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安徽省六安市既是革命老區,又是農業和人口大區。該市創新管理方式,建立脫貧攻堅項目庫,推進扶貧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讓更多貧困戶參與到脫貧攻堅項目中來,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了有力支撐。
六安市裕安區固鎮河沿村的展羽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養殖區內,寬敞明亮的鵝舍里,皖西白鵝成群結隊滑行在水面。
“如果沒有這個項目庫扶持資金的注入,我的皖西白鵝養殖產業也不會有今天的發展,更不會有產值1.2億的‘神話?!惫纠硎麻L江衛軍感慨道。
江衛軍年屆四旬,是土生土長的固鎮人。早年他從鵝毛收購起步掘得第一桶金,直到打造出皖西白鵝生態養殖產業鏈。
過去,養鵝廣泛采取自抱繁殖模式,養殖效益低,嚴重制約產業發展。彼時剛剛從鵝毛收購轉為養殖的江衛軍就賠了個底朝天。
為破解技術困局,2004年,江衛軍自費到農業大學學習皖西白鵝的孵化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專家的指導下,終于攻克了種蛋電器孵化難關。
2008年,江衛軍東山再起,建立了白鵝養殖專業合作社??珊霉饩皼]過幾年,資金難題扼住了發展的喉嚨。“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是健全產業鏈,補齊短板,上哪兒找資金呢?”江衛軍愁得直撓頭。
2017年,六安市聚焦“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率先探索脫貧攻堅項目庫建設,由基層根據脫貧攻堅實際需求“自下而上”申報項目,帶貧作用強、發展前景好、群眾認可度高的產業類項目可入庫獲得資金支持。
“要是咱的項目也能入庫,資金問題就有法子解決了!”江衛軍行動起來,積極申請皖西白鵝產業項目入庫。

六安市金寨縣白塔畈大崗村光伏扶貧項目。
“項目入庫,需要有儲備過程,先儲備,再入庫?!痹0矃^扶貧局項目股有關負責人說。以皖西白鵝產業園項目為例,首先由企業向村級申報,由村級召開兩委會議,把帶貧效果好的項目篩選出來,提交到村民代表會議討論表決,通過后上報到鄉鎮初審。鄉鎮初審后匯總,分類上報到區直相關主管部門,由各部門組織項目可行性論證并核實項目規模,提出審核意見,反饋鄉鎮修訂后再報主管部門,審核無異議后,連同部門提出的跨鄉鎮項目,報區發改委、扶貧局共同審核。區發改委和扶貧局將審核意見反饋至鄉鎮和區直相關部門。調整完善后,再上報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定。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定并經公示無異議后,納入脫貧攻堅項目庫并予以公告。公告后,報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隨后根據資金到位情況匹配項目,分批次下達扶貧項目計劃,組織實施。
2017年皖西白鵝產業園項目順利入庫,并于2018年開始下達資金。利用申請到的第一批200萬元產業扶貧車間建設資金,江衛軍建起了育雛扶貧車間。2019年,第二筆200萬元扶貧車間建設資金撥付到位,屠宰扶貧車間也拔地而起。產業鏈初具規模,皖西白鵝產業園實現一產變三產。
如今,產業園以白鵝養殖專業合作社為依托,以白鵝產業為支撐,充分利用育雛扶貧車間和屠宰扶貧車間,引導貧困戶培訓、觀摩、實踐,讓貧困戶真正掌握養殖技能。同時對貧困戶養殖的白鵝采取保底價收購,已帶動493戶社員走上了養鵝致富的道路,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6戶,戶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據統計,2018—2020年,六安全市共備案入庫項目52165個,其中2018年15958個、2019年24420個、2020年11787個。入庫項目緊貼基層脫貧攻堅實際,有效解決了資金需求與項目安排不匹配的問題,實現了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同時,該市通過建設脫貧攻堅項目庫,儲備了一大批群眾急需、條件成熟的項目,實現了“錢等項目”向“項目等錢”的轉變,提高了扶貧資金使用效益。
“選好”項目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如何實現“建好、管好、用好”?六安市進一步改革創新,依托脫貧攻堅項目庫建設,逐步建立起扶貧項目從謀劃、入庫到立項、實施到驗收、運營維護、資產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實現了扶貧項目“全過程、閉環式”管理,為扶貧項目持續發揮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動靜結合”。六安市圍繞“十三五”發展與扶貧規劃,組織項目入庫,并于每年第四季度根據貧困人口需求、政策調整變化、脫貧攻堅進度等因素對項目進行動態調整。項目實施過程中,在嚴格執行項目公示公告制、法人負責制、國庫集中支付制、決算審計制的同時,市、縣、鄉、村四級靜態監管亦不放松。每季度由市扶貧開發局等部門負責對縣區項目建設管理情況進行專項檢查,縣、鄉、村分級進行監察。
“張弛有度”。通過全面落實貧困縣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試點政策,賦予縣區充分的資金整合使用自主權,破解了“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的制度壁壘。在放開條框限制的同時收緊扶貧資金監管,健全績效評價制和責任追究制,筑牢資金使用安全盾牌??椕苁锌h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障網,規定市本級和轄區內6個貧困縣每年按照當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增列專項扶貧預算。形成張弛結合、有的放矢的資金使用體系。
“深計遠慮”。健全扶貧項目運營維護和資產管理機制,確保扶貧項目持續有效運行;擘畫鄉村振興戰略,探索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路徑,堅持產業扶貧與產業興旺并重、改善人居環境與生態宜居并舉、扶貧扶志扶智與鄉風文明并行、抓黨建促脫貧與治理融合、穩定脫貧與生活富裕共進。研究制定一批解決相對貧困的政策舉措,構建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政策體系。
據了解,截至2019年12月底,六安市未脫貧人口由2014年的70.96萬人降至5509戶11543人,貧困發生率由13.84%降至0.23%,44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出列。