礙,針對這個問題,學校和教師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及時創新和改進傳統德育評價形式。在之前的教育過程中,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學習質量檢測的唯一標準,并且也以此標準來評價教師的教學素質,這是傳統教學評價形式的最大缺陷。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學校應該及時改變這種評價形式,降低考試成績在學生評價過程中所占的比重,將學生綜合能力和德育素質尤其是感恩意識的考核納入到學生評價體系之中,重新制定完整的教育評價機制,重點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教學方法的創新應用掃清障礙,減輕教師的授課負擔,讓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育模式的創新升級,也以此激發學生對感恩教育實踐能力和外在表現的重視,從而促進感恩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也為新時代教育方法的創新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播種思想,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在學生的心中播下感恩的種子,讓這種子茁壯成長,這樣會使我們所處的社會更文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融洽。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