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顏
“兒童視角”源于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帕夫雷什中學》一書寫道:“一個好教師首先意味著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筆者認為:真正的“兒童視角”根據兒童的不同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獨特的情懷,用兒童的思維去觀察,去傾聽,去思考,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與孩子一同釋放天性,確立信任感,點燃孩子們潛在的上進欲望,讓孩子們能成為最好的自己,也是德育的核心。
一、透視“兒童視角”,浸潤心靈
這如何做到真正運用“兒童視角”去思考教育呢?以下是筆者對“兒童視角”在實踐中的感悟。
在班會課“我為班獻良策”中,主題為“班規”,旨在讓學生親自參與并體驗班規制定的民主過程。教學中,筆者結合班級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回顧班級生活,并制定實用的可操作的班規,學生們認為,去上體育課和其它專用教室上課問題最嚴重:上課不準時、嬉戲追逐、大聲喧嘩等。這時,有學生突然提出:“老師,班規規則是制定了,但如果有同學不遵守怎么辦?”此時,筆者抓住了教育的時機,讓學生自覺去修正認知。
師:你違反了制定的班規,希望老師、同學怎么做呢?
生1:我希望老師多原諒我幾次,耐心地跟我講道理,我相信我會慢慢改。
生2:我想先寫檢討并在全班同學面前大聲讀出檢討,并保證改正。
生3:我能把這些規則抄下來,貼在桌子角時刻提醒我……
其實我只是運用“兒童視角”讓學生思考,去幫助學生開啟了新的思維視角,不斷撞擊、融合,在不知不覺中修正認知,獲得了走向他人心靈的通道,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并由此“推已及人”。這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點燃了欲望,浸潤他們的心靈,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才是基于“兒童視角”的德育教育,也是教育的應然之意。
二、站在“兒童視角”中,伴成長
我曾觀摩了南京市楊愛紅老師的課堂教學,楊老師請孩子們合作討論,用兒童的視角發現自己在班級中享有的權利,如:娛樂權(課間休息、體育課、藝體課程)、發言權、受教育權、自主選擇權、參與班級管理權、公平權等。然后再討論在這些權利中,哪些是落實得很到位的,用一個事例說明。這就是在引導學生回顧以往的生活,走進他們的生活,暢談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最后,從兒童的角度還發起了維護自己權利的維權行動,教會孩子們用正確的方法維護自己的合法(合理)權利。這才是教會孩子生活、過更好的生活,不留痕跡地引導他們成長。
德育要從兒童的視角生活中來,經過課堂教學后,讓孩子在課堂活動中有所收獲,從而引領他們過更美好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去尊重每一個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和欣賞他們的智慧,走進他們多彩的內心世界,讓道德的種子在兒童身心中真正發芽、開花和結果。
三、站在“兒童視角”中,品教育
高德勝教授說:“道德教育‘不是某時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時每刻的事情,我們總是將‘每時每刻的事情變成 ‘某時某刻的事情”。回歸兒童的真實生活,是引導兒童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體悟、整理、想象、提升。幫助孩子成為最卓越的自己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筆者執教《過年》,大部分孩子喜歡燃放鞭炮,非常危險。針對“春節要不要放鞭炮”這一話題,先讓孩子展開討論并達到教育的目的。有的孩子認為,春節不放鞭炮,缺少節日氣氛;更多的孩子認為,雖然燃放煙花爆竹是春節的一大習俗,但從安全性和保護生態環境這兩方面考慮,“燃放煙花爆竹”如今已是弊大于利。接著讓孩子們創設了一份“拒絕鞭炮,過綠色開心年”的海報,在社區宣傳。最后讓孩子感悟:春節雖然鞭炮聲少了,但我們依然喜慶開心過大年。陶行知先生曾說:“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的先生”。面對由我們創設和主導的節日,更應懷著一顆童心。毋庸置疑,教育要站在兒童的視角中,要回歸生活。
遠方總有一條讓我不斷追逐的地平線,當我一次次把它踩在腳下,便會涌起一縷縷愜意和滿足。我會在道德的彼岸,不停地奔跑,心存一絲執念,我永遠在路上。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